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你好,我家孩子上小學三年級,平時最大的毛病就是磨蹭,讓他乾點什麼,拖拖拉拉半天都不肯做。

每次跟他說寫作業,也不反駁,但就是慢悠悠的,為了晚點寫作業,連吃飯都開始減緩速度了。

我不催他不知道寫作業,但我越催他也就越慢,真是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呀?

從所得信息裡,可以大概判斷出來,孩子雖然表面上沒有反駁,但對父母的安排非常不滿。但由於不敢直接表現出來,因此便會以做事慢悠悠、不配合進行無聲的反擊。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其實,大人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有時本來想做某件事,被大人一催反倒不想做了。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這種表達也許是種“被動攻擊”。

在心理學上,這是指表面上無動於衷,但通過實際行為間接表達敵意的一種消極行為機制,通常發生在雙方關係不平衡的狀態下。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01被動攻擊的產生機制

弗洛伊德曾說,那些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在心底了,有朝一日,肯定會以更為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而孩子的“被動攻擊”,則是心理需求和真實感受無法表達出來,所誕生的一種被動表達機制。

孩子用一種消極、惡劣、隱蔽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憤怒和不滿情緒,以此發起攻擊,儘管表面上他的態度看起來毫無問題。

  • 關係失衡是原罪

一個塑造出被動狀態孩子的家庭,一定是以父母為中心的。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他們要麼表現得很強勢,孩子的所作所為必須滿足自己的理想標準,否則就是犯錯、不乖,要採用嚴苛的懲罰和評價。

要麼溺愛孩子,對他不放心,內心深處給予低評價,擔心孩子在探索過程中犯錯吃虧,因此乾脆就把他套在套子裡。

孩子的天性被抑制,便會自認為很弱小,缺乏主動應對外界的能力。

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會使孩子形成被動型人格,即便心中有憤怒,也不會直接主動地發洩。

這種表達方式的內核無疑是心酸的,比如孩子為了攻擊父母不顧自己需求強勢安排的行為,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發展。

他們所做的,無異於“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02被動攻擊的表現形式

通常來說,愛用被動攻擊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很乖巧,照著父母的要求生活,但表現出來的行為卻與之存在矛盾。

1)慢悠悠、拖延

比如這位向我求助的媽媽,她家孩子面對“吃完飯馬上寫作業”的要求無法說不,但內心深處又不滿意。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沒辦法,只好採用慢悠悠、做事拖延的方式逃避問題,儘管拖延到最後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媽媽看到孩子慢吞吞不滿意,心生怒火,而孩子的問題不僅沒解決,這種逃避的“慣性”也會使他們陷入傷害父母的快感中,從而更難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2)注意力不集中

就算孩子如願坐到了書桌前,寫作業的過程也不盡如人意。

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一道題磨磨蹭蹭半小時才完成,腦子裡完全不知道在想什麼。這是因為孩子內心在想:憑什麼我現在要坐在這裡寫作業,這根本就不重要。

在不想好好做的前提下,粗心、馬虎等行為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

時間長了、父母便會認為孩子不可靠、太笨,這種方式雖然能一定程度上阻礙父母提出更多要求,但卻是以孩子放棄自我成長為代價的。

3)逃避責任

即便孩子的目的達到了,作業沒做好,考試分數低,他也不會覺得自己在其中應該負到什麼責任。

因為這件事,本來就不是他自己想做的,提不提高不重要,只要我輕鬆就好。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03被動攻擊,讓孩子失去自我

事實上,孩子即便在做被動攻擊,攻擊力也是很強的,他總能精準找到父母最脆弱的部位進行打擊:你不是希望我成績好嗎?我偏就不及格給你看。

比如有的孩子,長著長著偏偏就成了父母最不喜歡的人。醫生的孩子常常體弱多病,老師的孩子是個妥妥的學渣,警察的孩子最後成為小偷。

這是他們面對強勢父母,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做出的最大的反攻行為。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這種被動的性格,不僅僅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對孩子生活中的一切行為起作用。

被動的孩子壓抑自己的生命能量,給人生設定限制,這一生他可能都要蜷縮在自己心理製造出的保護套子裡生活。

阻礙人生髮展不說,孩子的心理也容易出現問題。

即便他們在旁人眼裡是什麼都好的佼佼者,但仍然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遇到困難不知如何排解,甚至可能用輕生使自己回到平衡狀態。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04孩子總被動攻擊,試用“超後路法”破局

當孩子出現類似被動攻擊的行為時,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扮演了過於強勢的角色,導致親子關係失衡。

這時越生氣、越指責孩子不配合,錯誤教養帶來的消極後果就越嚴重。

如果說孩子的被動攻擊是暗箭難防,那麼嘗試著讓他把內心感受說出來,變成明槍之後可能就容易躲開了。

心理學家曾奇峰針對被動攻擊的心理機制,提出了“超後路法”。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發現與孩子之間的觀點之爭失效了,便可以跳出爭端本身,觀察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說、這麼做,然後清晰明瞭地將它指出來。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比如孩子寫作業慢悠悠這個問題,當你發現怎麼催都不管用,問題陷入死局後就可以猜測孩子的心理意圖,這麼說:

“你是不是不想寫作業呀?想用這種方式讓爸爸媽媽生氣,就像爸爸媽媽讓你生氣一樣。”

如果孩子不說話,可以進一步猜測,試著打開他的心扉。

“媽媽先為自己的要求道歉,你能不能也換種方式跟我溝通呢,就像現在我的改變一樣,如果你有不滿或不想做的情緒,可不可以直接跟爸爸媽媽說出來?”

孩子的被動攻擊是一種依賴性行為,短時間肯定是很難改變的,父母需要耐心和時間,幫孩子慢慢修正,堅持下去肯定會看到改變的。

當然,指望處於弱勢的孩子完全改變,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父母要想辦法調節親子關係平衡才行。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05家長如何做,才能把被動攻擊扼殺在搖籃裡?

1)給孩子自己規劃的機會

孩子2歲之前,處於完全的被動性人格,需要父母做主導。

但當他們的自我意識萌發後,父母就不能一味掌控孩子的生活節奏了。這時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個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習慣和選擇。

想避免出現這樣親子關係失衡的情況,父母要適當放手,把規劃的機會還給孩子,退居後位,只做大事上的引導。

否則,在這種令人窒息的親子關係裡,家庭中全是烏煙瘴氣,孩子也得不到成長。

孩子的慢悠悠、不配合,也許是種被動攻擊,試用“抄後路法”破局

2)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聲音

孩子之所以會進行被動攻擊,往往是因為他嘗試過說出自己的心理需求,卻被父母壓制了。

因此,家長平時要允許孩子發出自己的聲音,並真正將他的需求放在心上。唯有如此,他才不會將不滿內化,轉成為被動攻擊。

我們要知道,最真實的自我是無法輕易被外界環境改變的,因此家長所做的強迫行為,並不能使孩子變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

所謂有壓迫就有反抗,允許孩子存在自己的需求和表達,他才能真正地活著。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