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張愛玲在香港

喜歡張愛玲的作品,喜歡她文章都是歲月靜好的樣子,沒有戰爭和政治,只有最平凡的生活,這正是文學所需要的一面。打開張愛玲的每一篇文章沒有時代的隔閡,沒有歲月的疏離,都是身邊的事,都是生活中的事,看著就是親切與舒服。

這也是張愛玲作品跨越了時代為廣大讀者所深深的喜歡的原因。從上個世紀八十年柯靈的一篇文章讓消失了近三十年張愛玲的名字,又拉入回讀者的視野,從那一刻起張愛玲的作品就越來越熱門。

張愛玲的作品,也給寫作者們一種啟迪,文學從生活中來的才會更加永恆,因為讀者是生活中的凡人,需要一種表現,讀者是衣食父母,張愛玲當年的創作思維也是用戶思維,以讀者為中心,寫自己想寫而且熟悉的生活。張愛玲的作品給讀者更多啟迪是那種抽離的旁觀者的態度,在戰火中也能寫出歲月靜好!如同張愛玲的生活態度一樣。

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張愛玲

1.《燼餘錄》從戰火中定下心,用旁觀者來看人性最真的生活,是一種自我的抽離。

現在呢,定下心來了,至少提到的時候不至於語無倫次。然而香港之戰予我的印象幾乎完全限於一些不相干的事。----張愛玲《燼餘錄》

張愛玲的《燼餘錄》寫了港戰時期的故事,但是所寫的是與戰火很不想幹的事,但是更真反應了戰火之中的生活與人性。

特別喜歡她的散文《燼餘錄》,港戰的戰火紛飛中,《燼餘錄》裡開闢了一處最銅牆鐵壁的靜謐,張愛玲以抽離的態度,讓港戰中平民的生活平淡自然間流傳了給讀者,這是張愛玲的小資素養、文學情懷、甚至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在《燼餘錄》裡,彷彿是這樣一中影視畫面:天上轟炸機、各種榴彈,在畫面中都消音了,聽到的在銅牆鐵壁下,平凡人繼續生活的聲音,切切搓搓卻鏗鏘有力。物質不夠充裕,卻依然有著淡淡的牛奶香氣;來不及戀愛人都在戀愛;讀不完的書都在盡力讀著。

作品中戰爭中的人是焦慮而又是平淡的。港大的學生不能參加大考歡呼雀躍,如同在硬板凳上打了個盹,儘管不舒服還是睡著了。港大停課,然後去當看護,張愛玲此時調侃自己是最沒責任心的看護,在戰火下,她看完了《官場現形記》,也完成好久要重看一遍的願望。

即使在戰火中,張愛玲依然能抽離的看到一些藝術感的東西,聲音能聽得出藝術之感。

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窗外機關槍是的“噼噼啪啪”,像是打在荷葉上的雨。雨打荷葉優美的描寫,凸顯了張愛玲神清氣若的心態,沒有害怕,反倒給戰爭一種諷刺,戰爭中普通人的生活總也要繼續的總要活下去的勇氣。

在自我抽離的空氣中. 人的創造性也悄悄爆發!

天才總在不時爆發出天才的敏感和氣質來,戰爭中能升騰出畫畫的靈感,而且空前未的畫畫狀態。張愛玲在港戰期間畫的畫,自己都不由讚歎,完全不像自己畫出來的,而且在以後她畫的畫完全沒有那時那麼好!

這樣一種抽離的狀態,不但讓自己活得自然,而且在自然中激發人靈性的真實內涵。

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2. 張愛玲生活的思維和模式就是一種自我抽離,活好眼前和當下,成名也要乘早。

能夠不理會的,我們一概不理會。出生入死,沉浮於最富色彩的經驗中,我們還是我們,一塵不染,維持著素日的生活典型。有時候彷彿有點反常,然而仔細分析起來,還是一貫作風。----張愛玲《燼餘錄》

張愛玲從戰場畫畫靈感尋到了一種古老的教訓:發現“想做什麼,立刻去做,都許來不及了”“人”是最拿不準的東西。因為這樣領悟到這樣的古訓,張愛玲活好了自己的眼前當下。

張愛玲在上海淪陷的整個孤島的時代,她以一種鎮靜的心態在生活和寫作。從港大停課,保送到倫敦大學渺茫,在這樣的外界給予的慌亂變換的生活狀態下,寫出了很多《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傳奇的作品, 在上海一夜成名,實現了小時候比林語堂還要出風頭的願望。

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張愛玲作品和生活同樣的理智,同樣就是在一種喧囂、雜亂甚至是戰火紛飛中都能靜謐的生活,都能歲月靜好的生活。寫自己熟悉的生活、人和事。

張愛玲這種抽離和旁觀者的這樣的勇氣信念才是生活的勝利,才能讓自己即使在戰爭中依然有向前生活邁進的勇氣;這種抽離的生活態度,使得人在混亂中不迷失自己,或沉陷其中,而保持神志清明的氣節,能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清堅決絕的宇宙觀,不論是政治上的還是哲學上的,總未免使人嫌煩。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張愛玲《燼餘錄》

生活中正是這些不相干的事情,讓人活得有樂趣。張愛玲這樣“抽離式”的生活態度,給人在任何繁雜喧囂中一種自我生活的力量,是一種生活的勇氣。值得大家去琢磨學習。

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3. 這種抽離,給我們一種態度:任何時刻都要擁有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的能力。

我們身處和平年代,自然沒有戰火的喧囂,不用被戰火打亂了生活和思維。但是身為大自然的一員,一個普通的人,誰也怎能還沒有的煩惱之事呢,正如中國古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當“憂”來的時候,是否能有一種平心靜氣的抽離狀態,讓自己不陷於“憂”之中,依然能正常的迎接生活,這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想要活得精彩的一種能力。

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現在面對疫情之下,有一些人在焦慮,有一些人在恐慌,這些“焦慮”“恐慌”正是一種身陷的態度。與其恐慌,還不如拿出勇氣,去鍛鍊身體,去製作一些美食去增強抵抗力,只要你在自己的生活空間中好好生活,忙碌而充實,你是可以忘記“疫情”帶來的焦慮的。而不是身在混亂喧囂中無休止的抱怨,無休止的恐懼,在未來回憶起來依然能哭出眼淚。

最近,朋友圈中看到我同學寫的一句話“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的確,每個人好好生活,都是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細胞,每個人都能熱情洋溢的生活,那整個世界都是歲月靜好的。

王爾德說“藝術並不模仿人生,只有人生模仿藝術”。

生活就是這樣的藝術:需要六便士,更需要白月光!需要大情懷,也更需要小日子!需要在喧囂中學會自我抽離的歲月靜好!

在水一方

2020.3.30

從張愛玲《燼餘錄》看生活:自我抽離,在喧囂雜亂中活的歲月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