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前天網上出現了一段俄羅斯官方發佈的蘇-57試飛視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一次公開展示了側彈艙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有群友第一時間發來鏈接,還有很多讀者在後臺留言給我,我也在群裡和大家討論了一下,不過昨天忙了一天工作,今天才有時間仔細看視頻。視頻長2分22秒,我看了幾遍,感興趣的地方像那樣一幀幀回放了,確實發現不少有意思的地方,目前網上的文章裡也基本沒提到過,下面用截屏的30張圖簡單解讀一下,每張圖都標註了在視頻中的時間點供參考。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這個視頻並不一定是最近才拍攝的,其中有幾個鏡頭曾經在別處見過,共出動了4架原型機,連塗裝也各有不同。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頻中有不少第一人稱視角的鏡頭,拍攝位置是左右翼下掛架上的一對攝像機,分別對著前後方向。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這張圖我盯著看了半天,一直想不通機翼下哪裡來的兩道縫隙,對比其它圖片都沒有明顯的痕跡。喜歡乳俄的看到又要說工藝粗糙了,看看機翼下能有這麼大的縫,又可以塞手指了。後來終於明白了,這就是掛架後半截的底部,掛了掛架也就不用過分考慮隱身問題了。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右翼下的另一個攝像頭前視角度,也就是發射導彈的那一側,這個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側彈艙的蓋板,但可惜的是沒有放出發射瞬間的視頻。之前還有網友在討論會不會是翼下掛架發射的格鬥彈,其實看到這就知道不可能了,因為掛架上掛了攝像機。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左翼下的前視角度,視頻中可以看到可動邊條前緣和前緣機動襟翼在起飛過程中是聯動的,上下偏轉的角度一致。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特別注意了一下可動邊條和前緣襟翼的相對位置,從多個飛行姿態中都可以看到這兩者之間和各自的左右兩側都可以聯動也可以差動。可動邊條運動非常頻繁,深度參與飛行控制(偏轉角度為目測,不一定準確,僅供參考)。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這張圖可以看出右翼前緣襟翼收起,主翼前緣呈一條直線;左翼前緣是凹陷的,前緣襟翼放下到最大角度;2個可動邊條放下角度相同。從這也可以看出蘇-57的飛控水平是相當高的,多個可動翼面自動控制,能產生非常複雜的控制效果。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座艙內部的這張照片有點讓人跌眼鏡,座艙蓋上居然有幾組氣泡!從這些氣泡可以看出兩點:

1、俄羅斯也採用了先進的高分子聚合物注射成型法制造座艙蓋,傳統的層壓法不可能出現氣泡,

2、俄羅斯在製造高標準座艙蓋方面還存在困難,或者真的是心很大,或者氣泡缺陷不影響飛行試驗,反正座艙蓋就這麼帶著氣泡用了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這張是起飛前合上座艙蓋的畫面,同一位置也有氣泡,說明上一張的氣泡不是在空中遇冷凝結的水汽之類的。

有的文章裡說蘇-57"座艙裡的用料一點也感覺不到隱形戰機的高大上",其實看看F-22也是差不多的樣子,不管誰家的戰鬥機座艙後半部都是亂糟糟的管線設備,這點沒什麼可吐槽的。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接下來就是關鍵時刻了,這架蘇-57先做了個低空高速通場,然後拉起機頭直衝雲霄。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視頻中沒有顯示連續鏡頭,不過飛機的角度在不斷增大。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當飛機仰角超過65°時,右側彈艙門開啟,推出滑軌掛架,將導彈暴露在空氣中,導引頭具有非常好的視野,且帶有一定的離軸角度(注意看後面畫面上飛機軸線和導彈軸線之間的角度)。

可以看一下翼下內側掛架的位置,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導彈不可能掛在翼下掛架上。也請注意左右兩側前緣襟翼和可動邊條的位置關係,4個翼面的角度全都不同。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設導彈點火時間為T 0.0s,在點火前2秒,左右可動邊條迅速改變了位置。在半秒中內,左側邊條首先從下偏45°位置收起,接著右側邊條在不到半秒中內放下到最大角度(注意淺綠色箭頭指示的邊條前緣位置)。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一秒鐘之內左右邊條偏轉角度顛倒,有的網友認為這只是氣動控制的需要,但實際上飛行姿態幾乎沒有改變,所以我覺得這可能另有目的,就是對發射導彈的一側進氣道進行臨時遮擋,避免吞煙。當然俄式航空發動機一貫適應粗暴操作,喘振冗餘度很高,導彈發射吞煙可能並不是問題,可動邊條的這一狀態改變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點火。這一幀在視頻上沒看到,是從上面第一張轉了格式的Gif動畫上截取的,點火瞬間先出現了一個很明亮的火球,火球迅速消失後才看到正常的火焰,點火大約0.24秒後導彈開始離開滑軌,相當迅速。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大約在T+0.5秒,也就是導彈尾部飛離進氣道前緣後,機頭開始進一步上仰,飛機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偏離導彈軌跡的動作(導彈飛行方向沒變),無法判斷這是飛行員做出的反應還是飛控的自動程序。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0.6秒後機頭又重新壓低,回到發射前的航向。這期間機身都被導彈尾焰遮蔽,看不清氣動面的變化。從打開艙門推出導彈到發射完畢不到4秒鐘,一系列操作在電光火石之間就完成了。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導彈打出一個高拋彈道後轉入平飛,從這也可以證明上面的畫面不是從上往下的俯拍,而是低角度或者在地面的仰拍。

俄羅斯第一次展示側彈艙格鬥彈發射可謂獨具心機,過去美國F-22和F-35的公開導彈發射演示基本上都是在水平狀態完成的,唯一特殊點的是F-22倒飛發射響尾蛇,滾轉後也是水平發射的。蘇-57一直被質疑沒有側彈艙發射能力,這次一出手就是大仰角發射,不但難度更高,而且更具實戰意義。它展示了蘇-57低空貼地飛行時的上視上射能力,用地面雜波和隱身性能更好的上表面掩護自己,把隱身性不佳的機腹藏在下面;而上射時面向天空,無論是紅外背景還是雷達圖像都非常乾淨,便於發現對手。在背靠完善空防體系內線防禦作戰,但隱身性能和航電設備不如對手的情況下,這樣的戰術無疑是非常實用的選擇。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在這架蘇-57的翼下掛架上發現兩個有趣的東西,從外型上看很像是龍勃透鏡,只是感覺比中美的尺寸小一點。另外可以對比一下主彈艙和側彈艙的長度,側彈艙艙門尺寸僅僅比主彈艙中縫短了一點,實際主彈艙艙門還要長一些,在中縫前面還有一段是沒有縫隙的。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平飛的這架蘇-57相當罕見,機炮艙的前後蓋板都拆除了,裸露著兩個大洞就敢飛上天,老毛子確實心很大。向左側滾轉的這架在翼下掛架上能看到兩側都掛著那具疑似的龍勃透鏡。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機頭特寫,這架的機炮艙蓋板是安裝完整的,炮口整流罩處於閉合狀態。再畫一次發動機的安裝位置,比較一下和進氣道的位置關係。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蘇-57機腹的隧道比蘇-27系列要淺得多,大約1/3左右。而且只有進氣道短艙前1/4比較深,後面3/4的深度只有前面的一半,隧道對主彈艙的空氣壓力影響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大,比F-14還要小。至於那條被詬病已久、據說在地面都關不攏的艙門縫,在空中也是存在的,它是特意設計的一道便於開啟艙門的V字型凹槽。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著陸前襟翼和平尾下放到最大角度,抬起機頭。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前輪著地後,襟翼、副翼一起上翻,平尾保持最大角度下翻,垂尾外偏一定角度,4組安定面共同作為減速板。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放出阻力傘後襟翼、副翼保持上翻,平尾改平,頻結束。

對於上面龍勃透鏡的猜測引起了很多讀者的興趣和議論,有人認為既然都掛了6個掛架破壞了隱身構型,再掛龍勃透鏡完全是多此一舉,那個就是攝像頭。但實際上沒有這麼簡單。俄軍專用的攝像吊艙是下面這個樣子的,尺寸堪比一枚重磅炸彈,有三個大型光學窗口對準主彈艙記錄武器分離情況。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把圖2和圖24的圖放在一起比較,掛架長度相同的情況下(實際上這是掛架適配器,下面真正的導彈掛架還沒裝上),可以看到圖2攝像頭組件的尺寸要遠大於圖24中的小整流罩。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還有網友發給我這張圖,是另外一種攝像頭掛載,2具GoPro類型的簡易攝像頭,分別掛載在掛架的前後中線上,注意外型是立方體。

從30張圖分析俄羅斯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過程

而圖24中明顯能看出是一個易拉罐型的圓柱體,頭尾呈圓弧型且不透明。如果是上面這種小型攝像機的整流罩,那攝像頭的視野將受到很大影響。另外掛載位置也不同,圖24的整流罩是掛在左側一個吊耳上的,不是像另外兩種攝像機裝在中線上。

因為拍攝距離和視頻截圖精度的原因,無法判斷到底是什麼裝置,是第四種攝像機?是某種超小尺寸的電子測試/探測裝置?是俄羅斯方面測試龍勃透鏡的機械和氣動性能?都有可能,拭目以待吧。


這兩天網上已經有不少關於這個側彈艙的文章了,大部分標題都是"蘇57戰機最大謎團終於揭開",對側彈艙的存在感到很驚訝的樣子。我一向很反感網上的各種相互貶損,動不動就要"打臉",壓低別人並不能抬高自己。不過還是忍不住說一句,看看當初發蘇-57幾篇文章時候少數人各種輕蔑的留言,側彈艙的位置、尺寸、艙門縫隙、專利申請、工作原理、內部結構都標識清楚了,還一定堅持沒看到導彈發射就是沒有,俄羅斯的飛機還要吹,如今是不是有點諷刺呢?理性探討、獲益良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