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下聯一出,成千古絕對!

古代的詩詞歌賦,固然頻出佳作,但是還有一種文化形式,也十分受文人墨客的青睞,這種文化就是“對聯”,民間通俗的叫法是“對子”。每年春節之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家中貼上紅紅的對聯,一方面是為了寄託美好的祝願,一方面是為了祛除“汙穢”,辭舊迎新,把過去一年的黴運送走,迎來一個新的開始。


上聯: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下聯一出,成千古絕對!


提到對聯,一定會想到作對聯很厲害的古代才子,像是紀曉嵐、唐伯虎、蘇東坡等,這些文學家的名號可是如雷貫耳,他們才華橫溢,風流倜儻,很多風趣文雅的事蹟,還被後人以紙筆為媒介,流傳給後輩子孫瞻仰。


上聯: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下聯一出,成千古絕對!


關於“對聯”這種文化交流,自古就有“出對容易,接對難”的說法,顧名思義就是指,上聯很好想出來,一花一草、一亭一閣皆可出上聯,更甚者上至雲月星空,下至走獸鳴蟲,只要能看到的東西,都可以隨時作對。但是出下聯的人就要對仗上聯作對,文字要工整,意境要和諧,對的好可稱之為經典佳作,對不好就有狗尾續貂之感,因此不要小看對聯文化,這裡面可是大有講究。


上聯: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下聯一出,成千古絕對!


傳說蘇東坡曾經出了一個上聯,難倒了許多人,直到數百年之後,清朝文學家李調元看到此聯,方才對出了下聯。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天,東坡約上自己的好朋友出去踏青,到了一個叫作“半邊山”的地方,走了一半路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溪流,溪水呈現半邊有水、半邊乾涸的景象,見此情形東坡突然想到了一個上聯:“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出於文人的習慣和敏銳,同行的朋友自然知道,這是讓他們出下聯呢,結果過了半天也沒有人能對上,於是這個上聯就成了一個“懸聯”。當地人知道這個事情之後,就把這個上聯刻在了石碑上,希望會有能人之士對出下聯。


上聯: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下聯一出,成千古絕對!


過了數百年後到了清朝,有一個叫作李調元的文學家,同樣與朋友結伴至此,看見了石碑上的上聯,朋友思考了片刻並沒有想出下聯,這時李調元說道:“下聯不就在眼前嗎”,朋友很是詫異,李指著碑文說道:“一塊碑,一行字,一句成聯一句虛”,朋友聽後讚歎道:“妙啊!果然是絕對!”


上聯: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下聯一出,成千古絕對!


中國文化非常深厚久遠,許多古老而又傳統的文化,其實非常優秀而精湛,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更應該學習並傳承,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敢說全是精華,但一定有它們獨有的魅力和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