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價格“波浪滔天”的漲勢會出現嗎?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市場主要大豆、玉米、稻穀、油菜籽等農產品原料與成品生產、出口地區的暴發和持續蔓延,加上全球重要的小麥麵粉出口國哈薩克斯坦禁止了小麥麵粉、胡蘿蔔、糖和土豆等農產品的出口,以及越南暫停了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塞爾維亞停止了葵花籽油和其他農業物資的出口,特別是巴西、阿根廷出現了不利於大豆出口裝運的現象等以後,部分國家的民眾和政府恐慌性囤積食品,市場由此預計農產品尤其是可供人們食用的食品價格會大幅上漲,甚至有人認為一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一觸即發。

從國內農產品市場來看,隨著近日豆粕等大宗植物蛋白原料與玉米等重要飼料原料價格的不斷走高,期現貨市場更是出現了“金玉米”、“金豆粕”等新名詞,部分投資者還開始參照“金螺紋”的前期走勢來投身於豆粕和玉米市場交易。此外,涉及小麥、稻穀、大米、油脂等的農產品原料與成品也受到了投資者的普遍關注。那麼,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會出現一場“波浪滔天”的上漲行情嗎?

綜合分析國內農產品種植、進口、庫存、需求等數據變化動態可以發現,國內農產品價格尤其是事關人們口糧的農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上漲的概率不大,小麥、稻米不但供應充足,而且不會受到國際市場相關農產品市場波動的直接衝擊,價格仍會處在低價區。不過,受市場情緒波動較大影響,豆粕、玉米、油脂及下游產品價格存在上升空間,但類似於“波浪滔天”的漲勢不會出現。整體可以歸結於一句話——國內農產品市場是主食無憂、副食也無大礙。

專家:不會影響國內糧食市場供應

近日,人們通過微信、小視頻、自媒體、股票與期貨交易軟件等渠道所瞭解到的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與信息,更多地出現了空空的超市貨架、蜂擁而至搶購的人潮、白髮蒼蒼的老人陪著冰冷的購物車、漲勢如虹的價格曲線等情景。由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一些地區與國家爆發和持續,部分國家的民眾和政府開始恐慌性囤積食品,這讓人們認為食品通脹可能即將來臨,一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可能一觸即發。

從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產品市場所形成的重大影響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的種植與產量;二是農產品的運輸;三是農產品的需求;四是農產品的價格預期;五是市場心理。

從農產品的種植與產量來看,人們擔心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更大範圍的蔓延,在一些農作物新季開始的地區,農作物的播種會因此而出現較大的變化,如面積的減少、生產與田間管理投入的大幅降低,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棄種現象等,最終會導致農產品的產量與供應從源頭上出現問題。

從農產品的運輸流通來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面積較大、涉及範圍較廣的道路、港口與人流等交通管控,這讓農產品的運輸與流通不暢,有時還會造成運輸與流通的中斷,會導致農產品市場秩序陷入混亂狀態,將對價格產生重要影響。例如:前一時期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由於運輸不暢,國內玉米產銷區價格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現象。而近日,由於阿根廷、巴西等進行交通運輸與人員流動的嚴格管控,直接影響了兩國大豆出口的裝運等工作,令部分市場蛋白原料——豆粕價格飛漲,國內一些地區豆粕價格在一個月之內就上了漲300元/噸,同時菜粕等原料紛紛跟漲。

從農產品的需求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一方面會削弱一些產業需求,另一方面也會增加一些方面的採購與囤積需求,最終要看其對市場總需求量的影響與長遠作用。

從農產品的價格預期與市場心理來看,只要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市場恐慌,那麼農產品價格肯定會普漲,但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一定要分品種、分產業來認真的區別分析,因為不同的品種與產業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行情。

市場專業人士認為,農產品價格如果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而出現了較大變化,短期內肯定不是市場供應出了問題,而是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人們在心理與行為的變化。目前,已經有投資者開始擔心如果無法在5月或6月收到所採購的大豆、玉米、小麥、高粱與稻米等,那該怎麼辦?這可能會導致全球糧食供應危機。從亞洲到歐洲再到美洲的消費者可能一直會在超市裡恐慌性地囤積食品,而如果未來有更多的國家實施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抑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農產品市場心理與價格等還會更大的新變化。

據瞭解,截至目前,除了我國等少數幾個國家之外,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在惡化,國內外大豆、豆粕、燕麥和小麥等農產品期現貨價格出現了不斷上漲。隨著消費者食品囤積的繼續,食品價格的通脹壓力可能正在逼近。再加上全球經濟的崩潰和高失業率,或許滯脹即將來臨。

不過,從國內農產品市場發展態勢分析,出現農產品供應危機的概率基本不存在,不但大宗口糧類農產品供應絕對安全、百姓米麵無憂,而且國內居民的主副食食品供應也沒有大礙。

我國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豆粕等不同品種市場差異較大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個別國家暫停大米出口、部分國家的民眾和政府恐慌性囤積食品,以及有人認為一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一觸即發等問題,有關機構與市場專業人士紛紛做出了分析,具體到國內農產品市場而言是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3月2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已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面對部分糧食出口國限制出口,我國老百姓的米袋子有受到影響嗎?王遼衛認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佈暫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萬噸左右,大體佔世界貿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會造成國際市場大米價格波動。部分糧食出口國為保障國內供給也可能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當然,通常應不會發生這種情況。2019年我國進口越南大米僅48萬噸,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今年1~2月從越南進口大米僅3萬噸。事實是,2016年我國實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大米進口數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進口255萬噸,同比下降53萬噸,進口大米佔我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於品種餘缺調劑,如泰國香米,即使大米不進口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供給。儘管近年來國際市場曾幾次出現“過山車”式的糧價大幅波動,但由於我國糧食連續豐收,供給充裕,庫存充足,保障有力,糧食市場總體保持穩定。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當前我國穀物庫存保持較高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較為堅實。2019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加594萬噸,增長0.9%。總體看,我國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據瞭解,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平。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糧食物流運輸通暢,糧油市場供應不脫銷、不斷檔,國內糧油市場平穩有序運行。

記者翻閱相關資料發現,當前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部分農產品價格運行穩定,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趨勢明顯這一方面。

從小麥、稻米等大宗口糧品種分析,當前國內有關機構正在持續進行最低收購價小麥、新疆臨儲小麥、跨省移庫小麥及最低收購價稻穀等的競價交易活動,每週的計劃拋售數量均有數百萬噸,而且總庫存較為龐大。因此,小麥、稻米等大宗口糧品種價格預計運行平穩,也會在較長時期內主導國內市場的心理整體不出現較大波動。此外,截至3月20日,有關機構在主產區累計收購2019年產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5828萬噸。而當前全國3.31億畝冬小麥長勢良好,早稻、春玉米與棉花等正在順利播種。

不過,受市場情緒波動較大影響,豆粕、玉米、油脂及下游產品價格存在上升空間。隨著近日豆粕等大宗植物蛋白原料與玉米等重要飼料原料價格的不斷走高,期現貨市場更是出現了“金玉米”、“金豆粕”等新名詞,部分投資者還開始參照“金螺紋”的前期走勢來投身於豆粕和玉米市場交易。此外,涉及油脂等的農產品原料與成品也受到了投資者的普遍關注,但估計類似於“波浪滔天”的漲勢不會出現。

玉米市場受投資者關注較重,未來價格如何走關鍵看供應。長期來看,國內玉米市場供應是存在缺口的,當前每年的產不足需缺口主要依靠“挖庫存”來彌補,但經過近年來的大量消耗後,國內玉米的庫存如臨儲玉米數量已不如小麥與稻穀庫存那樣龐大,未來一旦玉米需求好轉,如生豬存欄量恢重到正常水平、深加工業開機率提高與加工利潤出現等,市場價格肯定表現樂觀。這也是近三年時間以來玉米市場倍受一些投資者關注的主要原因,雖然部分投資者在前兩年玉米價格的下滑過程中損失較重。

據記者瞭解,當前產區農民手中玉米存糧減速較快,特別是主產區農民售糧進度較高,市場關注點集中在臨儲玉米何時開拍、進口玉米及替代品數量方面。一是臨儲玉米拍賣底價和政策尚未有消息流出,估計4—5月份會有消息。二是投資者應注意到陳化稻穀、小麥等對玉米、豆粕的替代問題。三是近期我國進口玉米、高粱、DDGS等數量出現了增長。海關總署公佈的數量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口玉米93.2萬噸,同比增64.7%,主要進口來自烏克蘭。與此同時,近日有可靠消息稱我國已開始恢復購買美國玉米,首批約為75萬噸,這或許意味著我國進口美國玉米的機會大門已經打開。另外,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口法國小麥29.06萬噸,同比增長122.55%。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口高粱30萬噸、大麥74萬噸。

近期,大豆、豆粕、棕櫚油、菜粕與菜油等市場受新冠肺炎疫情作用,市場格局與心理出現了較大變化,如市場供需、貨物流通、主產國貨幣幣值、主要出口國短途運輸的效率和成本,甚至主產國的作物面積與產區天氣等均受到了投資者的特別關注,國產大豆、豆粕、棕櫚油等市場價格的波動讓市場多了介入機會。

目前,國內進口大豆庫存相對處在近年來的低點,但油廠加工利潤較為可觀,貿易商與油廠的進口積極性較高。據瞭解,進口大豆近期到港量不足,大豆供應出現了短缺跡象。此外,巴西和阿根廷等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的運輸和其他限制措施也有可能令大豆從產地運至港口的時間延遲。而有一個現象應引起投資者的重視,那就是我國從美國進口大豆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我國海關等機構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大豆進口量為1351.43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4.22%。其中,美國取代巴西成為最大的來源地,今年前兩個月美國共計向我國出口大豆610萬噸,同比增長485%。

業內專業人士告訴記者,由於前期國產大豆、豆粕價格的不斷上行已經消化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利多影響,投資者當前再度介入應謹慎,要更多的關注一下大豆主產國出口是否順暢、我國沿海油廠開機率、生豬補欄量及豬肉價格漲跌等。

溫馨提示:交易所警告美聯儲:至關重要的期權市場面臨壓力。具體操作請關注金投網APP,市場瞬息萬變,投資需謹慎,操作策略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