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茹 楊愷:堅守為農初心 把培訓做到農民心坎上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重大戰略,並將其寫入黨章,作為今後“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人才興,百業興。農民培訓作為促進廣大農民成長成才成功的事業,可以有效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做好新時代農民培訓工作,要以農民的滿意度為試金石,不斷總結新經驗、適應新需求、運用新方法,切實加大力度、提質增效,真正把培訓做到農民的心坎上。

2014年—2019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90.9億元支持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農民合作社理事長、青年農場主和農業經理人等培訓取得明顯成效,農民的生產經營能力大幅度提升,湧現一批引領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優秀人才。比如廣西南寧的劉緒雄,之前在工業園區負責招商,後來將工商資本引回老家,發展鐵皮石斛產業,在此期間參加了高素質農民培訓。他利用組培技術,帶動貧困戶種植鐵皮石斛,還開發了石斛酒、石斛面膜、石斛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他坦言,如果沒有參加培訓,不會有這麼強的信心轉行農業,也不瞭解要規避哪些風險。同時,經過培訓的農民帶動更多人抱團發展、搭夥創業,共同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和產業興旺。比如在農村土生土長的盧義貞,從事農業近30年,在南寧種植了8萬畝香蕉和火龍果。他的公司不僅帶動3000多名農民就業,還幫助村民產業致富:幫助返鄉農民黃美桃申請貸款搞養殖,黃美桃創業成功後,又帶動10多戶農民發展;公司員工李豔蓮離職後生產果籃,與老東家開啟了合作新模式。

經過多年實踐,農民培訓工作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培訓內容與農民實際需求不匹配,粗放的組織與成人學習特點不適應,政策支持和保障機制不健全等。筆者認為,農民培訓既要遵循成人教育的普遍規律,又要體現農民的特點。農民培訓要面對“三個現實”。一是鄉村缺人少人的現實。調研發現,目前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主要有兩類人,即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土生土長的鄉土帶頭人。雖然現在返鄉創業的力度在加大,但婦女和老人在農村留守人口中仍然佔很大比重。因此,農民培訓既要有針對性地增強年輕人返鄉創業本領,也要注重提升在村農民的素質能力。二是農民參訓意願分化的現實。有的農民參訓意願強烈,甚至自掏路費、學費參加培訓;有的農民持懷疑態度,不確定能否得到想要的收穫;有的農民就是不愛學。如果能讓學習意願強的農民學有所獲,讓持懷疑態度的農民學有所值,讓不愛學習的農民學有所樂,才是把培訓做到了他們心坎上。三是產業發展需求差異的現實。有的農民只有自家三五畝地,有的農民流轉了成千上萬畝地;有的還在為技術發愁,有的已經開始闖市場。即使是同一產業,發展基礎和實力不同,農民的需求也大不相同。此外,參訓農民年齡普遍偏大、更看重實用性、集中學習難組織、學習評價更復雜等,也是農民培訓工作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事實證明,只有站在農民的立場,圍繞農民的需求,才能辦好農民培訓。一些基層培訓機構和老師反映,農民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初創主體的“坎”在於創業規劃,包括資金籌集、生產及經營方式選擇、營銷渠道建設、產品賣點打造等;小規模家庭農場的“坎”在於如何提升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應對自然風險和市場波動;農民合作社的“坎”在於如何改善經營管理方式,通過標準化生產節本增效、節能減耗,做強品牌做出文化。說一千道一萬,農民最終的希望還是如何把地種出好效益,把產業經營出好路子,把產品賣出好價錢。2018年,國家統計局對各地鄉村振興進展的調研顯示,農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產業興旺”,也印證了這一點。

鄉村振興是全面的振興,這對農民培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筆者認為,農民培訓既要教授農民生產經營知識,也要加強思想道德素質、鄉村治理能力等的養成,加快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此,要努力實現“四個轉變”。

第一,培訓內容從單一的產業發展向全面的鄉村振興轉變。圍繞鄉村全面振興健全培訓內容框架,從單純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擴展到團隊建設、誠信品格、組織協調、奉獻情懷、理想信念等。筆者認為,合格的鄉村振興帶頭人應當做到“五有一加入”,即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發展產業的本領,有協調資源的能力,有忠誠善戰的隊伍,有誠信厚道的口碑,加入村“兩委”。一個村子,如果有幾個或者十幾個這樣的帶頭人帶動普通農戶發展,鄉村振興的實現指日可待。

第二,組織方式從每年一次性培訓向進階式研習轉變。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資本再生產交織的產業,生產經營週期短則三五月、長則兩三年,在產業不同階段培訓需求不一樣。比如河北藁城的產糧大戶李國奇希望根據農時組織培訓,播種的時候教種植技術,田間管理的時候教病蟲害防治,收穫銷售的時候教市場營銷。這也反映了農民學習急用現學的特點,如果一次性集中講授所有知識,很可能導致學用脫節。因此,應針對不同生產環節的需求適時組織農民培訓,讓他們學了能馬上用,不夠用了還能及時學。同時,可以豐富全國農業科教雲平臺上的在線課堂,開發精品課程,尤其是不強調實操的講授式課程,農民根據需要隨時獲取知識,也是一種進階式培養的手段,還能緩解培訓組織和資金上的壓力。

第三,培訓管理從粗放管理向規範運行轉變。農民培訓一般採取“大專項+任務清單”的方式,將資金和任務下達各地,省、市、縣在遴選培訓機構、選拔學員、組織培訓等方面都有較大自由度。一方面,這有利於發揮地方自主性和積極性,因地制宜開展培訓;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現辦學機構遴選標準不統一、學員招收條件不一致、組織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導致培訓質量參差不齊。這方面,基礎教育領域編制課程標準、發佈指定教材、建設教師培訓專門機構等經驗做法,值得參考借鑑。建議在政府層面出臺農民培訓工作管理條例或指導意見,嚴把培訓機構遴選關、參訓學員選拔關、教師團隊組建關、培訓管理規範關,提升農民培訓質量效果,規範培訓管理運行。

第四,工作深度從短期培訓向長期培養轉變。應當堅持學以致用和用以促學一體設計,培養人與培育產業同步推進。農民培訓是短期的,一般不超過15天,培訓後學員的產業發展如何,還需要哪些幫助,同樣需要做好跟蹤服務,圍繞產業發展中的關鍵點給予指導和支持,特別是幫助農民解決缺資金、融資貴、用地難等問題,幫助提升產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場開拓等薄弱環節。在政府層面,需要打通部門界限,研究制定項目獎補、貸款貼息、用地傾斜、人才激勵等扶持政策,重點幫助成長潛力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他們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引領更多小規模農戶走上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作者單位:孫靜茹,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楊愷,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期刊2020年第2


孫靜茹 楊愷:堅守為農初心 把培訓做到農民心坎上

孫靜茹 楊愷:堅守為農初心 把培訓做到農民心坎上


孫靜茹 楊愷:堅守為農初心 把培訓做到農民心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