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日本全世界瘋狂找一種石頭,如果足夠多結局可能已改變


在如今全球和平的國際環境下,原子彈以及核彈的存在對於很多大國家來說就是底牌,大家不會輕易動用,但是國內一定得有。目前只要是國家經濟不是過於貧困的國家,都想自主研發原子彈,在原子彈研製技術還沒有成型的時候,各個國家對於原子彈的研究都十分重視,都想成為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

二戰後期,日本全世界瘋狂找一種石頭,如果足夠多結局可能已改變

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是美國,但很少有人知道,日本的原子彈研究非常早,比美國人還要早。下圖這張照片拍攝於1945年5月15日,上面有六十個日本學生,還有日本軍人和探礦人員,這張照片拍攝的時候,這一群人正在挖掘鈾礦石,也就是製作原子彈的關鍵物質。

二戰後期,日本全世界瘋狂找一種石頭,如果足夠多結局可能已改變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發展就十分迅速,在原子物理研究領域也是一樣,1937年的時候日本出現了第一臺小型65cm迴旋加速器,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超前於其他國家。加速器的發明者是仁科芳雄,他被稱為“日本核物理學之父”,早年曾經在歐洲留過學,和愛因斯坦關係很好。

他1939年就提出也許核裂變現象能被用於軍事中,但沒有人重視這一點。直到1941年,日本核科學家完成了報告分析,大家開始思考鈾炸彈製造的可能性。

二戰後期,日本全世界瘋狂找一種石頭,如果足夠多結局可能已改變

仁科芳雄

1942年6月的時候,美國開始研究核武器,最早發現核武器原理的日本卻在一年後才開始研究計劃。日本的“二號研究”啟動後,最大的目標就是研製出能投入二戰的核武器,但直到戰爭結束日本也沒能成功研製出核武器,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鈾這種核材料。鈾235是製作原子彈的時候最重要的材料,但這種材料是需要人工提純的。

二戰後期,日本全世界瘋狂找一種石頭,如果足夠多結局可能已改變

自然中鈾礦石的存在形式大部分是鈾238,這種鈾礦石經過分離提純之後,才能得到鈾235,然後用於製作原子彈。仁科芳雄團隊錯誤估計了日本境內的鈾礦石儲存量,等到研究計劃即將啟動的時候才發現,日本的鈾礦石儲量少得可憐。之後日本軍方開始到處尋找這種礦石,範圍甚至擴展到朝鮮半島、偽滿洲、蒙古、新疆等地區,當然了這都是秘密進行的,找到的鈾礦石數量也非常少。

日本在二戰期間與德國是盟友,因此日方自然也向自己的盟友尋求過幫助,不過當時的德國自身難保,因此也無力幫助日本,好不容易送過去的一船氧化鈾還在半道被截了,在二戰期間,日本一共只蒐集到一百多公斤的氧化鈾。

二戰後期,日本全世界瘋狂找一種石頭,如果足夠多結局可能已改變

日本境內也曾經探測出鈾礦石,軍方還曾經動員學生幫助開採,但最終開採出來的礦石中鈾含量非常少。因為鈾礦石不足,日本的原子彈研製計劃進展十分緩慢,後來相關的實驗室還被美軍摧毀,這基本宣告了計劃的失敗。

與之相對的就是美國的研製速度,在珍珠港時間後,日本徹底惹怒了美國,美軍直接在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這種核武器徹底摧毀了廣島,直到現在這座城市裡還有居民在承受著核輻射留下的後遺症。

二戰後期,日本全世界瘋狂找一種石頭,如果足夠多結局可能已改變

許多日本科學家在第二天就抵達現場進行研究,之後得出這是一顆原子彈的結論,這說明美國早就研發出原子彈了,大家都十分沮喪。不過他們也樂觀地認為,鈾礦石如此珍貴,美國肯定也只研製出這一顆原子彈。

結果因為他們的自大,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這時候日本的科學家們才反應過來,反應堆是可以持續製造鈈239的。也就是另一種可以用於製作原子彈的物質,所以美國絕對不止研製出一顆原子彈,這下子日方不敢輕舉妄動,只能服軟了,在當時原子彈就是有這麼大的威懾力。

二戰後期,日本全世界瘋狂找一種石頭,如果足夠多結局可能已改變

在現場日本軍方還發現了一封信,這是美國核物理學家寫給他們的日本朋友嵯峨根遼吉的,幾個人曾經一起在加州大學分校共事。在這封信中,美國科學家給出了警告,原子彈的製作要建立在足夠的資源和金錢上面,美方已經用這兩顆原子彈證明了美國的實力,所以希望日本政府儘快投降,不然就準備迎接原子彈雨吧。不過這封信被日本軍方隱瞞,最終沒有送到嵯峨根遼吉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