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原油大跌 LPG期貨期權綻放“並蒂蓮”

解困原油大跌 LPG期貨期權綻放“並蒂蓮”

外匯天眼APP訊 : 經證監會批准,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今日(3月30日)上市LPG(液化石油氣)期貨;而LPG期權合約正式掛牌交易時間為相應期貨合約有成交的下一個交易日。值得注意的是,LPG不僅是我國首個氣體能源衍生品,也是我國首個期貨、期權同時上市的品種。

業內人士表示,LPG期貨、期權在全球疫情蔓延、國際油價暴跌之際誕生,將助力LPG產業解原油大跌之困局,成為產業鏈企業對沖價格風險、實現平穩發展的有力工具。

複雜的市場價格難題

LPG也稱作液化石油氣,來源於油田伴生或煉油廠,在世界上已經有100多年的生產和使用歷史,在我國直到1965年,少數大城市才開始供應瓶裝液化石油氣,但是發展緩慢,主要依靠國內煉油廠供應。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在南方沿海等經濟發達且能源缺乏的地區,才開始大規模利用液化石油氣。由於國內供應不足,進口LPG數量迅猛增長,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求不斷增加,已成為世界第一大LPG進口國和LPG消費國。

然而,LPG的價格風險卻是個大問題。

近期原油價格的暴跌,正在讓國內液化石油氣價格大幅波動。3個月的時間,國際油價暴跌,跌幅62%,國際LPG價格也下跌了340多美元,跌幅60%。而國內液化氣均價從年初的4705元/噸,跌到了目前的3100元/噸左右。在某LPG銷售公司總經理看來,LPG整體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也比較多,作為煉油及天然氣副產品,其價格波動上總體上和國際原油是正相關關係,同時會受全球不同區域季節性因素影響。

某LPG銷售公司總經理表示,近期的各種因素,最終體現在LPG的供需兩端上。疫情的突然到來導致市場的需求端收窄,影響了LPG的出貨和價格。“原油大幅降低,來自於談判的破裂和各個國家原油的增產,低價的原油將影響大宗商品整體的生產鏈條:煉廠利潤增加,相應的LPG的產量也會增加,又增加了LPG的供應端,等等一系列的影響疊加,造成了液化氣價格的大幅波動,也形成了一些經營風險”。

萬華化學(煙臺)石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濱也表示,因其與原油的高關聯性,導致氣價格絕對值的變化會跟隨原油價格走勢,因此一定程度會受到地緣政治及其它不可抗力事件的影響。

除原油價格外,LPG的價格影響因素頗為複雜。中石油崑崙能源LPG銷售部副總經理張爾嘉對記者說,LPG是國內少有的完全開放價格的能源產品,價格的影響因素較多,但長期看,LPG價格與原油價格關聯度較高,主要是由於CP(離岸價格,是東亞LPG貿易的主要採價依據)與國際油價緊密聯繫。

相關受訪對象指出,影響LPG價格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市場影響供需平衡的因素,主要包括國內商品量、進口量、深加工企業的開工率、終端民用需求及新投產裝置(包括煉化、深加工企業裝置)等。二是國際國內價格因素,主要包括國際原油價格、沙特阿美月度合同價格(CP)、阿格斯遠東價格指數(FEI)、蒙特貝爾維價格(MB)、LPG有關下游化工產品銷售價格(MTBE、異辛烷等)、國內限價文件等。三是其他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運輸受限情況、政府有關政策文件等。其中第一、第二個因素影響程度較大。

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在原油、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市場上,用權威衍生品價格來指導現貨價格,已經是行業共識。在液化石油氣市場,目前國內並沒有一個相對公允的市場定價體系,通常都是各廠根據自身情況以及對後期行情的判斷進行報價,即便是參考瞭如沙特合同價格(CP)價等國際價格進行國內定價,也因為價格標的不一致從而無法真實有效地反映國內實際情況,最終造成國內價格體系相對混亂,同產品價格區間較大,無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不利於產業鏈的良性發展。

相比起來,衍生品價格卻被人稱為實物市場的“風向標”。衍生品價格比現貨指數更為公開透明,是眾多市場參與者博弈後的結果,更能客觀地反映國內液化氣市場的現狀以及對未來的預期,彌補缺失已久的液化氣市場公允定價體系。

對於國內生產商來講,他們可以根據所在地區和產品質量特點與期貨交割基準地和交割品質量標準之間的差異核算升貼水,並以“期貨價格+升貼水”的形式為自身產品進行報價,大大降低報價難度,規範市場報價體系,減少交易成本,逐漸從絕對價格定價和交易模式過渡到更先進的基差定價和交易模式。

張爾嘉稱,近年來LPG價格波動劇烈,通過上市衍生工具服務LPG行業健康發展,對於推動我國能源市場化改革、保障我國石油化工產業穩定運行意義重大。“在採購和銷售LPG業務過程中,都可以使用期貨工具進行買入套期保值或賣出套期保值。例如在進口LPG過程中,可以根據期貨市場走勢,提前判斷決策,進行鎖價或轉月計價操作,鎖定利潤和控制風險,風險相對較小。也可以進行不同品種之間,例如LPG和原油、石腦油之間的套保。當前市場出現了快速下跌風險,企業還可使用期貨工具,實施進口採購貨物轉月計價、庫存商品套保操作對沖市場下跌風險等操作策略。”

“此外,利用衍生品市場建立虛擬庫存。對於業務量大的企業,市場變化經常造成存貨跌價損失或者採購成本增加,可以通過在期貨市場建立虛擬庫存,豐富經營模式。”張爾嘉說道。

兩個工具同步上線

在國際衍生品市場上,新上市的期貨品種大多會同時或一段時間後推出期權交易,已成為國際衍生品市場的常規動作。相比之下,我國衍生品市場起步晚,衍生品種工具數量與境外成熟市場還有差距。尤其是商品期權,去年11月證監會曾批覆鐵礦石等5個商品期權上市,加速了期權上市步伐,但目前我國仍僅有豆粕、白糖、銅等11個商品期權上市。

據介紹,商品期權是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可以實現保險、增強收益和波動率管理等功能。對於商品期貨項目,期權買方一次性支付權利金,獲得以某個價格買入或賣出液化石油氣期貨的權利,相當於買了保險。買方沒有履約義務,不需要追加保證金,也不會有額外的損失,便於企業接受和操作,為油氣能源類企業和其他相關主體提供新型的風險管理工具。

隨著此次LPG期貨、期權同步審批上市,我國商品期權上市有望進一步提速擴容。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此次在與標的期貨同步研發的情況下,基於相關品種的運行情況,創新性地開展了LPG期權合約設計。LPG期貨和期權的一同獲批和同步上市,提高了新品種上市效率,有助於構建完整的風險管理工具體系,充分發揮衍生品市場功能,支持我國能源行業防範風險、轉型升級。

對於此次LPG期貨、期權上市的意義,市場各方也自有解讀。中國燃氣LPG事業部副總經理盧平浪講述了企業利用期權、期貨的意義:以最近三個月LPG為例,3個月的時間,國際LPG價格已經下跌了330美元/噸。而中國又是液化氣是淨進口國。所有進口商、化工廠都有庫存或在途貨物,這些貨物在不斷快速貶值,生產經營者的現金流不斷被侵蝕。

“中國採購液化氣的主要價格指數CP是中東供應商一家說了算,沒有中國期貨市場時,只能在國際上找其他的手段對沖風險,有了中國的期貨期權市場,就可以藉助這些工具,將在途和入庫的貨物價格變化風險提前對沖,減少效益的波幅,保持穩定生產。”盧平浪說道,因此LPG期權、期貨及時上市,意義重大。對中國的生產商、進口商控制價格風險,穩定生產能提供一個便利的風控手段;同時有了期貨市場,可以引進各種機構、公司參與期貨交易,發現價格,分散市場風險,為行業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