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縫插針”,髀關的作用你知多少

髀關

髀關,出自《靈樞·經脈》 :“胃足陽明之脈,······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當我們站立時,因其位於大腿前部最高的位置,所以它相當於我們大腿部的守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穴命名淺解》中記載:“通內達外之處為關,膝上的大骨名髀,上端為杵,接柱髀樞,下端為槌,連接於胻骨,穴適當二者交關之處,因名髀關。”所以,要想找準髀關穴的位置,對肌肉有清晰、準確的認識至關重要。

教材中寫到,髀關穴位於股直肌近端,內側的縫匠肌與外側的闊筋膜張肌交叉凹陷中,髂前上棘與髕底外上緣連線上,直立體位平會陰。股直肌位於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與股內、外側肌,股中間肌包繞髕骨的前面和兩側端,與足陽明經相對應;縫匠肌起自髂前上棘,經大腿前面,轉向內下側,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面,與足太陰經相對應;闊筋膜張肌位於大腿的前外側,起自髂前上棘,止於脛骨外側髁,與足少陽經相對應。由此可見,髀關穴就處在一個關口。

“見縫插針”,髀關的作用你知多少

既然髀關穴處在這樣一個關口,那麼它具有怎樣的功效呢?

唐代以前,此穴主治多為膝寒、下肢痿痺,比如《針灸甲乙經》記載此穴主治“膝寒痺不仁,不可屈伸”,《備急千金要方》曰其能治療“膝寒不仁,痿痺不得屈伸”。宋代以後,又新增加一些病症,比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載其主治“痺厥,股內筋絡急”,《針灸聚英》記載其主“腰痛,足麻木,痿痺,小腹引喉痺。”

現代認為髀關穴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膝寒;股內筋絡急;腰痛,小腹引喉痛;下肢痿痺,股痛,屈伸不利。

那麼這時我們就會提出幾個問題:

此穴處於大腿之兩端,何以治癒膝寒?

“股內筋絡急”,股內筋絡歸屬足太陰、足厥陰,為何足陽明經穴治了他經病?

腰痛,小腹引喉痛和髀有何關係?

下肢痿痺,股痛,屈伸不利,是哪個肌群出了問題?

我們拿髀關穴治療膝寒不仁,下肢痿痺的作用來說明針刺髀關穴是如何“見縫插針”的。

治療膝寒不仁採用的是人部刺法。將針斜內下刺入縫匠肌,因為縫匠肌繃緊股動脈,會影響下肢循環;其應足太陰脾經走形,可以調理脾胃平衡關係。所以可以治療膝寒不仁,痿厥,股內筋絡急等症。

將針斜外刺入闊筋膜張肌與腹直肌之間的肌肉縫隙,會使肌筋膜摩擦興奮,另外闊筋膜張肌應大腿外側足少陽經,所以可用於治療下肢痿痺,股痛,屈伸不利等症。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個“髀關扎跳,擅治痿痺”的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