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從化田間插秧忙

南都訊 記者李文 實習記者馮靖茵 時近清明,春耕正忙。近日,從化區鰲頭鎮黃羅村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請專家進村指導,投入到從化區在月初啟動的“從化香米”項目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 从化田间插秧忙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優質稻首席科學家周少川進村指導農民種水稻。

水稻插秧進度完成一半多

3月29日,在從化鰲頭鎮黃羅村,村民開著插秧機在田間插秧,隨著“突突突”的聲響,一排六株秧苗整齊劃一地落到水田中。黃羅村就這樣在一片新綠中迎來了今年第一波插秧高峰。

黃羅村書記曾鑑賢向南都記者介紹,黃羅村防控、生產一手抓,保證了正常的插秧進度,不耽誤農時。該村擁有458畝連片優質良田,目前插秧進度已經達到50%-60%,大概兩三天後就可以完成插秧工作。

3月3日,從化區正式啟動“從化香米”項目,該區明確優先推動香米產業發展,以供給側改革為著力點,從品種、種植、收購、烘乾、儲藏、加工、銷售等方面入手,全產業鏈打響“從化香米”國家地標品牌。

據瞭解,從化區計劃通過兩至三年時間,實現“從化香米”綠色化、智能化、機械化、標準化、高端化生產,促進全區水稻年增長收入3.6億元,為實現鄉村振興夯實產業基礎。

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 插秧機進村

為推動當地農業集約化、機械化發展,黃羅村和天南農業探尋“村企合作”新模式。天南農業總經理陳志實介紹,天南農業在從化區內的黃羅村和大坳村擁有約1500畝連片高標準化水稻種植基地,現已形成研發、繁育、種植、收儲、加工、物流、貿易的一條龍業務。

曾鑑賢介紹,村裡和公司合作後,村民受僱進行插秧、施肥等,為發展當地水稻經濟帶來不少好處,一方面,村民收入更穩定,全村耕地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村裡原本有30畝棄耕地,現在全部都種上了”。

另一方面,“村企合作”也有助於田間科學管理,有助於進行機械化生產,“以前機器使用不規範,還有些村民是自己(人手)插秧,至少要十天才能完成,現在一週就可以插完”。

農業專家進村指導農民種植水稻

今年開始,廣東省農科院專家也入村指導,黃羅村水稻種植的施肥重量、播種數量等都有了統一的標準。

據介紹,向黃羅村提供農業技術支持的是廣東省農科院原副院長李康活、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優質稻首席科學家周少川為核心的專家團隊,選取的主要水稻品種是連續在兩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會獲得“全國優質稻(秈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金獎”的“美香佔2號”。

周少川介紹,農科院會對田間生產過程進行監督,制定好栽培規則”。他指出,美香佔2號由澳大利亞和美國品種的熱帶粳稻基因提取研發,具有品質穩定、適應性廣、口感一流的特點,“以後會替代泰國香米”。

據介紹,廣東省從2004年開始種植“美香佔2號”,當時種植面積為20-30萬畝,到2019年種植面積已達到150萬畝,周少川也很有信心今年產量會有新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