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迷惑敵人和保密的需要,不少村子被地下黨或八路軍起過化名。抗日戰爭勝利後,這些村名大多不再使用,但在薊縣,有三個村子的村名,卻正式將化名定為村名。


常州村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常州村位於天津的北極、海拔1078.5米的九山頂下,是中上元古界國家地質自然保護區的最北起點。早在清朝初年,清順治皇帝就看到九山頂的塊風水寶地,把九山頂御封為清東陵的“太祖山”、陵區的“後龍風水禁地”,滿清被推翻後,這一風水禁地才解禁開發。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個村子曾是青山嶺村的一部分,因其在長城以北,人們習慣稱其為“青山嶺口外”。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早在1929年青山嶺口外就有共產黨人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這個小山村成了抗日堡壘村,當時的“冀熱遼”邊區主任張明遠、專署專員楊大章、“薊(薊縣)遵(遵化)興(興隆)”聯合縣縣政府都曾在這裡辦公。1942年八路軍14分區指揮部設在這裡。九山頂的許多山洞成了 “楊大章洞”、“將軍洞”、“包森洞”。八路軍十三團曾多次在這裡長駐,最多的時候小村裡駐紮過1000多名八路軍。冀東軍區的中心刊物《搏鬥》雜誌社和八路軍的電臺也設在這裡,電臺的秘密呼號就是“常州”二字。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日本鬼子把長城內外列入“無人區”,地處長城外的青山口外村自然被劃在其內。抗戰期間,這個小山村就有數十人被日本鬼子殺害。老百姓對抗日的思想和行動高度一致,村裡90歲以上的老人都當過民兵。日本鬼子常來這個村掃蕩清鄉,但這村從來沒有叛徒。


解放後,村民出於對八路軍的感情,將八路軍電臺的秘密呼號“常州”作為村名,一直延用到現在。
 

太平溝

太平溝村原名“正口子”,因村莊坐落在八仙山南一條山口子而得名。1940年日軍在薊縣增加兵力,八路軍主力和領導機關從盤山向長城以北轉移,深山密林中的這個小山村就成了八路軍存放物資和傷員養傷的堡壘村。八路軍的人員、物資和傷病員在這裡從來沒有受過任何損失,平安無事。所以,八路軍官兵就稱這條山溝是“太平溝”。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1942年9月至12月,日偽軍實行*五次“強化治安”,薊遵興聯合縣委縣政府轉移到長城外的黃乜子、太平溝一帶,地委領導幹部也常來這裡。黃乜子和太平溝的民兵群眾擔負起保衛根據地的責任。他們利用山上的70多個山洞與日偽軍進行鬥爭。日偽軍來了,他們把黨政工作人員藏在山洞裡,沒有糧食吃,就採樹葉充飢;日偽軍搜山,他們就在山裡轉移。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女民兵韓玉榮在一次轉移中,抱著不滿一歲的女兒,揹著八路軍的藥品、文件、鞋襪等80多斤重的東西。實在跑不動了,就把孩子放在河套裡。日偽軍走後,她去抱孩子時,孩子已經凍死了。韓玉榮家曾是八路軍養傷的地方,最多住過30多名傷員。包森等許多黨政軍幹部都曾在他家住過。韓玉榮的丈夫夜裡揹著傷員轉移時不慎踩上了地雷,一隻腳被炸斷。普普通通的人民群眾用鮮血和生命保衛著革命根據地,保護著黨政機關和八路軍傷員的安全,也讓八路軍起的“太平溝”的村名名副其實。

聯合村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聯合村位於盤山千像寺附近,村內20多處分散居住著80多戶山民,過去多年沒有村名。1938年4月4日,中共薊縣縣委在千像寺召開了縣委擴大會議,對發動抗日大暴動做了安排。這年7月,冀東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有10萬人參加的抗日武裝大暴動。同年,中共中央派鄧宋主力大軍挺進冀東,配合地方進行遊擊戰,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1940年,黨派包森、李子光等率部進入盤山地區,建立了以盤山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立了“薊(薊縣)平(平谷)密(密雲)”聯合縣。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當時八路軍就住在千像寺。八路軍的電臺、報社、看守所都設在寺院西邊的三戶人家。為了對外聯絡方便,縣委決定把這裡的20多處分散居住的老百姓劃為一個行政村,並由李子光、包森等同志親自名:聯合村。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日本鬼子視聯合村為眼中釘,從1938年到1945年日寇投降,聯合村先後有73人被殺,但全村沒有一個人屈服。被十四分區黨委命名為“盤山民兵英雄班”的民兵班長丁福順(原名崔良德)和8名成員都是聯合村的村民。聯合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解放後,聯合村的村名正式被保存下來了。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盤山英雄民兵班

現在說一下“盤山英雄民兵班”照片中的人物(有知道更準確的請指正):
右起: 丁福順(原名崔良德,班長)、楊寶森(副班長)、崔良義、伍德發、崔壽山、王志、於連海、史秀。
需要說明的是:照片上共有9人。但是,據說左起第一人當時不是盤山民兵班的民兵。

抗敵村


天津薊縣因抗戰而留下的村名,大多遍佈在這個鎮,看看有你們村嗎


剛才我查了一下抗敵村的來歷,唐代形成段家莊,劉家莊,南爐上,黃旗莊、孟家莊五個村,抗戰時因形勢需要,聯合成五個村,名為抗敵村。

你還知道其他鄉鎮是否還有此類村名嗎?可下方評論指出。

我是薊州派,專蒐集薊縣歷史/民俗相關,請關注我,隨時更新新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