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胎息,標誌著你真正開始入門!


出現胎息,標誌著你真正開始入門!

師兄你好

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出現胎息,標誌著你真正開始入門!


胎息是丹道真正入門的標誌,不得伏炁胎息,丹法尚屬於後天境界,不算入門。

胎息,是回覆到處胎之境界,是為後天中之先天。相對於自身,我為先天天;相對於太虛,母體為後天:故謂之後天中之先天。

人之生也,即步入後天境界,只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不能再生造化。而人體由一個受精卵成長出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於處胎中完成。故,不得回覆胎息定境,絕難再生造化。

胎息是先天與後天的分水嶺。胎息不是簡單的後天呼吸和緩,不是所謂的丹田一鼓一縮的所謂丹田呼吸,亦非所謂的感覺皮膚呼吸。

胎息是為胎其神而息,後天呼吸絕斷,不論是靜功中還是日常,都可處於胎息神光大定。

不得伏炁胎息,玄關必不得開、真藥必不得產。何故?後天境界,焉能化生先天之真炁?!

出現胎息,標誌著你真正開始入門!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於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雲:“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於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鍊。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醜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4)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雲:“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圖》雲: “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籤》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朴子•地真》雲:“思一至飢,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雲:“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淨”。(《老君存思圖》)《神仙絕穀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籤》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慾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慾,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鍊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鍊,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溼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醫學中講男女性生理和性醫學的知識。《漢書•藝文志》方技略雲:“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術的要旨,說明男女結合是性情之極至,其要在“樂而有節”。如果沒有節制,沉迷荒淫就會傷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書中把房中亦稱為“合氣”或“男女合氣”。早期道教的經典《太平經》中就有“興國廣嗣之術”。天師道的教徒們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認為房中是保精、養生、卻病的一種修煉方法。所以《黃庭經》說:“長生至慎房中急,棄捐淫慾專守精”。道教的理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和諧,陰陽合而萬物生。所以《玄女經》說: “一陰一陽相須”。《抱朴子》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說:“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釋滯》)。《養性延命錄》謂:“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生百病”。這說明男女合氣的真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交及縱慾過度都會產生疾病。所以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術的要點是:(1)注意節慾而不能縱慾,葛洪所謂“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抱朴子•釋滯》);(2)禁忌醉飽以後或勞累過度的性生活。《素問•厥論篇》說:“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飽入房,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養性延命錄》亦云:“醉飽、遠行歸還,太疲倦,並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術的功用,據葛洪說:“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於道教認為房中之法可以“採陰益陽”,“還精補腦”,“增年益壽”,能醫治百病(見《抱朴子•釋滯》),這顯然做了不適當的誇張。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煉養生之術。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煉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朴子•雜應》說:“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溼,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繫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養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飢餓——引者)。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並《養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生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生經驗的總結,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學的知識,這裡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揚其科學的內容。

沖虛真人曰:“唯是神與精也,只用先天,忌用後天。先天者無慾,後天者有欲。” 不能胎息,後天呼吸斷絕,絕不能進入無慾之先天之境。呼吸尚在,絕不能做到無念清靜。

有意者,可試閉息,閉息之中,是無有各類雜念的。然胎息又非閉息,此只為一個體驗而已。

沖虛真人曰:“人之生死大關,只一氣也。聖凡之分,只一伏氣也。而是伏義,乃為藏伏而亦為降伏。唯能伏氣,則精可返,而復返為先天之炁;神可凝,而復還為先天之神。”

可見,不能伏後天之氣,則精不得回返;精不滿則炁不得化生,則煉精化炁成為空談。

華陽真人曰:“凡煉丹下手之仙機,即煉腎中之元精。精滿則炁自發生,復煉此發生之炁(動炁),收回補其真炁。補到炁足,生機不動,是謂丹也。”

有人可能不信此理,那麼其可去查驗,不得胎息之人,有無達到煉精化炁完全成功,而機體回覆十五六歲之前之狀態

這裡不去爭辯,明眼人自得

能胎息,則玄關方可打開,則先天真炁方可發生,此為真正之藥物(與精生不同,精生尚屬於前行調藥補精階段)。

華陽真人曰:“少焉,恍恍惚惚,心以復靈,呼吸復起,丹田之炁,自下往後而行。腎管之內,毛際之間,癢生快樂,實不能禁止。所謂炁滿任督自開,此之謂也。”有心者當悟“呼吸復起”之義。

邱真人曰:“所謂炁滿,任督自開,瓊鍾一扣,玉洞雙吹,鼻息復起。時至炁化,藥產神知,這才是玄關竅開,真種產出。”

出現胎息,標誌著你真正開始入門!


讀者見此,當可悟不得胎息,玄關竅萬難打開。那種心意識的時空變異感覺,尚屬於五陰行宇,非真正之玄關。

又《開關妙訣》雲:“靜心調息,息定之後,方可生一真意。”

此皆是點明,開關也好,展竅也罷,必然首先伏氣,氣不伏,一切還在後天意識境界,絕非丹法之先天真境界。

最後,以沖虛真人幾句斷語做總結。

邱祖雲:“息有一毫之不定,命非己有。”“煉精化氣須調其息而伏,煉炁化身須胎其息而伏”,不明此則萬難剋期取證。

(文章轉自春雨師兄,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