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兒子一起經歷的“死亡教育”

導語:在面臨長輩即將過世,很多父母會因為擔心影響孩子的課程,以及擔心醫院“太髒”而儘量減少孩子去醫院探望,更不要說像讓孩子儘量多的在醫院照顧爺爺。

我與兒子一起經歷的“死亡教育”

01我與兒子一起經歷的死亡教育

孩子爺爺病重,幸好之前上課聽開心老師幫其他學員做個案提到家裡有老人,即將離世,怎樣引導孩子面對。我翻開了之前的筆記,開心老師的建議是讓孩子或家長看關於哈佛大學的課程《死亡課》和《最好的告別》、《臨終關懷》、《迷藏》書,還有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

小時候,我奶奶去世的時候,大人們都是很避諱談及死亡,我對死亡教育也沒有什麼瞭解。我讀了開心老師推薦的書之後,對死亡有了更好的認識和思考。才知道我以前的認知是錯誤的。越是對死亡避而不談,死亡對於我們就越是神秘而不可理解、不可接受。沒有思考過死亡的人生,不會體會到活著的價值。很容易對生活產生無聊感、無意義感,對生命無敬畏感,容易走向歧途,也容易經受不住挫折而自殘自殺。

兒子已經12歲了,我決定與兒子一起經歷一場死亡教育課。

我:“你上完課外班,能自己坐車過來照顧爺爺嗎?”

兒子爽快地答應:“能!”

兒子上完課外班,自己問路,獨自坐公交車到醫院。我把一些兒子力所能及的事留給兒子做,比如幫爺爺剪指甲、幫爺爺買紙尿片、撫摸爺爺手臂、幫爺爺喂水、幫爺爺洗醫療管。護士看到了,誇兒子孝順,把管子洗那麼幹淨。

爺爺住院的這15天裡,兒子每一天都去看望爺爺…甚至在凌晨兩點接到緊急電話的時候,我也叫醒兒子一起跟我們去醫院看望爺爺。(在爺爺病重之前,我給兒子看了關於生命的故事《一片葉子落下來》和電影《尋夢環遊記》。感恩開心老師的推薦)

我與兒子一起經歷的“死亡教育”

看到爺爺又挺過了一關,我們心裡也踏實了。

我:“兒子,爺爺有你這麼孝順的孫子,爺爺好幸福。媽媽好欣慰。”

兒子嘴角上揚,更是積極的過來看爺爺。病房裡有8個老人,但很少有小孩來看望老人家。而我兒子每天都來。

我:“你和哥哥(堂哥)真是爺爺的充電寶,你們一來,爺爺就好了許多。現在伯伯和爸爸晚上要陪伴爺爺。哥哥(堂哥)擔心奶奶太傷心,這段時間會搬過來和奶奶一起住。”

兒子:“那我是不是也要去陪奶奶一起住?”

我:“是啊!不過你明天需要上課,暫時就讓哥哥陪。如果哥哥的電量不足了,你就過來蓄電。兩個充電寶一起,一定能讓奶奶好受很多。”

兒子:“嗯!”

我們一行幾人在漆黑的夜晚,打的回家。留下大伯和爸爸在醫院照顧爺爺。

我:“爺爺真有福氣。兩個兒子不僅有本事還非常孝順,24小時陪著。兩個孫子也非常孝順,天天來看爺爺。最感謝的是大伯了,知道爸爸腰扭到了。主動讓爸爸多休息,他一直陪著爺爺。”

兒子:“我們可以找護工陪爺爺。”

我:“已經找了護工。但護工只能負責清洗的工作。並不能給予爺爺精神上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愛。爺爺需要的是兒子的陪伴。媽媽有你這麼好的兒子,也覺得很幸福。”

兒子依偎在我的身邊。

我與兒子一起經歷的“死亡教育”

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死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明白生的可貴,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然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自己美麗的人生。

我思考著怎麼樣讓兒子對死亡有更好的認識。

剛好舅舅打電話來,在一通的閒聊之後,我繼續說:“爺爺現在77歲了,我現在40歲。假如我能活到爺爺那麼老的話,那麼我的生命還有37年。在接下來的37年裡,我要好好的思考,做哪些事情是有意義,重要的,讓自己不留遺憾。”

在一旁的兒子聽進去了。繼續揹著單詞。

第二天,爸爸陪著奶奶去銀行辦事。我決定把這些事選擇性的告訴兒子。

我:“有一個親戚說,人去世後,如果要轉移財產,要付30%的遺產稅。今天爸爸陪著奶奶去銀行辦事。結果奶奶看到存摺之後,淚流滿面。”

兒子:“怎麼了?”

我:“原來爺爺在一年前就已經安排好後事,他悄悄地幫奶奶開了一個賬戶,把自己的錢轉到了奶奶的名下,然而奶奶卻渾然不知……他之前告訴過你們,你和哥哥考上了大學,他就會給你們每人3W大學教育獎勵金。爺爺的一生省吃儉用,心裡總想著我們…爺爺是一個有計劃、講信守的男子漢,他把給你和哥哥的錢都安排好了。放在奶奶的存摺裡,寫著你們的名字。哥哥剛剛考上大學,他已經準備好了獎金。你的獎金也準備好了,爺爺知道你也會和哥哥一樣努力,一定能考上大學。”

兒子若有所思,認真地聽著。

我:“真心感恩爺爺年輕時的努力,因為有了爺爺的努力,咱們才能從小城市搬到了大城市。才擁有咱們現在這麼幸福的生活。你知道爺爺是怎麼樣來到廣州的嗎?”

兒子:“知道,爺爺以前是軍人。特別能吃苦。為了完成任務,揹著八斤的槍、十斤的子彈、五斤的米…近四十幾斤的背囊日夜趕路、翻山越嶺、五天五夜終於如期趕到作戰的軍營……”

我:“是啊!這幾天,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在誇爺爺,其他病人都嗷嗷直叫,只有爺爺一直忍著。特別地堅強,堅毅,堅韌。爸爸和伯伯擁有爺爺的這種品質。你和哥哥也擁有這樣的品質。因為你們血脈相連。”

兒子認真地聽著。

我與兒子一起經歷的“死亡教育”

在一個月的努力之下,我們終究還是要坦然地面對爺爺的離開。作為父母,還是要幫助孩子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死亡。我帶著兒子一起挑選壽衣、壽被、骨灰盅,一起摺疊冥幣,一起去火葬場,經歷火葬的全過程,爺爺去世之後,我和兒子一起熬夜守靈堂。我把死亡前和死亡後的所有的事情都和兒子討論分享,並教孩子應該怎麼做。

兒子沒了死亡的恐懼,更多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我們一起感恩爺爺,永久的思念爺爺。爺爺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留下的精神和品質一直活在我們心裡。

兒子經歷了這一場死亡教育,整個過程都非常穩重,成熟了許多。行動力也越來越強。自己獨立上輔導班,解決午餐,獨立完成作業,然後來醫院照顧爺爺。晚上玩遊戲也非常有自控力,學習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強。這幾天收到了班主任期末成績短信。兒子三科都是A(以前語文B,英語C)。

感謝兒子三年前的“叛逆”,讓我有機會進入開心媽媽學習。才讓我有機會反思自己,成長自己,思考自己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我與兒子一起經歷的“死亡教育”

在面臨長輩即將過世,很多父母會因為擔心影響孩子的課程,以及擔心醫院“太髒”而儘量減少孩子去醫院探望,更不要說像讓孩子儘量多的在醫院照顧爺爺。

面對親人的逝去,如果孩子什麼都沒有付出,孩子最可能得到的感受是:要麼感受不到鏈接,要麼感受到生命的被動無法掌控,因此感受到對死亡的恐懼和排斥。而那些有機會充分付出的孩子們,他們有機會更深入的深入死亡帶來的生命思考,從而更有目標,更珍惜生活。


祝福全天下的生命,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