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神祇:蓮花手菩薩 (站姿)

定義

『蓮花手』(Padmapani)是一個梵文詞彙,為對特定形象的觀世音菩薩(Lokeshvara)的一種稱謂 (即『蓮花手菩薩』),其形象為一頭二臂,左手持蓮花莖且其上託載著盛開的蓮花。這樣的形象源自於大乘佛教的經典。因此,於圖像身份判定上,所謂的蓮花手其實與觀世音菩薩是相同概念的。蓮花手經常被當作一種暱稱或是描述性詞語,用以描述左手持蓮花的形象。目前我們尚未從早期的佛教文本中證明在印度佛教文化語境下有任何一種特定的觀世音菩薩形象可以被認為是蓮花手(觀世音)菩薩 (Padmapani Avalokiteshvara)。

佛教神祇:蓮花手菩薩 (站姿)

Padmapani Avalokiteshvara 蓮花手觀音 HAR #: 86423

在巴達恰利亞(Benoytosh Bhattacharyya)於1925年所編著的『成就法鬘』中,並未提及任何與所謂的蓮花手(觀世音)菩薩(Padmapani Lokeshvara)有關的成就法。這份文本的參考來源主要參照尼泊爾手抄經文本。然而,根據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的秣欽德羅寺(Machhandar Vahal)中的觀世音菩薩形象所編撰的文本『一百零八種觀世音菩薩形象』描繪中,編號為104號的圖像確實記載為『蓮花手菩薩』。其為一面二臂站姿形象,其右手施予願印,左手持蓮莖。此一百零八種不同形象的觀世音菩薩的名稱非常有可能來自於甘珠爾中續部經文裡的描繪,如同我們也可以在其中見到記載著一百零八種不同形象的文殊菩薩名稱。然而,我們尚不清楚關於此一百零八種觀世音菩薩形象描述在尼泊爾文獻中的具體文本源流。

觀世音菩薩的108種形象---摘錄自:巴達洽利亞『印度佛教圖像志』

#73: Pindapatra Lokesvara

一面二臂,呈站立姿於蓮花上,雙手持弓於身體中心靠近肚臍處。

#104 Padmapani Lokesvara

他的形象與編號73號相似,但不一樣的是其右手結與願印,左手持蓮花莖。

佛教神祇:蓮花手菩薩 (站姿)

Padmapani Avalokiteshvara 蓮花手觀音 HAR #: 13436

在梵文版的成就法鬘文獻中確實有六種對於天翔觀音(Khasarpana Lokeshvara)的記載。但許多西方的藝術史著作與圖錄中,仍經常可以看到將天翔觀音認作是所謂的『蓮花手菩薩』,無論該造像是呈現的為站姿像或是坐姿像。而在這些著作中與並沒有對於如何分辨此二種形式的菩薩給出理由。我們同時也可以發現,『蓮花手觀音』此一用語大都是用在造像上 (無論是站姿或是坐姿),而甚少用於繪畫中。這或許是因為在繪畫表現中提供了更多的圖像學資訊,我們得以更容易地判斷該造像的身份與文本出處,特別是借用如那些來自於西元一千年以前的圖像學資料來輔助判斷。

藏文文本

『蓮花手菩薩』此一詞彙在藏文翻譯文獻中甚少出現。同樣的,在金剛乘佛教裡,由於觀世音菩薩作為一種冥想本尊,而需在密續文本里具有明確的描述與定義,因此『蓮花手菩薩』此一通泛的詞彙也很少在金剛乘的文本中出現。在金剛乘佛教裡,對於觀世音菩薩的梵文稱謂有Lokeshvara、Avalokita、Avalokiteshvara、Lokanata與Mahakarunika。而在以上的通稱下則有各種特定觀音形象的專有名稱,這些名稱包含了寂靜相、半寂靜相與忿怒相等不同形象的觀音。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佛教經典所描繪的觀音形象與金剛乘密續中的冥想本尊形象有相當大的差異。

站姿或是坐姿

在一般的認知上,所謂『蓮花手菩薩』的形象是呈現站姿、一面雙臂的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形象基本符合之前所提到的來自尼泊爾『觀世音菩薩的108種形象』中對其的描繪。我們也必須認知到蓮花手菩薩此一詞彙在當今的尼泊爾佛教術語中仍相當常見,而並非是借用自西方學術用語。因此,如果蓮花手菩薩此一詞彙作為一種對於不同種類、呈現站姿形象的觀音的綽號,則將此詞彙用在任何呈現坐姿的觀音形象並不適合。事實上,多數出現在西元一千年以前、呈現坐姿形象的各種觀音都有辦法判定其真實身份而毋需賦予其像是『蓮花手菩薩』這樣的不確定名稱。

對於身份認定的主要問題是出現在那些出自於7-8世紀至11-12世紀間、來自於東印度帕拉、喀什米爾、斯瓦特與藏西地區的造像。在這個時期我們目前尚無確切的文獻證據可以指認任何呈坐姿的觀音形象為『蓮花手』。我們需要再次強調的是,『蓮花手菩薩』此一詞彙作為許多種雙臂形象觀音的綽號其實是並沒有任何文獻上的文本依據的。

佛教神祇:蓮花手菩薩 (站姿)

Padmapani Avalokiteshvara 蓮花手觀音 HAR #: 13124

功能與祭祀上作用

一尊觀世音菩薩造像可以作為一單獨客體供個人或是公眾使用。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與金剛手菩薩的造像經常被製作為三個一組,通稱三怙主菩薩。另外,觀世音菩薩造像也經常以釋迦摩尼佛或是無量光佛的隨侍菩薩身份出現,伴隨在主尊的兩側。另一個經常看到的佈局則是一尊佛陀像在中央,四周環繞著八大菩薩。較小的造像通常作為個人使用,而較為大型的佛像則是被供奉在寺廟或是儀式場所。

形象與風格

很顯然的,所謂的『蓮花手菩薩』的標準形象應為呈現立姿。而在風格上,於印度各地則有著不同的美學表現。有些區域偏好『Tribanga』姿態,而有些則偏好『dvibanga』。在『tribanga』姿態中,造像的頭部與臀部各向著相反方向微偏,進而在整體形象中呈現出三個彎曲角度。而在『dvibanga』中則有兩個彎曲角度,但是造像頭部仍是正對著前方。在庫基哈爾地區則偏好兩腳併攏的立姿形式。關於立像的形式並沒有所謂的正確或是正統,而是根據不同地域的美學偏好而有不同的表現。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斯瓦特、喀什米爾、尼泊爾與西藏。事實上,無論是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或是彌勒菩薩,在呈現雙臂站姿形象時,其外觀都非常相似,我們僅能依據其手上所持的不同物件來判斷其身份像是寶劍、金剛杵、法輪、佛塔或是寶瓶等。因此,如果一尊造像上有任何一項手持物件缺失而致其難以認定身份,許多學者經常直接會將該造像認定為所謂的『蓮花手菩薩』。

佛教神祇:蓮花手菩薩 (站姿)

Padmapani Avalokiteshvara 蓮花手觀音 HAR #: 57153

混淆原因

在當今所謂的『蓮花手菩薩』的基本形象為:男性寂靜相、呈現站姿或是坐姿、頭戴寶冠、穿戴天衣與珠寶、左手持一帶著盛開於肩側蓮花的蓮莖。這樣的形象也可以被稱為標準菩薩形象。此外,所謂的寂靜相與菩薩相其實是相同的意思。因此任何具備如此外觀樣式的神祇都經常被稱為『蓮花手菩薩』,但不一定會是觀世音菩薩。

大約公元一千年前後出現的的天相觀音與不空羈索觀音造像經常都被認為是蓮花手菩薩。這些造像從外觀上來看都是呈現坐姿。我們必須瞭解到這樣的辨識僅僅是種不精確的辨識而並沒有任何文獻資料作為佐證。

在亞洲藝術史研究的語境中,我們經常將一尊具有寂靜相、男性、一面雙臂、持蓮花等特徵的佛教神祇認作是蓮花手菩薩,儘管這樣的認知經常是錯誤的。在許多八大菩薩組像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這些菩薩像或呈現站姿或是坐姿形態。如果藝術家或是供養人對細節較為注意,則在觀世音菩薩的造像上則會披有鹿皮,並在其頭冠上會有無量光佛的形象 ; 於文殊菩薩上則會有寶劍與書 ; 於金剛手菩薩的形象中,則有持於手中或是被花承載著的金剛杵 ; 於彌勒菩薩則會有水瓶、佛塔與法輪 ; 而其他四尊菩薩像則經常僅僅以基本的寂靜相呈現,左手持蓮花莖。同樣地,在十六大菩薩組合中,除了那些比較著名的菩薩可能會有可供辨認的特徵外,其他則以一種基本通泛的形象呈現。而在呈現無量光佛與其西方淨土的繪像中,那些圍繞在主尊無量光佛周遭的菩薩會像也經常是以這種基本模式呈現。

結論

從目前所能得到的證據顯示,所謂的『蓮花手菩薩』是一種關於特定形象的觀音菩薩的通泛稱謂。於尼泊爾,他是呈現站姿、一面雙臂、手持蓮花的形象。我們並沒有任何文獻或是圖像文本根據得以指認出任何呈現坐姿的『蓮花手菩薩』。然而,在當今語境中,所謂的『蓮花手菩薩』經常被廣泛用在各種不同的、呈現出一面雙臂形象的神祇。

1.若您需要引用、轉載本平臺發布的內容只需要註明來源及原文鏈接即可 ,如涉及大麵積轉載,請來信告知,獲取授權。

2.本平臺所提供的行業資訊等內容為第三方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部分報媒/平媒內容轉載自網絡合作媒體)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係我們,本平臺將在五個工作日內改正。

3.若您的網站或機構從本平臺獲取的一切資源進行商業使用,請先來信告知,獲取授權,否則“久仰不如親鑑”(簡稱“本平臺”)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久仰不如親鑑”特此鄭重法律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