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心理諮詢師,怎樣做好諮詢?


如何選擇心理諮詢師,怎樣做好諮詢?

一、選擇心理諮詢師的困境


前段時間心理諮詢圈內爆出壹點靈的某Top10諮詢師缺乏專業性的事情,他不瞭解心理諮詢的基本設置問題,當然更不要提專業性了,諮詢師在諮詢中犯了很多的錯誤而不自知,另外對心理諮詢的專業流派也表現出盲目的輕視。


這個諮詢師顯然是缺少必要的職業能力的。


在目前心理諮詢行業內,這並不是個例,而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以前有國家二、三級考試的時候,花幾千元錢或者上一個網課,備考個把月,就可以獲得二三級證書成為諮詢師了,其實是完全沒有助人能力的。


按照現在國內主流平臺的要求,一個合格的諮詢師必須有兩年以上的系統培訓、以及必要實踐經歷,還需要有足夠的被諮詢、被督導的經歷。


國家為了解決這種執業資格職業能力脫鉤的問題,就取消了國家考試,而把專業能力的認證還給行業,但是在這段政策空白期,又湧現出了各種民間的認證和考試,這些考試本身是一種圈錢的行為,其負責程度還不如以前的國家考試,比如所謂的“ACI美國心理諮詢師“,這樣又導致湧現出一批新的更加任性的“心理諮詢師”。


所以,在選擇諮詢師上,第一個困境就是大量的諮詢師其實不具備職業能力。


在我的微信上,很多人會諮詢我如何考諮詢師,有一部分人考諮詢師的動力是自己有心理問題,同時又難以相信別人,所以就想自己考了一個證,成為心理諮詢師。當然我都會“勸退“他們,因為做諮詢師本身並不會“治療”自己,諮詢師也是需要找別人諮詢來成長自己的——也就是說,有一部分心理諮詢師是因為自己有心理問題而考證的,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低於平均水平,這樣就加劇了來訪者選擇上的困境。


第二個困境,諮詢師不光要看“專業性”,對於諮詢師本身的人格也有要求。


在知乎上,有一個匿名的來訪者寫出了她與某簡單心理的專業諮詢師的諮詢經歷:


諮詢師:你出去和誰都建立不好關係。

我疑惑地看著她,幾秒後,她又補充了一句:我這人說話比較直。

我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是邊緣性人格問題,諮詢了8次,我問諮詢師,我們匹配嗎?

諮詢師:不怎麼匹配。

最後一次諮詢,漫長的等待結束,沉默,差點哭出來。


恰巧我的一個朋友也找過這個諮詢師,朋友感覺有點遲鈍,在與她諮詢了10多次之後,開始產生自我懷疑,有一天,她對這位諮詢師感到莫名的憤怒並且開始嘔吐,才意識到諮詢師在無形中已經傷害到了自己。


這個諮詢師是簡單心理的諮詢師,目前在國內,簡單心理對諮詢師硬件的考核是很嚴格的,諮詢師本身是很“專業”的,在她的個人介紹上寫著她是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中科院研究生畢業,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畢業生,可以說是非常的專業的。但是人格上的某些特質,還是會讓她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


我在剛剛從業的時候,由於缺少經驗和識別能力,跟隨某心理中心的主任學習,他是一個心理學博士,該博士沒有專業的受訓和督導,自己也不做治療(我們稱之為體驗),在諮詢中給來訪者“點穴”“種錨點”(他自己的原話)。跟他學習的時候,我沒有聽到他講傾聽、共情、理解,更多的是觀摩到他在教導、操控來訪者,以及利用來訪者,絲毫沒有專業性;另外,他也不遵守諮詢倫理,來訪者會成為自己的付費學生、員工、志願者、還會成為自己創業公司的投資者,粗暴的剝削和利用來訪者。


所以第二個困境是,我們可以考察一個人的外在的硬件,但是卻難以考察內在的人格,而在諮詢中,尤其是長程諮詢中,

人格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二、哪些諮詢師具有傷害性?


在討論如何選擇諮詢師之前,我先分析一下哪些諮詢師有傷害性。


1) 管不住自己情感和衝動的諮詢師


2019年出現過一個案例,一個女性來訪者愛上了一個女性的諮詢師,並給諮詢師寫情書,諮詢師結果也動心了,並“付諸了行動”,“心動不如行動”絕對不適合諮詢師和來訪者的互動。這個諮詢師覺得愛情來了,約來訪者在咖啡廳見面,並商討如何進一步發展他們的關係。最終的結果,當然是來訪者受到了傷害,因為來訪者雖然會被激情所矇蔽,但是她意識中仍然知道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花錢、花時間是要“治療”自己,而不是發展愛情。這件事情導致諮詢師被多個平臺下架,很可能職業生涯不保。


在諮詢環境下,來訪者會對諮詢師產生“崇拜”“愛”“依賴”這樣的強烈感情,也會有要與諮詢師發生性行為的衝動,這本身都是來訪者心理問題的某種呈現,諮詢師如果沒有能力管住自己的情感衝動或者下半身衝動,就會將這些諮詢現象等同於生活現實,從而付諸行動,最終導致諮詢失敗,傷人傷己。諮詢倫理是禁止諮詢師與來訪者發生現實中的關係互動的,比如經濟上的互動,或者產生性行為等等。


中國心理學會公佈的《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的第1.7條中明確規定:心理師要清楚地瞭解多重關係(例如與尋求專業服務者發展家庭的、社交的、經濟的、商業的或者密切的個人關係)對專業判斷可能的不利影響及損害尋求專業服務者福祉的潛在危險,儘可能避免與尋求專業服務者發生多重關係。



如何判斷諮詢師在這方面存在問題呢?

我們可以看一個諮詢師“付諸行動”的程度,比如諮詢師鼓勵來訪者不要壓抑自己的慾望或者性慾,不要壓抑自己的憤怒和攻擊性,要去表達或者行動;諮詢師無法執行設置比如難以按時結束諮詢,或者難以拒絕來訪者的需求去滿足來訪者,都側面的在證明這一點。


實際上,諮詢中是通過言說這些慾望和衝動來達到治療的目的是,絕不是把這些內容付諸行動。鼓勵付諸行動的諮詢師,他也非常有可能付諸行動,最終傷害到諮詢效果甚至傷害到來訪者。


對,諮詢師需要能管住自己的情感和衝動。


2) 通過來訪者滿足自己自尊的諮詢師


這個和我們的整體文化有關係,我們的文化其實是有“權威”特性的,比如父母是子女的權威,老師是學生的權威,老闆是員工的權威,這種文化,會無形中傷害到每個人的自尊(心理學上也稱之為“自戀”,自戀和自尊一樣,是一箇中性詞)。所以很多諮詢師在這方面都會有自己的情結,無形中會利用來訪者滿足自己的自尊。


比如比較明顯的,有的諮詢師會扮演“拯救者”,來訪者是“被拯救者“,這種方式滿足自己的自戀需要,但是實際上,在潛意識層面,扮演拯救者的人,是他自己需要拯救,他把這種願望轉化成了拯救別人。比如有人把自己稱為“導師”,或者“能量使者”,或者“療愈者”,通常都有這類的嫌疑。


而這類拯救者,會把別人變成被拯救者,其實會無形中貶低別人的力量,讓我們再看知乎上的一個分享:


諮詢師:其實你就是一個殘疾人,而你就是不能接受你是一個殘疾人的事實。


諮詢師:我以前以為你內心很有力量,所以總是拿話戳你,想把你的力量戳出來,後來戳著戳著,發現你的殼是軟的。


我前面提到的心理學博士的一句常用的諮詢語是這樣的:

你怎麼把自己活成這樣的?


其次,有些諮詢師會在諮詢中顯示自己的價值,比如我提到心理學博士會向來訪者展示自己買的名牌包、名牌表等等,或者誇耀自己的能力水平等等。


“Lacan心理”揭露有一個“心理諮詢師”弄了很多山寨證書,然後給自己弄了很多名號,也是這種類型,比如“國家級心理督導師”,“世界最高認證中心國際催眠治療師”,還有一個諮詢師號稱自己是“中國心理諮詢之父”,更有一些諮詢師號稱自己創造了某種療法等等,用這種方式來宣傳、包裝自己,其實反應內在的匱乏和脆弱,我可以毫不客氣的稱之為“病的比較重。”


說到這裡,我需要為我的督導師點個贊,他的個人介紹只有幾行字:


XX,二級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取向,連續接受八年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培訓,諮詢時數6000+小時,督導2000+小時。


跟他打交道兩年多,感覺上他的自戀已經足夠的強壯,他是一個不太需要外界認可的人,所以他可以在督導或者諮詢中,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理解和探索來訪者上,而不需要利用諮詢和來訪者滿足自己,也不需要在諮詢中花過多的精力來安撫自己。


第三種情況是,有些諮詢師渴望在諮詢中證明自己的價值,就會很努力的工作,比如努力的理解、共情,讓來訪者感覺到壓迫感,諮詢師也會不斷的向來訪者確認諮詢是否有用,或者灌輸給來訪者諮詢是有作用的,以此來提高自己在諮詢中的成就感,實際上,諮詢很考驗一個諮詢師的耐心,諮詢師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需要承受不確定、沒有進展的感覺。


第四種情況是,當來訪者對諮詢師表達不滿以及攻擊時(一般的諮詢都會出現),如果諮詢師的自戀比較脆弱的話,就會難以承受,這個其實是測試諮詢師是否真正專業的重要標誌。


當我自己是新手的時候,我也無法忍受來自於來訪者的否定,不滿或者批評。這個時候諮詢師就容易攻擊來訪者,溫和一點的是去解釋,嚴重一點的可能就是冷暴力甚至拋棄來訪者。我自己找過的一個諮詢師就不過關,當我表達不滿的時候,她先是做出解釋和澄清,讓我覺得自己有不滿好像是錯的,還有一次她咬著牙關批評了我。專業的諮詢師往往會能承受住自己在自戀上的衝擊,並且持續的理解和探索來訪者的不滿,比如:

你對我很不滿,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或者看起來你覺得我不專業,能多說說嗎?


3) 自以為是、自我孤立,不接受專業“改造”的諮詢師


前面提到的Top10的諮詢師,或者我提到的心理學博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主流諮詢流派和技術有排斥,盲目的相信自己,大家可以感覺下某大國總統“川老師”就有這個特點,不聽專業人員的,我行我素我最牛,這就會導致他們無法接受專業的薰陶和“改造“,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沒有人天生就可以成為心理諮詢師,就拿我自己起來說,幾乎各種錯誤都犯過,但是因為自己對行業抱有一份敬畏,對自己保有一份反思和謹慎,就可以快速的糾錯和成長。


有朋友在微信上問我,說自己有心理問題,是否可以做諮詢師。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有問題很正常,最重要的是要確保身處一個專業的環境之中不斷地成長自己。


心理學有一個奇特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會堅信自己是對的,所以處於一個專業的環境之中,可以保證自己一直成長,保證錯誤及時得到修正。這個專業的環境就是指參加專業機構的系統培訓、自己找諮詢師“治療”自己,找督導師“指導”自己,跟同伴一起學習和討論。

三、如何選擇合適的諮詢師?


1) 硬件條件、專業環境

只要是一個人,都會犯錯,諮詢師也是如此。所以諮詢師需要處於一個專業的環境中,這樣可以快速修正錯誤,專業的環境可以這樣判斷:

  • 參加過或者正在參加專業機構的長程系統培訓(長程指2年以上)
  • 自己做過“治療”(50次以上)或者正在“治療”
  • 有自己的督導師(督導師是在專業上給予指導的),並堅持定期督導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諮詢師犯錯或者有偏頗之處,也會得到同行或者老師的及時糾正。


對於諮詢師的培訓經歷需要注意以下的內容:


如果在培訓中有靈脩的內容,則需要慎重,心理諮詢和靈脩是不一樣的,

靈脩是追求某種特別的感覺、逃避痛苦和不舒服,諮詢是面對和探索自己的各種感覺


如果在培訓中有NLP或者教練技術的內容,也需要慎重,因為NLP本質上並不屬於心理學的範疇,教練技術是“反心理學”的,因為教練技術在操作中會利用來訪者的“崇拜”,也會攻擊、評價和否定別人,造成心理傷害。


強調催眠的需要慎重;首先催眠作為一種技術是可以的,如果過於強調催眠,就像木工過於重視自己的鋸子一樣,重要的是木工本身的技術和人格,而不是鋸子;尤其是很多催眠師宣揚自己可以操縱來訪者的潛意識,這個也是“反心理學”的,心理學是去探索和認識自己的潛意識,助人自助,增加來訪者對自己的自主性和掌控能力。


簡單心理對硬件的考核其實是比較嚴謹的,壹點靈是反例,ACI這樣的虛假證書都可以在壹點靈註冊,而且壹點靈自己推出的課程,也是極其的浮躁和不負責任的:


如何選擇心理諮詢師,怎樣做好諮詢?

心理諮詢師的成長是緩慢的,個人的心理成長也是緩慢的,需要足夠的耐心來忍受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領域裡,浮躁和激進都是錯誤的。

2) 人格方面的考核

前面我提到,諮詢師的人格在長程諮詢中起關鍵作用。這方面的考核,簡單心理也會有所篩選,但還是很粗略的。在知乎上有人對簡單心理的諮詢師有很多抱怨,我自己也實際體驗過。履歷漂亮,說的也漂亮的人,做諮詢不一定漂亮,在諮詢中,往往諮訪之間,會產生很強的情緒張力,這就考驗諮詢師對於自己情緒的把控能力,以及自己的自尊調節能力。當然從硬件的審核上來說,相比較於直接找其它各種心理機構,尤其是從百度上搜索到的機構,簡單心理還是靠譜的


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這樣:


1) 在簡單心理上尋找諮詢師並預約,然後在諮詢中試錯。感覺3次,看看諮詢師是否遵守設置(諮詢外不聊天,諮詢時間固定,基本上準時開始準時結束,後面我會專門敘述),另外看看諮詢師是否開放並願意傾聽、理解自己;

2) 詢問諮詢師的資質,或者表達你諮詢中的不滿或者質疑,看看諮詢師是否可以開放回應你、並試圖理解你在表達什麼。


缺乏專業素質的諮詢師往往都容易對抗來訪者,而不是理解來訪者,這是諮詢師是否成熟穩定的分水嶺,這裡特別重要,所以我再多舉兩個例子,知乎上對於諮詢師的吐槽基本上都和這個有關係。


知乎上一個來訪者介紹了這樣的例子:


諮詢了七八次了,每次說我恐懼的事情,她就說,你這麼大塊頭,有什麼好怕的。我也就1米6幾,一百斤的樣子。


專業的諮詢師的通常的態度是共情、理解和探索。比如諮詢師可能會說:

你有些害怕,我們多聊聊這個部分…

再來一個例子:

來訪者:我覺得沒什麼幫助,最近錢也比較緊張,想暫停一下。

諮詢師:你可能自己不知道,說了你也未必會承認,你就是不能和別人建立長期的關係。


在上面的對話中,諮詢師通過對抗來訪者,企圖留住來訪者,而專業的諮詢師會去探索“沒什麼幫助”,或者“金錢”的問題,比如我設計了這樣的劇情:

諮詢師:你覺得沒什麼幫助,能具體說說嘛,什麼時候有這樣的感覺的。

來訪者:就是上次諮詢結束之後,我覺得沒什麼幫助。

諮詢師想了想:上次你分享了你最近其實生活中有些改變,你說你跟別人的互動更流暢了,你分享了這個給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反應讓你覺得不太舒服?

來訪者想了想:嗯,上次我分享了我自己的進步,期望你可以給我一些鼓勵的,但你沒有。


另外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有能力的諮詢師並不會有很多的時間段約給你,我的督導師就已經長期不接新諮詢了,因為他的專業和穩定,來訪者也會穩定持續的跟他諮詢。壹點靈Top10諮詢師一天24小時可預約就顯得很可怕了,一個能照顧好自己的人,才可以照顧好別人。通常一個諮詢師一週內能諮詢的人不超過30個,我現在的狀態是15個左右,也就是說,成熟諮詢師只能接待15~30個來訪者,如果個案穩定的話,一年只能新增3-5個新來訪。


另外一個方式就是嘗試找諮詢師發表的文章或者視頻,看看諮詢師是否開放,包容,在他的內容裡是否感到被理解,是否有足夠的共鳴,這些都可以幫助你確定合適的諮詢師。


一個好的諮詢師,他的文字就會傳遞出溫暖和理解,你會感覺到共鳴、放鬆和釋懷。如果你感到更焦慮或者更憤怒,就要小心了,我想起有一個很知名的諮詢師曾經說“父母皆禍害”,這樣的諮詢師是堅決不能選擇的,雖然她共情了你的憤怒,但是這樣諮詢師也激化了來訪者與外界的矛盾,專業的方式是陪伴來訪者理解自己,逐漸達到放鬆和釋懷的目的,進而理解別人、改善關係。當然,我並不是說憤怒要被壓抑或者消滅,在過程裡,憤怒也是需要被接受和理解的,諮詢師需要保持中立的態度,而不是站隊認同來訪者的憤怒。


還有一個比較危險的,就是很多諮詢師會以拯救者的方式出現,吹噓自己多牛,自我改變多大,或者對世俗的東西不屑於顧,而宣城自己獨自研發和開創了什麼,或者過度吹噓東方的東西,貶低西方的心理學,等等,用極端的方式捧高自己、誘惑來訪,這個時候一些自我感比較低,渴望拯救的人就會被吸引,這樣就容易被“諮詢師”所利用和剝削。大家可以感覺一下邪教的教主,有的“諮詢師”會帶著這種感覺。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圈內人推薦諮詢師,並結合判斷“硬件條件”,這相對會靠譜一些。


3) 通過設置和倫理判斷諮詢師是否專業


感覺到安全對諮詢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保證這一點,心理諮詢需要有一系列專業的“設置”做為保護,就像孩子在街上玩耍,做一個堅固的圍欄,避免孩子因為亂跑而遇到危險,這是必要的。


諮詢的設置就是這樣一個圍欄,諮詢師和來訪者在設置的約束下,可以自由的探索來訪者的內心世界。


這些設置包括:

1, 預約和取消預約的規則

2, 安全私密的諮詢環境(咖啡廳等公共場所是不可以的)

3, 固定的諮詢時間(24小時隨時服務或者不規律的預約是不可以的,除非是特殊情況比如危機干預)

4, 準時開始準時結束(不能基本準時結束的諮詢師,代表諮詢師難以管理自己的某種情感,比如害怕沒價值,害怕來訪者不滿意,害怕分離等等)

5, 不發展諮詢外的關係(有的諮詢師會向來訪者的父母借錢,諮詢外的關係容易形成對來訪者的剝削和利用,破壞諮詢效果)

6, 在諮詢時間外不進行諮詢(比如在微信溝通中,不應進行諮詢,而只是在現實層面討論預約的問題)


如果諮詢師不重視設置,就像top10諮詢師說的:來訪者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就應該滿足來訪者。這樣是無法深入探索來訪者的,隨意的滿足來訪者,也會難以探索在互動中複雜的動力,難以形成穩定的可觀察的動力。而且諮詢師也會因為不得不滿足來訪者,而漸漸的對來訪者產生憤怒。


來訪者可以通過諮詢師是否能執行設置,以及是否遵守諮詢的倫理,來觀察諮詢師是否嚴謹、認真的對待諮詢,是否有能力、有力量穩定的做好諮詢。


四、如何做好諮詢,獲得諮詢的利益?


很多來訪者進入諮詢室後,都會關注自己應該怎樣做有利於諮詢的效果,畢竟做諮詢是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時間和感情的,來訪者希望可以獲得最大的價值。


以下內容我以精神分析動力學諮詢為例,說明一個來訪者怎樣做,更有利於做好諮詢。


1) 規律穩定的諮詢


做心理諮詢的第一個要素是要穩定的諮詢,每週固定時間,每週至少一次的頻次是非常重要的。在諮詢師有足夠的專業性的前提下,一般只要穩定的堅持,效果都會逐漸的顯現出來。


感覺到效果的時間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來訪者可以很容易對諮詢師產生信任,並對諮詢師投注情感,這樣可能5次以上就有效果了,因為感覺到被傾聽、被關注、被理解的同時,會覺得有一個有力量的人在給自己撐腰,因此會感到有希望和信心。當然需要再強調一下,如果沒有這種感覺也是正常的,這個是因人而異。


但是一般明顯可見的效果要40次以上(每週1次的話也要一年左右)。但是如果諮詢不穩定的話,比如我有一個來訪者頻繁中斷、兩年做了不到40次諮詢,那麼就不會有明顯的效果產生,這就像是一個人生病了,難受的時候才吃幾片止痛片一樣,這樣是難以有效的解決根本問題——就算是藥物是對症的,也要規律按時的服藥才可以。


有時候,諮詢中會出現一些不舒服的張力,比如來訪可能會對諮詢師有些不滿,但是又無法表達,或者擔心諮詢師會嫌棄真實的的自己,這個時候來訪者可能很想請假,或者暫停、中斷諮詢,這個時候最好用2-3次和諮詢師去討論這些感覺,然後再做出決定。


一般有張力出現的時候,也是諮詢的關鍵期。當然,這個過程也要考察諮詢師是否穩定,因為有張力的時候同時也考驗諮詢師的穩定性,這個穩定性體現在諮詢師可以持續的對來訪者表達理解,而不是解釋自己、甚至把責任推給來訪者,在這裡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來訪者:有件事情我想說一下,上次諮詢,我感覺到了你在批評我。

諮詢師:好像你特別容易感覺到別人在批評你。


在這個例子中,諮詢師巧妙的把責任推給了來訪者,如果是容易自我攻擊的來訪者,可能會短暫的認同諮詢師這樣的表達,但是心裡還是會感到彆扭。穩定的諮詢師會去探索為什麼來訪者感覺到了被自己批評。


來訪者說:有件事情我想說一下,上次諮詢,我感覺到了你在批評我。

諮詢師:你感覺到了我批評你,是哪句話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呢?


2) 追隨自己的心


如何選擇心理諮詢師,怎樣做好諮詢?

另外諮詢是不需要提前準備的,“跟隨你的心”,用在諮詢裡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有些來訪者會提前做準備,並在諮詢中按照準備的內容交流,這是不需要的,如果你對諮詢中的沉默有些擔心,這個可以跟諮詢師去討論那些擔心,需要提一下的是,沉默在諮詢裡是有意義的、也是需要的,在沉默的時候,往往我們可以給出空間,讓自己靠近自己。


在諮詢中儘可能開放、坦誠的表達自己,坦誠的表達自己並不容易,但是通常都會給諮詢帶來益處。比如你對諮詢有什麼疑問,對諮詢師有什麼不滿,有些不滿是稍縱即逝的,這些都儘量的和諮詢師去討論,便於諮詢師深入的瞭解你,並及時與你一起去探索那些細微的感覺,通常他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 用言說代替行動


另外,在生活中減少自己的衝動行為,尤其是對自己、對別人有傷害性的行為,也不要輕易發洩自己的情緒比如憤怒,更有意義的是在諮詢中充分的討論這些感覺和情緒。經過討論,在清晰自己意圖的時候,再到生活中去行動和選擇。尤其是重大決定,儘量在討論清楚之後再去做決定。


4) 記錄夢


最後,養成記錄夢的習慣,並報給諮詢師,這樣是非常有利於諮詢的,尤其是對於一些習慣了理性分析的來訪者,我發現通過夢,可以非常有效的切入到話題。


在早上剛醒來還沒有睜眼的時候,我們對夢的記憶是最清晰的,這個時候可以記錄下自己在夢裡面的感受、心情,夢裡面出現的人物以及細節,然後在諮詢中與諮詢師討論夢,因為夢往往是潛意識的表達,這樣可以更深入的瞭解自己。


徐鈞老師講過一個故事,他的一個來訪者說自己從來不做夢,徐鈞老師回覆說,那你回去做一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夢,只是都沒記住而已,當你對它關注時,就會記住更多。

五、諮詢,是勇者的行為


如何選擇心理諮詢師,怎樣做好諮詢?

諮詢是勇者的行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敢做諮詢。


首先,我們要去相信一個陌生人,把自己交託給陌生的諮詢師,這本身就是一種冒險,更別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會真的遇到不合適不專業的諮詢師。


做為來訪者,一方面要帶著試錯的心態,去嘗試尋求幫助,另一方面也要學會保護自己,在感覺到持續的傷害時,果斷結束諮詢。


另外,做諮詢本身,就是面對自己的過程,面對自己的脆弱、黑暗和痛苦,這本身也是勇敢的行為。就像去醫院去檢查,你需要撩開衣服,讓醫生看到你自己很不情願讓人看見的部分。


當然,探索自己,也一定會帶來巨大的利益,勇敢的面對自己,最終你會獲得一個想要的人生。

(完)

//如果你需要推薦心理諮詢師,請給我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