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阿里雲成了疫情期“新基建”C位?

王如晨/文

為何阿里雲成了疫情期“新基建”C位?

摘要

◎疫情期,傳統SI沒什麼表現。

◎阿里雲“硬核”項目的交付能力分析

◎新基建下,新窗口,新洗牌


疫情激發了各種數字化服務,當局亦多次號召數字企業參與抗疫以及疫後建設,並密集出臺多項指引政策。 不過,行業真正交付出來的硬核服務案例並不多。

當然能看到順豐與京東們物流方案、百度與騰訊在線醫療方案、華為與聯想們的ICT硬件方案、東軟們醫療設備方案等,可圈可點。不過,更多屬於現成業務的輸出。那些曾經統治過中國信息化市場的IOE們,幾乎沒有聲音。當然還有更多參與者,服務著疫情期生活,不過越來越像集體營銷甚至自救。

若選案例,我們認為,阿里雲智能主導交付的幾個項目更典型。比如鄭州市數字化疫情防控系統、“鄭州小湯山”岐伯山醫院信息系統、浙江省新型肺炎公共服務與管理平臺、健康碼等。尤其岐伯山醫院信息系統、健康碼兩大項目,堪稱“硬核”服務。

比如岐伯山醫院項目。1月底接受鄭州市衛健委委託後,6天內,它需要完成一套高標準、高質量的醫院信息系統,上線50多個業務子系統,部署40多大類、共計700多套各類信息設備,實現新冠肺炎患者從建檔、診療到康復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期間不但需要解決技術難題,解決選型、採購、物流、調試安裝、推進建設,更要在病毒侵襲的環境中化解春節與疫情期的各種限制;健康碼始於2月初。接到餘杭區需求後,阿里雲迅速開發出碼引擎,通過支付寶和釘釘呈現,11日杭州健康碼率先上線,隨後兩週,阿里雲三個團隊奔赴各地,迅速鋪滿全國200多座城市,截至目前已覆蓋25省。

你可能覺得,看上去,不過都是系統集成,搬箱子的活。既然如此,疫情爆發以來,常態下非常活躍的傳統SI(系統集成商)們,怎麼未見參與什麼重大項目。這裡不便提名字,一家全球前三甲的系統集成商,在官網開了“抗疫情解決方案”欄目,掃碼進去,只是第三方軟硬件商情,根本沒有任何場景可言,掛“疫情方案”挺搞笑的。那些追隨IOE基礎架構的方案商,更沒發出什麼聲音。

這種強烈的反差背後,反映的是能力差異與趨勢變化:

一、傳統系統集成商根本無法響應疫情期重大項目訴求,更別說交付。

二、阿里雲智能的參與與成功交付背後,代表著數字經濟力量的崛起,並開始扮演新時代的“新基建”。

我們認為,這麼說可能並不過頭:

“疫情期是一個轉折點。它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窗口,也加速了洗牌。以IOE基礎架構代表的傳統信息化基建的輝煌時代正漸漸遠去,阿里雲智能代表的新時代已來臨,並已佔據C位。”

需要展開。先看第一層面。其實,上面提到的鄭州“小湯山”岐伯山醫院信息系統就能說明。

試問,面對疫情,傳統SI能對該項目快速響應並完成交付嗎?幾乎不可能。常態下恐怕都難。多年來,SI能力確實有很大提升,但整體而言,大部分仍遵循著過去的服務流程,需求分析、系統設計、代碼編寫、系統測試、實施、佈署、培訓、運維等等,一個複雜流程走下來,依鄭州項目,莫說6天,60天也未必。因為現實中不確定性太多了,這個項目協同的範疇遠遠超過行業維度。這還不算成本因素與後續實際運行質量。


為何阿里雲成了疫情期“新基建”C位?

而過去多年,那些國際巨頭自身主導設施的項目,很多都是你明明只想吃根鴨脖子最後卻高價塞給你一隻鴨,還給你說,“大就是美”,“複雜就是美”。

疫情突發,危機時刻,你還指望需求方給這類公司多少寬鬆的時限與成本空間?SI們以及傳統巨頭們之所以沒什麼硬核表現,不是其他,而是無法響應與交付的能力問題。當然這麼說,不是否定這類公司從其他維度參與抗疫。比如IBM等巨頭,在海外也開放了計算等資源,這裡只就本地重大項目說。

那麼,對比的話題也來了,為什麼阿里雲智能能參與其中併成功交付,這背後有什麼能力儲備?

根據較長週期的觀察與追蹤,我們認為它擁有以下能力:

1、完整的雲智能服務。

這裡不展開。只做一點回顧與提醒,2018年下半年,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後,它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服務與數據智能結合,已成為業界最完整的基礎設施服務體系。我們說,阿里雲規模全球名列第三,其實還只是雲計算維度,若綜合雲智能,它不遜於前兩名。

我們看到,岐伯山醫院項目開始,甚至項目負責人被隔離著,都很快完成了公共雲服務系統,這背後隱含太多,尤其阿里雲成熟的部署實踐。

2、基於數據形成的強大的產品化、模塊化、構件化能力。

鄭州項目,6天時間,許多東西不可能從代碼寫起,你必須具備積木一樣敏捷、靈活的模塊化能力。說白了,你的武器庫裡,必須有各種能實現標準化組裝的部件與產品。當然很多時候,不止阿里雲智能自身,還有它的夥伴們。

這種能力,除了得益於阿里多年技術與商業的沉澱與解耦,更有阿里雲智能自身的技研與產品化實踐。尤其是基於數據形成的產品、平臺、中臺。這一點,健康碼可能比鄭州項目體現得更典型。一個小小的二維碼,看上去跟平常的應用無異,背後卻涉及阿里雲智能建構的數據中臺,沒有它做支撐,整個項目只會徒具形式,也不會有真正的門檻。當然,它還關聯著更多,包括組織能力,後面會簡單提到。

3、工程化能力。

技術、產品重要,但實施與服務更重要。記得阿里雲智能總裁行癲說過,工程化能力是阿里集團的優勢要素之一。過去多年,阿里人常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反映出阿里不但懂商業邏輯,更能將技術、產品轉化為商業化服務,它有強大的落地方法論。鄭州項目交付,這才是整個體系裡最關鍵也最難的環節。我們看到,很多公司理念超前,技術、產品牛逼,最後出來的項目卻通常爛尾。多年前信息化案例多多,今天數字化時代也有這類徵兆了。

4、組織能力。

與上面技術、產品的積木形態以及工程化能力息息相關。我們之所以強調阿里雲智能的組織能力,是因為積木形態背後,有一個經濟體內部在技術、數據等各種維度的共享與打通,涉及到許多單元、層級的複雜協同。這裡面有技術問題,更是一種組織能力的問題,甚至也是文化與價值觀的問題。

它很容易讓我們想到2015年以來阿里的“大中臺、小前臺”策略,還有2019年1月明確強化的ONE阿里、“阿里商業操作系統”。在經濟體範疇下,阿里集團的組織體系已成為一種網格狀、分佈式的架構。每個小的單元都是整體的凝結,整體裡面,容納著個體、小型單元的活力。

“鄭州小湯山”項目,負責實施的阿里雲智能員工,來自多個部門。接手項目之前,他們各自甚至都不熟悉。6天完成交付,除了技術等專業度,除了責任與擔當,發揮內在力量的,應該就是這種組織力與價值觀的保障。

當然,還有更為直接的組織保障。我們看到,行癲上任後,強化了交付團隊的價值。原副總裁李津擔任交付團隊一號位。跟李簡短溝通過兩次,他既有豐富的技術背景與項目實踐經驗,還有想象力與思辨力。同時,他對變革傳統IOE架構一直擁有極大的熱忱。2019年以來,阿里雲智能許多項目的推進都走向深入。今日疫情下的鄭州項目,只是其中一個。

組織能力確實勝過單一的技術與商業維度。鄭州項目克服的難關,很多都在公共層面、社會層面,而不是技術層面。最終能夠交付,體現出來的廣泛的協同力,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已超過項目本身。在我看來,這才是一個組織真正的執行力與戰鬥力。

5、當然離不開阿里經濟體支撐尤其場景優勢。

除了上面提到的技術與數據基礎,一定要看到,阿里雲智能之所以能重度參與抗疫重大項目,與阿里經濟體無法分割。

阿里生態為阿里雲智能提供了豐富的場景,並有著巨大的背書效應。行癲去年3月在北京說過,未來2到3年,阿里集團所有業務都要跑在阿里雲上,這種實踐,你在其他任何雲平臺上都難以看到這一幕。

過去,一些行業人士揶揄阿里雲,說它的服務缺乏ISO質量認證體系。它都承載了一個如此巨大的經濟體運作(當然更有海量商家與用戶),這樣的服務,怎能還說沒有經過驗證?恰恰相反,它是阿里雲相比其他雲平臺最強的一面。就是說,它是經過複雜考驗的雲。鄭州項目之所以選擇阿里雲智能,一定有這重因素。

上述多個維度的能力,不可分割。當然,這並非意味著阿里雲包攬所有項目的完整實現與交付。事實上,它有很多合作伙伴。2019年3月北京阿里雲大會上確立的“ 不做SaaS”、“被集成”戰略,已釋放巨大的生態效應,阿里雲智能未來就像一個2B的淘寶。

為何阿里雲成了疫情期“新基建”C位?

不過,若進一步歸約,我們認為,疫情期的阿里雲智能,之所以能高效交付那麼多硬核項目,其實是輸出了一種數智化升級的方法論。套用阿里集團商業操作系統的表達,就是2B服務的操作系統。疫情期,給了這套2B操作系統輸出與驗證的機會。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在開頭強調“新基建”?

不是趕當局政策指引的時髦,也不是刻意迎合阿里集團尤其逍遙子本人最近多次強調“數字基建就是新基建”,而是因為,我們看到,阿里集團尤其阿里雲智能疫情期的服務能力,正在持續更新著“基礎設施”的理念。

所謂“新基建”,在我們看來,並不只是相對傳統的基礎設施形態而言,它還包括對於信息化與移動化時代ICT設施的反撥與超越,甚至也是對於阿里集團尤其阿里雲智能上一個發展階段的超越。

比如傳統的雲計算服務,尤其是阿里雲10年,服務形態已經成熟,特別是公有云,很多方面的競爭,甚至進入同質化階段。最近蘇寧、美團兩家宣佈退出公有云服務,已經暗示了這一市場步入升級週期。

而阿里雲此前升級為阿里雲智能,我們認為,就是前瞻性的一步。我記得,當時逍遙子強調過,阿里雲智能未來的服務範疇,比阿里雲更廣,包括整個社會層面。而在隨後的幾次關鍵場合,他與行癲兩人又從數字經濟時代基礎設施維度做了明確的定義,並且帶有強烈的向後兼容的意志,對於傳統行業的數字化升級,尤其是那些小型組織與個體的升級,抱有更多的包容與普惠。

這就意味著,阿里雲智能的服務,已非單一行業,而是面向整個社會。事實上,我們在“城市大腦”、“智慧城市”等諸多項目中看到了它日益廣泛而深入的滲透力。

疫情期更是如此。各種防疫系統、鄭州醫院項目、健康碼,看似是健康與醫療服務,屬於大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但是,它背後所協同的組織,遠不止醫療機構,它服務的範疇以及所滲透的大眾生活,已經遠遠超過醫療與公共衛生範疇,而與數字政府、城市治理以及更廣的社會化治理緊密相關。本質上,屬於整個社會層面的數字化服務。

這種服務就具有更大的公共產品屬性。阿里雲智能疫情期展示出來的各種創新與交付能力,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新基建”行動。

2019年,行癲在阿里雲上海大會上明確強調:“雲計算拐點已到。”此刻看來,疫情期更像是一個“新基建”拐點的引爆。

為何阿里雲成了疫情期“新基建”C位?

這是疫情期帶給整個行業的啟示。由此,最後,我們還想再套上面一段:“新基建”是一個巨大的窗口,但也會加速洗牌,以IOE代表的傳統基礎架構已很難適應要求,阿里雲智能們開始佔據新時代的C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