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對華的戒心和反華情結從何而來?

近年來,中國的海洋維權意識也在不斷提升,包括在能源、航道、安全利益上都呈現出不斷延伸的局面。然而,面對中國採取的各種相關舉措,越南認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很大影響。

越南對華的戒心和反華情結從何而來?

越南是一個國土狹長形的國家,兩頭寬中間窄,因此,地理戰略位置的先天不足非常明顯。越南國土面積最窄的地方不足50公里,這大約相當於北京西六環到東六環的距離。因此,越南非常擔心遭遇被攔腰截斷的命運。

為了避免這種局面,越南採取了兩種措施,其一就是向海上擴張,加大自己的戰略縱深;另一方面就是在陸路上向西面擴張。在中國的海洋意識和維權觀念未被全面喚醒之前,越南的這種海上擴張進行得十分快速,到目前為止,越南已在南海地區佔據了29個島嶼。

越南對華的戒心和反華情結從何而來?

越南對中國心存芥蒂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在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中,越南都處在中國古代各政權的統治之下。歷史上稱為“北屬”時間。越南認為,這段時期是中國對其侵略的一段時間,不管中方做出多大宣傳,除了越南與法國和美國的戰爭時期之外,甚至在其抗美期間,中國白送了白龍尾島給越南,但越南骨子裡始終對中國抱有戒備心理。

在民間和知識分子之中,中越關係尚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比如南海問題。一系列事件使得北方的鄰國時常被描述為侵略成性、驕傲自大的危險角色。除此之外,歷史與現實的衝突和誤解,也令民間對中國的警惕難以放鬆。

越南對華的戒心和反華情結從何而來?

反華情結的歷程

2014年1月19日,數十名越南民眾在河內市中心舉行反華示威,紀念西沙海戰40年,高呼“黃沙(即中國西沙)和長沙(即中國南沙)屬於越南”等口號。在越南世界文化遺產順化皇宮,懸掛著兩張巨幅地圖,以越、英、中三種語言,聲稱西沙和南沙諸島屬於越南。意味深長的是,1974年1月入侵中國海域的“李常傑號”“陳慶瑜號”“陳平重號”都是以越南歷史上抗華英雄命名的,其中第一艘進犯的“李常傑號”,名字來源於1075年主動入侵北宋邕州的李朝將領李常傑。

西沙海戰後,越南政府出版社推出的《越南古代史》說:“越南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侵略史”。古代中越之間究竟有怎樣的恩怨衝突,以致越南如此耿耿於懷?

“越南”的意思是百越之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百越族聚居地,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桂林和南海分別在今天的廣西、廣東,象郡包括今天的廣西東南部和越南北部、中部。按照越南方面的說法,這就是中國大舉侵略越南的開端。實際上當時那裡只有一些原始部落,沒有獨立政權。秦始皇佔領南越是他統一中國的步驟之一,南下的五十萬大軍被命令留在當地,與越人雜處,發展生產促進發展。

越南對華的戒心和反華情結從何而來?

秦始皇死後,各地割據成風,南海郡龍川令趙佗乘機自立為王,建“南越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重啟統一事業,攻滅“南越國”,將其地劃為九郡。由此至五代後期大約一千年間,這一地區一直屬於中國古代專制王朝的一部分。

東漢初,光武帝改變越南地區不交賦稅只交貢物的制度,派官吏到當地徵稅,雒王、雒侯、雒將等原始部落首領對此不滿。公元40年,某雒將之女徵側起兵反抗,其妹徵貳隨即響應。起義擊敗漢朝駐軍,取得六十五座城池,徵側自立為王,其領導的起義歷史上稱為“二徵起義”。徵氏政權堅持了三年,被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平定。

據《後漢書》記載,徵氏姐妹被俘斬首,“傳首洛陽”,而越南的歷史傳說認為徵氏姐妹堅貞不屈,於公元43年陰曆二月六日投江自盡。每年陰曆二月六日,越南民間都會舉辦紀念活動。

馬援平叛後在交趾地區廢除雒將制,健全郡縣制,按照中國史學界觀點,平叛促進了當地生產關係的進步。而越南則評價二徵起義為民族意識覺醒的開端,徵氏姐妹也在不斷的傳說演繹中被尊為女神。

越南對華的戒心和反華情結從何而來?

東漢時期越南並非獨立國家,而是隸屬於東漢版圖之內的郡縣,馬援鎮壓二征夫人起義屬於漢朝“內部矛盾”,與平定其他省份的農民起義並無本質區別,理論上不能定性為“侵略”。此後近千年的起義與鎮壓,性質皆類似,如三國時期的趙夫人起義,南北朝時期李賁起義,隋朝李佛子起事,唐朝的兩次平民起義和兩次將領叛亂等等。在越南的歷史教育中,這些起義是越南人民在英雄帶領下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即使在和平時期,越南人民也從未停止抵制北方漢族王朝的“擴張政策、同化陰謀和狡猾統治手段”。

公元939年,交趾人吳權擊敗南漢軍,拓土稱王。968年,交趾地區的丁部領稱帝,取國號為“大瞿越”,越南這才正式建立了獨立政權,成為國家。吳權儼然被越南尊為國父,形象被神化。據越南史籍記載,吳權出生時“異光滿室”,“及長魁悟(奇偉也),目光若電,緩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972 年,丁部領遣使宋朝,稱“志慕華風,常思內附”,請求冊封。趙匡胤封丁部領為“交趾郡王”。這標誌著越南成為中國“列藩”,中越關係進入了藩屬時期。越南並不真的甘心“內附”。在2012年播出的電視劇《蘇東坡》裡,有這樣一個情節,交趾國故意進貢中原沒有的一種奇獸,大宋滿朝文武叫不出名字,宋徽宗感到頗受羞辱,交趾使者十分得意。幸而蘇東坡認出這是“麋鹿”,解決了一場外交危機。這個情節雖然來自傳說,但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越南對中國的態度。

越南對華的戒心和反華情結從何而來?

1009年,李公蘊開創越南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李朝,統治者雄心勃勃,迫使占城、柬埔寨、老撾納貢稱臣,並於1014 年、1022 年、1028 年、1036 年、1058、1059 年和1060 年多次“深入宋境,焚其倉而還”,“伐宋欽州,耀兵而還。”北宋疲於應付遼和西夏,無暇顧及西南,李朝的入侵強度一次次增加。

公元1069年,王安石推行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變法,在國內引起強烈爭議,李朝十萬大軍在輔國太尉率領下乘機攻宋,侵佔欽、廉、邕三州,“盡屠五萬八千餘人,並欽、廉二州,死亡者幾十萬人”,邕州知州蘇緘寡不敵眾,殺全家36人後自焚。這樣一場殘忍的侵略之戰,發兵理由竟然是宋朝實行變法殘害國民,越南“興師問之,欲相救也”。相救的辦法就是屠殺。到近現代,越南又聲稱攻宋“出於自衛”,是李常傑認為宋軍有侵略企圖,所以“先發制人”。

1076 年3 月,宋神宗派郭逵率30 萬大軍收復邕州失地,隨後乘勝追擊,打入李朝境內,距其首都升龍僅30公里。李常傑提出議和,宋軍退出已佔領的李朝土地,恢復宗藩關係。在胡志明市的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可以看到沙盤和人物模型再現的李朝軍隊大戰宋軍的場面。李常傑攻佔宋朝城池的“功跡”,使他坐穩民族英雄寶座,被評價為“把天才的戰略與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結合的傑出的軍事家”,而其屠殺中國平民的行徑在越南國內則很少提及。

元朝建立初期,忽必烈四處擴張,曾三次發動大軍攻越南。僅第一次攻越取得勝利,後兩次都被越南陳朝皇族將領陳國峻率兵擊敗,陳國峻受封興道王,故又稱陳興道。蒙古鐵騎踏遍歐亞大陸,卻未能征服小小越南,此後還常被越軍襲擾西南邊境,這令越南非常引以為豪,陳興道也因而成為頭號民族英雄。蒙古當時已經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侵略越南的賬也就一併算在了中國的頭上。

明朝永樂年間和清朝乾隆年間,中國都曾出兵越南,出兵的原因基本都是越南發生內部叛亂,或受到鄰國侵略,岌岌可危的王朝請求宗主國保護。在當時宗藩關係的禮法體制下,中國確有出兵的義務,並不能以現代觀點指責中國干涉越南內政。

越南對華的戒心和反華情結從何而來?

19世紀80年代,中國最後一次履行宗主國的義務,幫助越南抗擊法國軍隊,最終,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在清王朝的妥協下,1885年,法國佔領越南,中越宗藩關係結束。直至1949年之後,中越關係才翻開新一頁,進入前所未有的蜜月期,兩國領導人也結下兄弟般的私人友誼。

在中國史書上,越南相關事務往往只是一筆代過,與中國交戰的越南將領,由於級別太低,名字很少被記載。但對越南來說,中國是最重要、最強大的鄰居之一,中越關係在越南歷史上十分要緊,對抗華英雄的祭祀和崇拜自古有之。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寫道:“我的越南學生就告訴我說,在越南的歷史上,所有越南的‘民族英雄’都是‘抗華英雄’。我也告訴他們,歷史上在印度半島族群內戰中,不知出了多少‘民族英雄’,可能百十倍於抗華英雄,但是隻有‘抗華英雄’,才能名垂青史。其他英雄們的大名,你們都不知道罷了。諸生大笑稱是。”

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南南北統一,民族主義情緒逐漸高漲,當時恰逢中越關係緊張,於是,古代中國侵越史成了民族主義教育的重頭戲,越南官方出版了大量渲染中國侵略的書籍,抗華英雄的事蹟廣為流傳。每逢這些英雄的誕辰或忌日,或者重大節日,民眾會抬著英雄塑像遊行。現在,紀念活動的頻率已經降低,但仍在民間保持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