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中華酷聯”,為何只剩華為了

眾所周知,曾經的國產四大手機品牌分別是華為,聯想,中興,酷派,其中華為迅速崛起成為國產手機的大哥。聯想、中興、酷派迅速沒落,如今被小米OPPO vivo取而代之,組成最新的國產四大手機品牌“華米OV”為何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之內,聯想、中興、酷派統統淪為歷史了呢?

曾經的“中華酷聯”,為何只剩華為了

聯想篇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聯想曾經何其風光。

曾經的“中華酷聯”,為何只剩華為了

1996年,它成功實現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2000年被多個投資者關係雜誌評為“世界最佳公司”。然而,這一路高歌猛進,其實暗藏著許多隱患,比如:缺乏自主研發創新,收購IBM、摩托羅拉後“消化不良”,還發生“高通投票事件”等,讓聯想日漸衰落。

中興篇

1988年國產手機崛起,中興憑著“小靈通”的盛行和央視的廣告戰術,2003年達成一年出貨1000萬臺的成績,成功成為國內唯一的“一線廠商”。

曾經的“中華酷聯”,為何只剩華為了

然而,中興手機的自主研發不強,性價比不夠等因素,再加上中興前後面臨總共22.9億美元的罰款,很快被後來者居上。

酷派篇

1993年酷派成立。但當時做的是呼機,2003年才正式進入手機市場,並推出中國第一臺CDMA彩屏手機。

曾經的“中華酷聯”,為何只剩華為了

2005年,雙卡雙待手機面世,酷派稱得上是“始祖”了。然而,2001年,小米橫空出世,手機市場大洗牌,由於酷派過分依賴運營商補貼,再加上面對激烈的競爭,手機往低端化發展,酷派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

曾經的“中華酷聯”,為何只剩華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