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沒有一個觀眾搭下茬起鬨,這還是不是那個郭德綱

郭德綱: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

觀眾:“朕與將軍解戰袍!”

郭德綱:“朕與將軍解戰袍。”

觀眾:“再來一個!”

現場沒有一個觀眾搭下茬起鬨,這還是不是那個郭德綱

郭德綱:“再來一個夠嗎?”或者“就不!”等等回答。就這樣可以倒騰老長時間,老郭不急不躁笑呵呵,現場觀眾樂此不疲喜洋洋,場外觀眾如臨其境也美的慌。郭德綱老說現場觀眾:你們這樣,人家場外觀眾不樂意,耽誤時間。其實我倒沒有覺得耽誤時間,反而覺著很好玩兒,很開心。聽郭德綱評書的人應該對這個環節再熟悉不過了,這怕是普天之下,蠍子尾巴——毒(獨)一份的:評書接尾句,起鬨搭下茬,再沒見到。關鍵是說書的和聽書的還其樂融融,歡樂的不行。

現場沒有一個觀眾搭下茬起鬨,這還是不是那個郭德綱

相聲演員郭德綱

突然有一天,你聽著郭德綱說完定場詩前邊的句子,最後一句沒人接了,老郭自己說出來,還真是不適應,感覺特別的彆扭。我是很長時間養成的習慣,打開郭德綱坑王,設置好半個小時的時長,關了屏幕,戴上耳機,不到一刻鐘,保準美美的睡著了。也有睡不著的時候,那就是開唱了,太高,嗷一嗓子保準驚醒。那一天聽到沒有掌聲和接話的,打開手機的同時,老郭的解釋也出來了:疫情原因,沒有觀眾,並且書場也改成了老郭的書房。

瞬間來了興致,直接上眼看吧。不得不說,這樣的書房“產出”這樣的郭德綱,合理。

現場沒有一個觀眾搭下茬起鬨,這還是不是那個郭德綱

郭德綱書房一角

郭德綱,一個頗有爭議的人。喜歡的說是相聲擎天一柱,不喜歡的謂之曲藝門內三俗,本人外行一個,最初並不喜歡這個人,面帶不善。偶然的機會聽了一段,樂得不行。從此越聽越多,關注的也越來越多,慢慢的發現,郭德綱能有今日之成績,絕非偶然的運氣這麼簡單。

不論相聲江湖的恩怨情仇,不談高雅三俗的是非對錯,單論郭德綱、書房。郭德綱評書中經常會聽到一些即興插入的聊天,人家內行叫“閒白”,內容就多了,見聞軼事,正史野記,郭德綱是信手拈來。最初聽到他說自己其實很內向,閒著沒事看看書,讀讀史。我是很詫異的,慢慢的發現,這個人雖然沒有文憑,但是真的是很有文化。

現場沒有一個觀眾搭下茬起鬨,這還是不是那個郭德綱

圖片與文字內容無關

不管是微博上永遠那麼精簡的三言兩語,還是隨口而出的經籍典故,別的不說,最起碼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郭德綱在相聲圈裡,可以說是佼佼者,或許有高人沒露面,這不知道,目前來看沒有。這樣也就真對得起那書店一樣的書房了。文化這種東西,不是說穿的怎麼樣、吃的什麼餐、開的什麼車、留的什麼洋,而是一開口對話,三句之內就能讓你感覺到自己內力不夠的那種存在。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點不假,當然不是咬文嚼字的之乎者也乾白活。

現場沒有一個觀眾搭下茬起鬨,這還是不是那個郭德綱

想來也對,只有能靜下心來專注於一件事的人,才能做好,不是有個“一萬小時定律”嗎。要不然也整理不出那麼些個相聲段子、評書本子。個人感覺,對於明星和藝人,沒有必要非要掙個是非對錯,也不管他是哪國何籍,只要沒有大立場上的問題,而你又從這個人身上得到了一些正能量的東西,這就足夠了,就該知足、點贊。我會在聽書之餘,把不知道的人物、典故、事件去翻閱一下,瞭解一下,也可能和個人興趣有關。其實這也是在傳播中國文化,包括京劇,能不能擺脫困境,我想,需要一個相聲圈裡郭德綱這樣的人。雖說很多專業人士點評:德雲社現在的段子很多已經和傳統相聲相去甚遠了。但總歸相聲受眾多了這是事實,而這新增的數倍於前的聽眾,怎麼就知道沒人通過聽德雲社而去關注以前老先生傳統段子的?這個問題我覺著沒這麼簡單,抽時間再論。

現場沒有一個觀眾搭下茬起鬨,這還是不是那個郭德綱

希望疫情早日全部散去,重新聽上有觀眾的評書。對於郭德綱這個人,這個人的書房,你感覺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