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理解分析 (二)

中西方文化差異理解分析 (二)


各國間的文化差異巨大,我們自個兒行得通的禮儀到了西方就是另一回事啦!今天我們就來通過三個場景,瞭解一下中外文化間的一些不同吧。


第一幕:一位學校領導向教師們介紹新來的美國老師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女士們,先生們,我很高興向你們介紹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布朗小姐。她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好老師。

對這番話,美國女教師一臉難堪的樣子。

文化差異:中國人介紹來賓,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但美國人認為,初次結識,相互介紹,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儘管是美言,也會給人唐突、強加的感覺。對以上那番話,美國女教師感到難堪的是pretty和good兩個詞。在那種場合,介紹應該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是外貌和抽象的評論。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實際教育背景和經歷,這樣的介紹句比較客觀,令人容易接受。

比較下面改變措辭的介紹: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女士們,先生們,我很高興向你們介紹一位來自美國的新老師。安·布朗小姐。她是美國文學博士,有外語教學經驗。



特別忠告:介紹外國客人要介紹客觀事實,不要主觀評論。要注重身份介紹,不要著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國同事感冒了,中國同事表示關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中國人:你臉色蒼白。什麼事?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美國人:我覺得不舒服。感冒,也許吧。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中國人:去看醫生。多喝水。你吃過藥嗎?中藥很有效。你想試試嗎?多穿點衣服。好好休息。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美國人:你不是我媽媽,是嗎?

文化差異:美國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對方小看他的能力。美國人對上面第一句話的反應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照顧好自己。我希望你能早日康復)."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則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親人的口吻,或以過來人的口氣,這對美國人行不通。

特別忠告:對病人表示關心,不必盡提建議。

可以使用下列句型:


(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
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難過(你得了重感冒)。
(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
我希望你很快就會好的。
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
照顧好自己
(4)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
那太糟糕了。什麼事?
(5)How are you feeling now?
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第三幕:有空來坐坐

一位美國教師在中國任教,中國同事總是對她說:“有空來坐坐”。可是,半年過去了,美國同事從來沒有上過門。中國同事又對她說:“我真的歡迎你來家裡坐坐。如果沒空的話,隨時打電話來聊聊也行。”一年下來,美國同事既沒有來電話,也沒有來訪。奇怪的事,這位美國教師確常為沒人邀請她而苦惱。

文化差異:中國親朋好友合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一年內遇到大節日,親朋好友才到家裡聚一聚。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一定要有時間確切的預約。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是不禮貌的行為。因此,美國同事對“有空來坐坐”這句話只當作虛禮客套,不被當作正式邀請。無事打電話閒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若想邀請美國人上門,應當誠意的於對方商定一個互相都方便的時間。


特別忠告:有心約會要主動約時間地點

可以使用下列句型:

(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
我想和你約個時間見面。你什麼時候有空?
(2)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
我們下週找個時間聚聚吧。你建議什麼日期?
(3)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這個星期六來我家吃飯怎麼樣?
(4)I"d like to... What time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you?
我想…你什麼時
(5)Would... suit you?
將…適合你嗎?
(6)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
我想知道我們能否安排一個會議……
(7)Do you happen to be free on...?
你碰巧在……有時間嗎?
(8)Have you got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How about...?
這個週末你有什麼計劃嗎?…怎麼樣?
(9)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我週末有幾個朋友在附近。你想加入我們嗎?

文化適應的過程是怎樣的

  每個初次出國的人都會經歷興奮、文化碰撞和習慣三個階段。根據每個人的心理素質、教育背景、年齡和語言能力的不同,這三個時期可長可短。初次出國的人剛剛踏上異國他鄉往往感到十分的興奮。其心理反應如同一個遊客,對什麼都感到好奇。這時他並沒有真正地接觸當地社會,因而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度也較高。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友好的嚮導,那麼蜜月期很快就會過去(有人做過計算,認為通常是兩週),隨之而來的便是失落——失落原因在我們所不熟悉的環境中,衣食住行都要從頭學起。文化的碰撞從生活的小事開始,其影響卻是在人的心靈上。等慢慢地我們理解並習慣了所在國的行為準則,言行舉止也有意識地無意識地向當地文化靠攏,那麼我們就進入了適應期了。我們不再感覺到無所適從,對當地的生活方式不再少見多怪,也覺得自然了,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圈子,逐漸感覺到舒適。

但在國外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磨合的時間太長勢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裡。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文化磨合期較長,而有的人卻能很快地適應異國生活呢­?這取決於諸多因素。這些因素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例如,我們對所在國家文化、人情世故、風俗習慣的無知,無法擺脫自己“文化的有色眼鏡”。客觀的因素有年齡、語言溝通能力、地理環境等等。一般來講,出國的年齡越小,語言能力越強,就越容易適應。另外,有的文化本身就是一個雜交的文化,例如美國的移民文化,這種文化特別容易讓人適應。而另一些文化比較古老和單一,如歐洲的一些本地文化,這種文化對差異的包容性較之前者會差一點。適應這種文化環境中的生活需要更多些的努力。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由於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互相瞭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一箇中國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會兒就回來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人和一個外國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釋說:“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髒,早該換了。簡直象芝麻醬煮餃子。”這個比喻很別緻,很生動,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朋友笑了,而那個外國人不理解,既沒有吃過“芝麻醬”也沒有見過“煮餃子”,絲毫不覺得這個比喻幽默,難怪他顯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

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擁擠不堪,常說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魚罐頭一樣,擁擠不堪)。這種比喻有些中國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賞其互處,因為見過打開的沙丁魚罐頭的人很少,看到過一個又小又扁的罐頭盒裡,緊緊塞滿整整齊齊的幾排手指頭長的沙丁魚的人是不多的。很多例子說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種文化中有,在另一種文化中則沒有。


日常談話中的打招呼和告別

一個在中國學習的美國留學生遇到一位中國朋友從旁邊走過,問他:“吃了嗎?”美國留學生笑著點點頭,揮揮手錶示告別,就走了。他知道,中國朋友的話等於英語中的 Hello或Hi。如果他不知道這一點,會以為,這種打招呼似乎是說:“我也沒有吃。走吧,我們一起去吃點東西吧。”或者說:“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呢。”總之,這樣打招呼有時意味著邀請對方去吃飯。

社交禮節

西方人過於喜歡說Thank you和 Please,中國人確認為沒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煩。另一方面,中國人相信對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來,不說這些客氣話就有些失禮,對別人不夠尊重。在稱讚什麼人的問題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異。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談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幹得怎樣出色,歷次提級,得到獎勵,等等。她也會誇自己的子女多麼聰明,學習成績怎樣好,在集郵小組裡多麼積極,在什麼地方的音樂會上演出過,等等。

在中國,人們就會認為他們不會在外人面前誇自己家裡的人。有人打了個噴嚏,旁邊的人有時會說點什麼。中國人可能會說“有人想你了”、“有人說你了”或開玩笑地說“誰在罵你”;英國人或美國人則說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奉獻著,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誰對誰錯,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適應,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外國文化對個人隱私保護很嚴格,在文化溝通上要注意不要犯了對方的忌諱!如在外國不要問對方住址什麼的,而且國外有些國家的人民大都有信仰,不要傷及對方的信仰!也不要阿諛遷就!該強則強!我認為對方既然肯與你進行跨域文化交流,就肯定是你身上有閃光點吸引他,所以除了一些壞習慣與注意下對方的忌諱,其他的不需改變!保持一定距離與神秘才是最好的!請謹記:你是中國人,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你代表的是偉大的祖國與民族,不要做孫子!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對方可能會對此有興趣,建議我們去大補一下!

舉文化差異的例子

中國人重“內”,西方人崇“外”。中國人通過節慶活動企盼豐收、享受喜悅,而西方人則更偏向藉此發洩個人情緒、張揚個體人格。
思維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辯細節分析;中方重經驗、直覺整體綜合。

隱私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瞭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時間觀,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繫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

客套語,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讚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讚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讚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餐飲習俗,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菸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裡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裡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行為規範,比如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

風俗習慣,中國人對龍有著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西方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為惡。中國人將紅色視為“喜慶”“吉祥”的象徵,而白、黑兩種顏色為“不吉利”的顏色。因此在重大節日或者婚禮上會穿紅裝、掛紅燈籠、貼紅“喜”字。而在喪禮中,人們都會穿黑或白顏色的衣服,代表對已經過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則非常喜歡白表聖潔,外國新娘則穿白色,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中國人的一些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轉變會穿白色婚紗。


飲食文化,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中國則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念,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也難以涵蓋全部。

宗教信仰,中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教為宗教的文化體系和西方以基督教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中國傳統文化則認為雙數是吉利的數字“666”在中國是吉祥數,美國卻是魔鬼復活的日子。

中西方文化差異理解分析 (二)


中西方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幽默事例

中國太奇妙了

有位美國朋友訪問了中國後,對翻譯說:“你們的中國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中國隊大勝美國隊’,是說中國隊勝了;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又是說中國隊勝了。總之,勝利永遠屬於你們。”

處處都漂亮

一位外國朋友不知道中國人的“哪裡!哪裡!”是自謙詞。一次他參加一對年輕華僑的婚禮時,很有禮貌地讚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說了聲:“哪裡!哪裡!”不料,這位朋友卻嚇了一大跳!想不到籠統地讚美,中國人還不過癮,還需舉例說明,於是便用
生硬的中國話說:“頭髮、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結果引起全場鬨堂大笑。

數學中文

一位美國數學系的研究生來臺灣蒐集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資料,朋友請我代為招待。他是首次來到東方,也沒有學過中文,可是竟在短短半小時內學會寫錯綜複雜的“張”字——而且還是草書。驚訝之餘,不免向這位天才請教。他說:“這沒有什麼,我只是用一筆把三又四分之十三這個數字寫出來而已。”



“吻”字新義

美國青年比利學習中文。當學到“吻”這個字時,比利提出了疑問:“吻字會意就是‘勿’,‘口’,不動口如何接吻?”有人想了想,笑著回答:“中國人個性比較含蓄,‘勿’‘口’就是‘不必說話’的意思。你接吻的時候,會說話嗎?”

望文生意

洋人:“你們中國人的確是一個勤奮的民族。”中國人:“怎見得?”洋人:“每當我早晨經過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寫著‘早點’兩個大字,提醒過路上班的人,不要遲到。”

老外評老外

初到美國時,幾個中國同學請我到一家中餐館上給我接風洗塵。小林看到鄰桌几個洋人在用筷子,便說:“現在會用筷子的老外越來越多了!”小王接著說:“那些老外不但會用筷子,還會點菜呢。他們再也不是隻會叫雜碎、春捲了。”小張正要開口,只見鄰桌一個已吃飽喝足的老外慢條斯理地走到我們桌前來,用他那極其標準的京片子說:“請你們搞清楚,在這裡,你們才是老外。”

打架三次


一位美國友人回國,請他談談觀感。他說:“在你們這兒吃一餐飯,要打三次架。”他解釋說:“一進餐廳,為了推讓座位,主客就開始互相拉扯,接著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擋一番,最後為了付賬,更會展開一場精彩激烈的爭奪戰。”

無法控制

一位外國留學生在大陸某地參加“普通話演講比賽”,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諸位女士、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話說得不好。我與貴國語文的關係就如同我跟太太的關係一樣,我很愛它,卻又無法控制它。”

外國人

有一個剛來中國不久的外國人,他只會說兩句中國話:“很好”、“更好”。一天,僕人說:“我要請假兩星期。”外國人說:“很好。”僕人說:“因為我父親死了。”外國人說:“更好。”

吃水餃

在紐約的一家中國餐館,我親眼看見一位外國朋友吃水餃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習慣,先喝湯;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湯先喝完,然後開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將每一隻餃子切開,使肉餡和餃子皮分開,然後吃一口餃子皮,再吃一口餡……慢慢咀嚼、品嚐,吃得津津有味,還不時向我投來微微的一笑。我見狀,走近問:“好吃嗎?”他用生硬的中國話答:“如果再能配上一點果子醬和奶油,那會更加OK。”


魏什麼

德友人魏特茂,娶了中國太太。某日遇一老翁,兩人寒暄起來。老翁:“您貴姓?”德佬:“我姓魏。”老翁:“魏什麼?”德佬:“為什麼?姓魏也要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