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樓市新政"秒宣"又"秒撤" 背後有什麼"貓膩"?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為保證樓市平穩健康發展,多地在抗疫期間出臺了樓市調控新政。

其中,有要求銀行不得向房企斷貸的,有加強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指導的,還有幫助房企復工的……

但是,最吸引吃瓜群眾眼球的,當屬部分城市在“秒宣”新政後又“秒撤”的做法。

政策還能“一日遊”?未來樓市會放鬆嗎?各位且聽。

“最短命”政策,兩小時被撤銷

浙江海寧:

3月24日下午,浙江海寧市發佈消息稱,在3月25日至4月24日雲上房博會期間,“非海寧戶籍人口在海寧限購一套住房”政策暫不執行。這意味著,非海寧戶籍人員在海寧可以買多套房。

但很快(24日16時許),上述內容被刪除。

山東濟南:

3月15日,濟南發佈了《關於促進濟南綠色建設國際產業園發展十條政策》。其中涉及“預售監管資金即徵即返”;“在先行區直管區範圍內購買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商品住宅的,不受濟南市限購政策約束”等表述。

3月17日,又發佈了《更正聲明》說,此前政策表述不準確,予以更正。

多地樓市新政


陝西寶雞:

3月12日,寶雞市政府發佈的《寶雞市住建行業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穩企業穩民生穩發展若干措施》提出,各銀行要積極爭取降低首套住房貸款首付比例政策,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由40萬提高至50萬。

不過,文件在發佈的當晚從官網撤下。

事實上,樓市政策“一日遊”凸顯出“房住不炒”、“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的底線不能觸碰。

可以理解的是,面對疫情衝擊,地方政府有發展壓力,房企有生存需求,出臺樓市穩定樓市的政策,無可厚非。

不能理解的是,調控政策朝令夕改,過於隨意,不利於穩定預期,更不利於樓市健康發展。

“一日遊”背後還是有“貓膩”

看看這些“一日遊”的樓市調控政策,或許能看出一點“貓膩”。

無論是“非戶籍人口暫不限購一個月”,還是“首套房首付比例降低至20%”,再或者是“在先行區直管區範圍商品房,不受限購政策約束”,這些政策大多都涉及到了需求端。

說白了,調控不是加大住房和土地供應,而是降低購買門檻,有的甚至連門檻都砍了。

就拿這幾個“一日遊”的調控政策來看,無疑都體現在了需求放鬆上。

從近期樓市調控看,合理的供給端寬鬆政策多數都能被放行,但需求端寬鬆,則有可能不被允許。

這幾個“一日遊”政策,顯然不是穩定樓市那麼簡單了,而是奔著刺激去的。

這些政策,明顯觸碰了政策紅線,違背了房住不炒的原則,撤回也是必然的。

樓市調控“一日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的發展壓力。

近來,為了對沖疫情影響,促進經濟平穩發展,多個地方又是推出2.5天彈性作息,又是發放消費券。可在一些地方政府看來,這些舉措在短期內,沒有一個能比樓市的拉動作用更大。

別讓“一日遊”成常態

雖是捷徑,但萬一觸碰紅線,必然被“打回原形”!

當前,我們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為應對疫情影響,定向降準、“新基建”等已陸續實施,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的舉措,也在不斷落地。

但可以肯定的是,“房住不炒”是不能逾越的紅線,國家也多次強調,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政策強調那麼多回了,中央態度那麼明確了,再打“炒房”的主意,根本就行不通了。

更何況,一城一策也不能僅僅站在地方自身的訴求,來思考樓市的作用。應該從國家對房地產調控的全局入手,合理使用調控手段,促進樓市平穩發展。

從公共政策決策來說,“一日遊”政策出臺前,沒有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更缺乏嚴謹地論證,出臺後,一看形勢不好,立馬撤回,甚至有的連說明都沒有,也影響了政策的嚴肅性和政府的公信力。不能讓這樣的事,成了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