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結構創新招術—— 照應圓合法


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談小說創作時說:“要是你在頭一章裡提到牆上掛著槍,那麼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掛在那兒。”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技法呢?前面寫到的事物,後面要有著落;後面寫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這就是所說的“照應圓合”法。寫作假如忽視照應,就會造成上下文之間脫節,全文結構含量顯得支離破碎。照應手法一般有以下幾種:一、首尾照應。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遙相照應。這就是說,把開頭描寫的事物或提出的問題,在結尾處用各種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給人首尾圓合的印象。


高考作文結構創新招術—— 照應圓合法


二、文題照應。這種照應法往往用在標題比較含蓄、或含義較深刻的文章中,須加一定說明、註釋。因此行文對標題起了註釋、說明、點化作用。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三、對話照應。就是以典型人物語言多次重複照應。如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頭禪:“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句話在文中多次出現,突出了孩子之死對祥林嫂的沉重打擊。


四、細節照應。生動而典型的細節反覆出現,可以突出細節的典型意義。如茹志娟小說《百合花》中,小通訊員衣裳的破洞共出現四次,突出小戰士羞澀、淳樸的性格。


五、關鍵詞語照應。即表達主旨的關鍵性詞句在行文中互相照應,互相補充。


六、懸念照應。在作品中設懸,又不馬上釋念,而是反覆暗示,使讀者關心人物命運或事件結局的興趣愈來愈濃厚。


七、伏筆照應。即前伏後應,作者在描寫、敘述過程中,對有聯繫的人物或事件預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筆,待其出現後自然形成一種照應關係。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


例文1
陝西考生


不止一次問過自己活著的理由,可是每一次都告訴自己不同的答案,我用同樣的問題去問別人,得到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我困惑極了,我試圖掙脫這種束縛,面對的只有一次次失敗的沉默。


布穀鳥的一陣歡快的叫聲打破了清晨的寂靜,也敲醒了我沉睡的夢。翻身起床,徘徊至窗前,突然發現窗外的世界好清新,禁不住萌發出一種出去走走的衝動,沒有多想,披上件衣服就向樓下走去……


空氣好新鮮,我深深地呼了口氣,沿著石子鋪的小路漫無目的地走了下去。天好藍,草也好綠,這樣走著想著,連日來的疲倦被這清涼的晨風吹得無影無蹤。一聲稚嫩的童音打斷了我的思緒,循聲望去,只見一個小男孩捧著一束小花向我跑來,說道:“大哥哥,給你這個。”給我這個。我的心禁不住為之一顫,還未來得及道聲謝謝,那可愛的男孩已跑向他的同伴,一邊還在向我作鬼臉,我衝他微微一笑,鼻子湊到花上,好香!可惜不知道這花叫什麼名字。


我繼續走下去,一陣清脆的二胡聲,夾雜著沙啞的京腔,響徹林宇,讓人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比在劇院裡、電視裡看到的有味多了,雖然看不到人影,但那老者怡然自得的神態,就好像在你眼前一般。前邊有一個臺階,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小夥子正試圖衝上去,一次次,他失敗了,不知是霧水打溼了他的衣衫,還是汗水溼透了他的衣服。我剛打算過去幫他一把,一個蝴蝶般的身影卻已翩然而至,她將一枚硬幣掉在輪子的下面,然後裝著彎下腰去撿那枚硬幣,順勢將輪椅推上了臺階,一聲謝謝,接著一聲不客氣,織成了清晨林宇中最美的樂章,那“蝴蝶”一甩長髮,又消失在濛濛的霧中。


我往回走著,想著剛才那一幕一幕,內心禁不住一陣激動,小男孩、老者、“蝴蝶”、小夥子,他們的身影不斷充塞著我的大腦。我忽然開竅了似的,因為人的遭遇各不相同。他們活著的理由當然有千般萬種,隨著年齡的變化,他們會對自己的理由重新審視、定位。難怪得到的答案會有如此之多。可是,再多的答案也離不開三個字:真善美。


再抬頭看,太陽已經露出了臉,晨霧也散盡了,太陽光照在身上,挺舒服的,活著真好,要理由做什麼呢?我的步子邁得更大了……
簡評:這是一篇抒情味濃郁的散文,作者以“我”的行蹤為線索,通過對“小男孩”、“老者”、“蝴蝶”、“小夥子”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展示了美好人性的多彩多姿,結構上,特別注意了照應:“走下樓”,“繼續走”、“往回走”、“我的步子邁得更大了……”構成了全文的主線。


例文2
四川考生


人可以欺騙一切,唯獨無法欺騙自己的心靈:心靈是比雪山天地還要澄明清澈的一面明鏡,可以映照出一個人的靈魂。於是,我猶豫著,遲遲無法為我的心靈選擇。我決定雲遊四方,尋訪那些我敬仰的人,然後做出鄭重的選擇。臨行前,上帝一揚他手中的信封:“我打賭,你最終的選擇會是在這裡面。”“上帝也玩骰子嗎?”我不信,笑著上路了。


竹籬茅舍邊,我見到了顏斤蜀,那個齊宣王說他寧願“安步以當車,晚食唯當肉”的人。我問他為什麼要選擇隱逸,他眯起眼睛一笑,說:“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怎麼還是那兩句話?”我嘟嚷著想離開,身後卻又響起了那個靜如止水的聲音:“‘不辱’的是心靈,心靈是不能有一點塵渣和愧怍的。”愛琴海的烽煙瀰漫在蒼涼空寂的天幕上,我找到了阿喀琉斯。我想知道他為什麼寧願讓帕里斯卑鄙陰險的箭射進他的腳後跟,而至死也不肯從暗處給人致命一擊。“帕里斯要的是海倫和我的生命,而我要的是一顆高貴純潔的心靈,我無愧無悔。”他剛毅冷峻的臉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註定了要被鑄成青銅塑像,英雄的名義千年不朽。


瞿秋白和魯迅在火爐邊促膝長談,我向他們請教人生的真諦。“您為什麼要寫那篇《多餘的話》讓自己蒙受那麼大的爭議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瞿秋白平靜地說,“最‘知我’的莫過於我心,我不想讓心靈帶著愧疚死去。”“周先生呢,為什麼您選擇了在鐵屋中吶喊而不是像胡適之先生一樣坐在書齋裡安閒地寫作?”“中國不需要溫文爾雅的士大夫,中國需要鬥士。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北島如是說。我終於明白,一個完美的人生是多麼不可求,而一顆純潔無愧的心靈又是多麼不可失。點一盞坦蕩明亮的心燈,在人生道路上跋涉,那麼無論我所選擇的前程是多麼坎坷,多麼艱險,我終將無悔,因為我無愧於心。


上帝微笑著把信封遞給我,我打開一看,只有兩句話:“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驚訝地看著他,問他如何知曉我的選擇,他卻平靜地說,這其實是心靈最好的選擇。


簡評:本篇滿分作文構思新奇、巧妙。先以不信上帝之言開篇,中間以“我”與已經作古的古今中外歷史文化名人對話貫穿全篇,最後到深信上帝之語結尾,不僅有首尾圓合之美,而且巧妙地傳達出文章的主旨。以上帝開頭,又以上帝結束,更增添了文章濃厚的神奇色彩。


例文3
河南考生


說到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小學時代發生在我和同學李明之間的一件小事立刻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那天,班裡正開著家長會,家長們正專注地聽老師的發言,突然“譁”的一聲刺耳的玻璃爆裂聲打破了寧靜。順聲看去,教室北面那扇窗子的玻璃不見了,只有窗欞外的我呆呆地立在那裡——我闖禍了。不知為什麼,我的手剛碰到那玻璃,它就掉了下來。可無論怎樣,玻璃是我打的,人證物證俱在,再怎麼逃避也不行,我必須賠。


家長會開完,已經知道兒子闖禍了的媽媽拿出10塊錢給了我,讓我賠償玻璃,可直到把錢交到校長的手裡,我心裡仍然感到委屈,那玻璃怎麼那麼不經碰呢?玻璃已碎了,錢也賠了,但事情卻沒有那麼快結束。


這天,我突然看見李明在南邊窗邊,不知他在幹什麼,靠近一看,他竟然在拔那釘在窗扇上的釘子?我突然想了起來:以前他不也常拔北邊窗扇的釘子嗎?我恍然大悟:“我說那塊玻璃怎麼那麼不經碰,原來那窗上的釘子都被這傢伙拔去釘他的船模了!”瞭解了情況的我心裡很氣憤,被校長批評了一通不說,媽媽辛辛苦苦掙的10元錢也打了水漂。不行,我要把這件事反映給校長,替自己鳴不平。


但這樣做能行嗎?我又猶豫了。要知道李明可是校長的兒子呀,何況事情又過了這麼長時間,李明能認賬嗎,就算他認了賬,校長也一定不會“舊事再提”。


不過,我還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向校長反映了這件事。校長一臉嚴肅,聽完我的敘述,告訴我:“你先回去吧,這件事以後再提。”
“以後再提”其實是“再也不提”,我憤憤不平地想。


出乎我的意料,兩天後,校長把我叫到辦公室,態度和藹地對我說:“真對不起,那玻璃的事情我問過了,玻璃窗的釘子的確是我的兒子拔去釘他的船模了。此後,我一定在大會上對他這種破壞公物的行為提出批評。”說著,從抽屜裡取出10元錢,還給了我。


許多年過去了,小學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記憶之中,我很佩服我的小學校長,他不以親疏認知事物的態度一直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併成為我以後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


簡評:這篇作文通過打碎玻璃這件小事,表達了不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認知事物的道理。在結構安排上,採用了典型三段式結構。開篇“一件小事立刻浮現在我的胸海里”,中間回憶往事,結尾“許多年過去了,小學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記憶之中”,首尾呼應,構思完整。


湖南考生


“海鷗”選擇了暴風雨;“老人”選擇了與大魚搏鬥;“簡·愛”選擇了愛;“赤兔馬”選擇了誠信。我問自己,你選擇了什麼?我有些迷惘,於是我開始到生活中尋找答案。


(一)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天老師問:“是誰打碎了玻璃?”同學們個個低著小腦袋不作聲,我卻站起來大聲說:“老師,是班長。”奇怪,從那以後,小夥伴都不和我玩了。


回家告訴媽媽,她也說我:“那你不知道也閉嘴,死心眼。”
我疑惑了,他們都不要誠實了嗎?可我要!


(二)


升初中時,我沒上重點。一向不走後門的爸爸竟也拉下面子要去求人。


那天晚上,爸爸拉上我到了一個主任家裡。那主任翹著二郎腿在沙發上噴雲吐霧,見我們進來,動都沒動,只用眼瞟了一眼爸爸手中那小包大包的禮品。爸爸攤開我獲的各種獎狀,證書。那主任用餘光一掃,“哼”地一聲,輕蔑地笑了。爸尷尬地坐在那兒,遞煙的手停在半空。


我再也忍不住了,收起那一大摞獎狀,對那主任說:“不勞你費心了,我不上重點了。”說著,我拽著爸爸出了那本不該進的門。


正直?我要!


(三)


上高中了。我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然而第一名總不是我。朋友勸我說:“算了,做不成大樹就當棵小草,當不了大海就做條小河。”
我搖搖頭,為什麼人們總找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上進?認定自己只有星星的光亮,自然不會散發出太陽那熾熱的光芒,把目標定在山腰,就一定不會到達山頂。


我,還是要堅持我的。上進!


我選擇了什麼?現在我可以很驕傲地告訴“海鷗”,告訴“老人”,告訴“簡·愛”,告訴“赤兔馬”,我那簡單而又慎重的選擇:做一顆不被磨圓的石子!因為我知道,我的稜上有誠實,有正直,有上進,還有許許多多我不願被磨掉的東西。


簡評:開篇提出疑問“我問自己,你選擇了什麼?”,結尾呼應開頭,要“做一顆不被磨圓的石子!因為我知道,我的稜上有誠實,有正直,有上進,還有許許多多我不願被磨掉的東西。”一首一尾,遙相呼應,不僅強調了文章的主旨,還使全文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