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高踢鼓秧歌名揚千里


踢鼓秧歌是北方群眾喜愛的民間活動,在山西朔州城區、平魯、山陰、應縣、懷仁、神池,內蒙古的豐鎮、集寧等縣的鄉鎮最為盛行。

下面高踢鼓秧歌名揚千里

正月裡秧歌隊在村民院門前興高采烈地表演踢鼓秧歌

下面高村踢鼓秧歌歷史非常悠久,踢鼓秧歌最早起源於土著居民祭祀田祖以祈豐年的活動。

下面高踢鼓秧歌名揚千里

下面高鄉的踢鼓秧歌藝人功夫深厚

隨著歷史的發展,到漢唐時期已逐漸發展成為以廣場、街頭小型表演為主的娛樂活動。據清末老藝人薛宏、常海承傳以前老師傅的說法:梁山好漢“招安”淪落之後,董平、劉唐、呼延灼等人流落到朔州一代和當地“舞坊”群眾共同編排梁山好漢“備馬出征”“刀殺四門”等故事,以紀念先輩的壯舉。年復一年,逐漸形成了踢鼓秧歌舞蹈。踢鼓秧歌形成於宋末,後持續於元、明,發展於清、民國,新中國成立後,更加興旺。如今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面高踢鼓秧歌名揚千里

扮相漂亮妝容精緻的秧歌藝人

踢鼓秧歌活動形式主要分為大場、小場,配合鑼鼓、樂隊等。大場由十六人組成,其中有頭對鼓子、頭對拉花,二對鼓子、二隊拉花,緊跟後面有兩個落帽、瘋公子、先生、童男童女、老人、老漢,場面有天地牌子、滿天星、梅花陣、戰汴梁等;小場有雙掛印、單掛印和老太老漢小場等。

下面高踢鼓秧歌名揚千里

踢鼓秧歌雙人表演

若論起表演形式,踢鼓秧歌的男角稱踢鼓子,女角稱拉花,踢鼓子的步法大而剛健,表演熱烈奔放;拉花的步小而顫動,表演嫋娜柔軟。表演形式有大場子、小場子和過街場子三種,表演的人數和節目據形式而定。對舞的交手場類似武術中的對打,大場子紅火熱鬧,氣勢大,陣式錯綜複雜。小場子表演者需有過硬的功夫和嫻熟的技巧。

下面高踢鼓秧歌名揚千里

秧歌隊年輕成員活力四射,精神抖擻

活動時間一般是春節過後,元宵節前後。表演隊伍沿街竄巷,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哪家有娶新媳婦、喜得貴子、考入高等學府等喜事的,還要發帖、登門賀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