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凱也救不了 觀眾對樂隊綜藝審美疲勞了嗎?

王俊凱也救不了 觀眾對樂隊綜藝審美疲勞了嗎?

去年大火的《樂隊的夏天》,讓樂隊綜藝成為新風潮。然而隨後出現的《一起樂隊吧》並未掀起波瀾,豆瓣評分只有4.2。近期上線的《我們的樂隊》也從開播之初的評分7.3掉到了如今的6.4。

《樂隊的夏天》請來新褲子、刺蝟、反光鏡、痛仰、旅行團等知名樂隊,他們有鮮明的個性和音樂態度,也有一波固定粉絲,某種程度上“自帶流量”。《我們的樂隊》更像是樂隊版的《偶像練習生》,是一檔“養成類”真人秀,借鑑韓國樂隊綜藝《超級樂隊》的模式,由樂手相互組隊比拼,最終打造出一支全新的樂隊。

作為一檔樂隊綜藝,《我們的樂隊》能有所突破嗎?觀眾會買賬嗎?

王俊凱當“合夥人”惹爭議

《樂隊的夏天》不設導師,只設“超級樂迷”,音樂人張亞東更是因為在這檔節目中展現出的“文藝中年”形象圈了一波粉。《我們的樂隊》則設置了三位“合夥人”,分別是謝霆鋒、王俊凱、蕭敬騰。他們代表“樂隊無限公司”招聘樂隊成員。

王俊凱也救不了 觀眾對樂隊綜藝審美疲勞了嗎?

《我們的樂隊》“合夥人”謝霆鋒

作為流量小生,王俊凱給《我們的樂隊》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爭議。觀眾對《我們的樂隊》評價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很多人打出一星和五星。刷五星有大量王俊凱粉絲,打一星的則質疑王俊凱是否有資格成為“合夥人”。

三位明星“合夥人”上了好幾次熱搜,但選手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就不多了。他們中有畢業於伯克利音樂學院、巴黎國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的高材生,也有《中國新說唱》年度金曲亞軍王以太這樣的熟面孔,但如音樂博主“毒蘑菇音樂現場”評價:“參賽樂手們雖然厲害,但表演質量大多沒有達到期待的高度”。

《我們的樂隊》還被質疑“假嗨”。有網友說:“選手錶演時,我完全沒有任何感覺,可現場的選手卻都站起來了,不跟節奏的吶喊,魔鬼一樣的酒吧濾鏡,大型的假嗨現場。”

豆瓣評分9.7分的韓國樂隊綜藝《超級樂隊》之所以受追捧,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中展現的審美品位和音樂素養。節目中改編的Coldplay的《Viva la vida》和《Adventure Of A Lifetime》都得到很高評價,後者更是被原作者翻牌點贊。如果表演沒有真正打動觀眾,現場“假嗨”反而暴露了內容的乏味。

王俊凱也救不了 觀眾對樂隊綜藝審美疲勞了嗎?

韓國綜藝《超級樂隊》

單靠某個流量藝人帶動節目的話題並不能造就節目的成功,樂隊綜藝乃至音樂類綜藝要出圈,贏得流量和口碑,專注於選手實力和音樂品質更重要。

“組樂隊”就像相親,過程很重要

《我們的樂隊》首輪為樂隊核心成員的比拼。候選人要同時得到三位合夥人的推薦過關,才能開始挑選自己的樂隊成員。在候選人中,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中央音樂學院的王立鑫。他和樂手葉子之間關於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是如何融合的理念之爭,出現了一點火藥味。

真人秀看的是“人”。但《我們的樂隊》裡,不同的樂手“人設”十分單薄。無論是被貼上“鋼琴王子”標籤的葉子,還是被貼上“全能樂手”標籤的胡夢周,都不夠立體。無論是“學院派”和“野路子”之間的衝突,“學院派”內部的衝突,也都有些浮於表面。

王俊凱也救不了 觀眾對樂隊綜藝審美疲勞了嗎?

《我們的樂隊》選手葉子

《樂隊的夏天》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是在節目中立起了個性化的樂手形象。製作人牟頔曾在採訪中說:“這些性格鮮明的人,他們對音樂理想的堅持和熱愛,還有背後的悲歡離合,天生是綜藝節目的寶藏。”節目組曾派出專門的人物導演跟拍樂隊的日常排練,和他們一起跑巡演,建立更親密的聯繫,為《樂隊的夏天》後期的錄製和剪輯儲備了足夠素材。

王俊凱也救不了 觀眾對樂隊綜藝審美疲勞了嗎?

《樂隊的夏天》巡演

作為一檔“組樂隊”的綜藝,其實就像“相親節目”一樣,彼此瞭解、彼此選擇的過程很重要,但似乎被節目忽略了。節目中核心成員對樂隊成員的選擇,看上去有些“隨意”。成員之間彼此認識嗎?他們的音樂理想一致嗎?這些很少在節目中交代,難免引來網友吐槽:“為了錄節目臨時湊在了一起,根本不是樂隊”。

生硬科普難“出圈”

為了普及演奏技巧,《我們的樂隊》《一起樂隊吧》都會在後期中加上花式字幕介紹選手們正在展示的技巧。屏幕上出現的“打擊墊演奏”“三度模進”“掃弦重音移位”等一大堆專業名詞,讓人看得雲裡霧裡。樂手演奏完也並未進一步解釋,對普通觀眾來說,普及效果並不明顯。

有網友吐槽:“這節目根本不該叫《我們的樂隊》,應該叫《我們的樂器》。”畢竟,選秀也許能選出技藝超群的演奏者,但不代表他們就能組成真正出色的樂隊。樂隊成員之間的默契、樂隊獨一無二的風格、樂隊的精神和靈魂,才是樂隊成功更重要的因素。當然,目前《我們的樂隊》僅播出兩期,節目能否低開高走仍待觀察。

王俊凱也救不了 觀眾對樂隊綜藝審美疲勞了嗎?

《我們的樂隊》樂隊表演

樂隊綜藝的熱度仍在持續。《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早已發佈暫定陣容,選秀節目《明日之子》第四季宣佈推出“樂隊季”,愛奇藝也計劃推出《孩兒們的樂隊》。就像前陣子“表演類綜藝”扎堆,“樂隊綜藝”的同質化競爭,難免會讓觀眾審美疲勞。本土綜藝要做的,是提升原創力,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才能不被觀眾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