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導彈專家們的“強迫症”,背後卻有著這樣的故事……

翻開火箭軍的歷史畫卷,導彈專家方陣可謂群星璀璨。他們身上都有著明顯的“強迫症”:有的人跟問題較勁,有的人跟自己較勁,有的人跟權威較勁。所有這些較勁都源自長期工作實踐中培養的嚴實本能,出於一名軍人對使命的珍重與敬畏。

胡昌華:發現問題就必須解決

2000年,年輕的胡昌華換乘幾輛綠皮火車來到北京,把一摞報告交到了第二炮兵裝備部領導面前,誰也沒想到這個工程大學的年輕教員想要解決的竟是眼下的重大難題——某主戰武器裝備“快速故障檢修”。除了驚歎過人的勇氣,人們更佩服他所採用的是一種樸素到極致的“笨辦法”:資源不夠,努力來湊;方法不好,時間我有。

一張張圖紙鋪展開來,列擺了每一種可能,窮盡了每一處細節,密密麻麻滴水不漏,過程之艱辛不言而喻。一年後,他研製的戰場故障搶修系統配套列裝,有效解決了該型號導彈的作戰保障問題。“笨辦法”的背後隱藏著數不清的枯燥重複,還有無數次的山窮水盡。

“問題明明就在那裡,找不到辦法怎麼行!”如果不是這種死磕到底的強迫症,就不會有故事的後續。創舉一個接著一個,豐碩的成果讓胡昌華在國際科技舞臺上已享有盛名。“有問題就必須解決”,這是他出發的原因;“無論多難都必須找到辦法”,這是強迫症才有的韌勁。

這些導彈專家們的“強迫症”,背後卻有著這樣的故事……

陳學東:打仗絕不能依賴別人

1997年,年輕的旅參謀陳學東正參加導彈測試流程見學,突然一個指示燈顯示異常,現場的幾十位技術骨幹沒有一人能排除故障,只好等廠家派人來。

陳學東望著龐大的武器裝備暗自心驚:難道眼前的束手無策就是今後的常態?他問一位老同志,如果都依靠廠家,打起仗來怎麼辦?這位同志衝他喊:不靠廠家靠誰!難不成要你來?血液湧上腦門,陳學東憋紅了臉,尷尬的發問讓他整個人快要炸開。

沒過多久他便申請改行,從參謀變成技術幹部。世俗的聲音提醒他“技術崗位發展路子沒有指揮崗位寬”,他說“無所謂”;質疑的聲音調侃他“只有高中學歷也想當專家”,他說“試試看”。寒來暑往,初心似鐵,白天黑夜,孜孜不倦。

眼看就要收穫成果,誰料卻趕上部隊裝備換型。千般辛勞皆幻滅,一夜回到解放前!好在陳學東並不覺得自己的努力白費,曾經引導他轉行的強迫症再次鞭策他繼續衝鋒。

幾年過去,陳學東歷經不為人知的寂寞與艱辛,終由新裝備“門外漢”變成“導彈通”。他還研發出代替實彈的訓練等效裝置,第二炮兵機關專門為他召開評審會,到場的專家們對只有高中學歷的陳學東嘖嘖讚歎。可誰能想到,眼前這位專家的成功,竟源於心底倔強的吶喊。

這些導彈專家們的“強迫症”,背後卻有著這樣的故事……

譚躍宏:迷信權威不如敢於質疑

1985年,年輕的譚躍宏入伍來到某導彈陣地,當了一名裝檢兵。此後與導彈相伴廝守的20多年間,他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日積月累,一步步對彈頭爛熟於心。

2008年,實彈發射任務在即,彈頭裝檢迫在眉睫。組織某特材部件裝配時,前來指導的專家建議省去分解、測試、組裝等流程,以節約時間。可譚躍宏死活過不了自己負責嚴把的這一關,他無法默認“經過長途運輸的部件沒問題”,更無法接受任何“萬一”。

“戰鬥力不能打折,誰說也沒得商量!”譚躍宏的強迫症近乎有些失禮。但裝配的結果卻證明了他堅持的意義:此次任務不僅避免了任何潛在風險,還打破了減小爆高誤差的歷史紀錄。

2011年,部隊又一次執行實彈發射任務,引信機測試出現誤動現象。曾有專家說這種情況不會影響操作流程,而無論誰來“擔保”疑點,在譚躍宏那裡都不可能被放過。連軸轉幹到凌晨3點,最終不但破解了現場謎題,形成的技術報告更具啟示意義,廣受業內稱道。

“打仗不能迷信權威,盡責就要敢於質疑!”質疑的本能讓譚躍宏不放過一個疑問,只要與戰鬥力有關,強迫症一般的執著就是他履職盡責的見證。

這些導彈專家們的“強迫症”,背後卻有著這樣的故事……

放眼火箭軍方陣,胡昌華、陳學東、譚躍宏只是眾多“較真”“較勁”導彈專家的縮影。他們的強迫症從剛穿上軍裝的青年時代開始萌發,歷經艱辛,穿越時空,在獻身導彈事業的工作實踐中積澱、強化和昇華。

身為專家,他們從不顧忌一道道錐心的難題在臉上刻下深深的皺紋,只求在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踏實勤勉做人做事。他們是崇尚嚴實作風、踐行礪劍精神當之無愧的楷模,頂天立地,風采卓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