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四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四)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四


導讀:


  關於用兵的政治經濟背景,中國人受孔孟之道的影響,強調得民心、得人,西方人強調正義、經濟實力、綜合國力。

全文約4947字,預計閱讀需要7分鐘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四



兵法評論

  胡魚問弟子:“我讓你們研究中西兵法著作,有心得嗎?”

  黃白答:“我遍檢兵書,開始時頭昏腦脹,一片模糊,後來慢慢地清晰起來,有了線索。”

  洋弟子菲耳士答:“我讀了不少西方著作,其大略與中國的一致。”

  胡魚:“只有深入瞭解各自的民族性、戰爭的特點,才能看出區別,有所收穫。”

  司馬義說:“關於用兵的政治經濟背景,中國人受孔孟之道的影響,強調得民心、得人,西方人強調正義、經濟實力、綜合國力。譬如,曾國藩曰:凡覘軍事之勝敗,先視民心之從違。周恩來說:不怕戰爭失利,最怕戰爭失了人心。毛澤東說: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

  敖放說:“司馬穰苴曰: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姜太公最懂得人心的重要,他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獨佔)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故利而勿害(施利於民而不要加害之),成而勿敗(成全人民而不要破壞之),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他又說: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能懷天下;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權蓋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故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故獲地裂之(把土地分給別人),獲財散之。得而勿有(不自己獨佔),居而勿守,拔而勿久(不應久戰),立而勿取(給別人,自己不取)。從上可見,中國軍事家重視作為群體的人心,主張棄個人小利,謀長遠大利。儘管我們經常視個體的人為草芥,但對整體的國民是不敢輕視的。”

  於梅說:“孫臏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孟子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老子曰: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至少在征戰時應當如此不嗜殺,如劉邦、朱元璋所做的那樣,待開國以後再殺不遲。這就是中國人的虛偽之處。”

  菲耳士:“西方人十分強調戰爭與政治、經濟的互補相成。克勞塞維茨說: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又說: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拿破倫說:如果沒有軍隊,就沒有政治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尼克松說:只有軍力優越,才能在談判桌上達到目的,並否定敵人的意圖。科林斯說:軍事力量可作為達到經濟目的的主要手段。普魯士的麥克斯·耶恩斯說:軍事的基礎首先是人民的經濟生活狀況。而中國人很少意識到戰爭與經濟的關係,特別是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只知道每開一戰,就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西方人打仗往往是為了掠奪資源,控制貿易要塞,爭奪市場,中國人打仗往往是為了爭奪權力,穩固疆土,沒有什麼經濟上的考慮。”

  歐陽忍:“關於武德,中國人推崇保家衛國的品德,以及智、信、仁、勇、嚴等素質。于謙說:一片丹心圖報國。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與,豈因禍福避趨之。尉繚子說:將受命之日忘其家,張軍宿營忘其親,援桴而鼓忘其身。諸葛亮說: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志而已。蔡松坡說:帶兵如父兄帶子弟。黃石公雲: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孫子說: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就是決策是否英明,天就是天時、時機,地就是地利、地形、地勢,將就是將帥素質,法就是法紀、組織,這五個方面是為勝之本,是將帥應多加考慮的。”

  胡鹿兒:“古人有關武德的論述很多,與外國軍事家的思想大同小異。拿破崙的元帥約米尼說:一個將才的最重要的條件,永遠只有下列兩條:(一)精神上的勇敢,能夠負責作重大的決定。(二)物質上的勇敢,不怕任何的危險。克勞塞維茨說:沒有膽量就談不上傑出的統帥。曼施泰因說:假使所有的指揮官在他認為他的地位已經是毫無希望時,就馬上投降,那麼誰都不會贏得一個戰爭了。艾森豪威爾說:關心他人是成功的關鍵。巴頓說:士兵有興趣的一切,將官也必須有興趣。總之,西方人也認為,將領必須具備勇敢、堅毅、得眾等素質。”

  劉毅然:“中國的內戰最多,對戰爭的思考也最早。所以,中國自古留下了眾多的兵書和言論,其蔚為大觀,西方不能比。軍事之發達,或許這正是國人的悲哀和無奈吧?”

  司馬義:“是呀,有關將帥的素質,古人也談得很多。還說:武有七德,禁暴、戢兵(平定戰亂)、保國、定功、安民、和眾(能團結部下)、豐財者也。夫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將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訟,能納人(容納人才),能採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去險難,能制(控制)軍權。又說:將者,勇、智、仁、信、必(說到做到)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人,必則無二心。曾國藩曰:用兵之要,貴得人和,而不尚權勢;貴求實際,而勿爭虛名。蔡松坡說:司令官以閒靜為治事要則。拿破崙雲:主將之心應澄清似鏡。”

  “我記得魏徵說:丈夫應死中求生,敗中取勝。洪秀全說:自古怕死就會死,幾多貪生不得生。可見,軍人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和不怕死的決心。”菲耳士插話道。

  司馬義:“是呀,軍人要勇敢,但古人還強調不可逞匹夫之勇。古人說: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曹操說: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強勇,一匹夫敵耳。《三略》中講,要能柔能剛,能弱能強。老子講: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我不敢為主而為客(後發制人),不敢進寸而退尺。善為士者,不武(不逞兇),善戰者,不怒。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知其雄(雄大),守其雌(寧守雌弱);知其白(耀眼),守其黑(闇昧);知其榮,守其辱。老子還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善有果而已(有成果就可以了),不以兵強(逞強)天下。果而勿矜(有成果不要矜持),果而勿伐(自得),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用兵是迫不得已)。物壯則老(事物壯大了會衰老,走向反面)。這些是中國式的戰爭謀略,西方人不可得。”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四

  胡魚:“大家說說關於軍事原則,東西方有什麼說法呢?”

  “老師,我們西方人認為戰爭是科學,同時是藝術,必須重視對戰史、戰例的研究,必須出其不意,集中用兵,主要打陣地戰、殲滅戰,還必須不斷革新戰略戰術和武器裝備;而中國人主張謀略勝敵,相對來說忽視實力,軍事技術、武器裝備也幾千年不變。你們是打游擊戰、運動戰的高手。”菲耳士說著,見老師點點頭,便繼續說:“約米尼說:一切戰爭藝術的理論,其唯一合理的基礎是對戰史的研究。克勞塞維茨說:光輝的戰例是最好的老師。又說:一切行動都是或多或少地以出其不意為基礎的;即使不能取得絕對的優勢,也要巧妙地使用軍隊,以便在決定性地點上造成相對的優勢。拿破崙說:在戰爭中,勝利屬於懂得怎樣在決定性的地點集中最大兵力的一方。他還說:把力量團結在一起,不留絲毫破綻,於緊要點迅速集中–––這些都是保證勝利的原則。馬克思說:戰略的奧秘就在於集中用兵……。當然,西方人也主張隨機應變,使用詐術,不過沒有中國人的名堂多。蒙哥馬利說:在作戰中,指揮藝術在於懂得沒有一個情況是相同的。每個情況必須當作一個全新的問題來研究,作出全新的答案。伏龍芝說:指揮員的本領也就是善於從各種複雜的方法和手段中,選擇當時當地最適合的方法和手段。現代空戰之父杜黑說:能順利取得勝利的永遠是那些善於革新傳統鬥爭形式的人,而不是那些生搬硬套這些形式的人。美國的傑克遜說:首先要使敵人感到神秘莫測,引誘他們走上錯誤途徑,然後再把他們打個措手不及……。相對來說,善於謀略的中國人這方面的論述更多。”

  黃白:“從小父親就讓我背誦兵書戰策,這方面的兵法我可以背很多。《鶡冠子》雲: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孫臏兵法》雲:用兵,無備者傷,窮(無)兵者亡––––這是講備戰的。《孫子兵法》雲:凡用兵之法,全(保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好中最好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六韜》雲:上戰無與戰(最高明的戰略是不戰而勝)。全勝不鬥,大兵無創––––這是講中國式的柔武用兵的。勢者,因利而制權(根據利益隨機應變)。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節奏短促)。始如處女,敵人開戶(無所防備);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戰事不過奇正,以正合(以正規部隊對壘),以奇勝。踐墨隨敵(根據敵情制定方針),以決戰事。兵聞拙速(不用巧,但速度快),未睹巧之久(不可用巧計而久拖)也。夫兵久而國有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貴勝,不貴久。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戰者,見利不失(不失時機),遇時(遇到機會)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順從機遇)而不失,巧者一決(決心一下)而不猶豫––––這是講戰略的。中國兵法雖然也有集中用兵的論述,顯然不如西方人重視之。孫子曰:並敵一向(集中兵力,投入一個方向);我專(集中)而敵分。劉伯溫曰:以眾擊寡,無有不勝。在戰術上,孫子說: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不會被敵人打敗),以待敵之可勝(等待勝敵的機會)。以治待亂,以靜待譁,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合於利而趨,不合於利而止。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李靖說:是故兵有不戰,有必戰。夫不戰在我,必戰在敵……。中國最有特色的是謀略伐敵。諸葛亮曰: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韓非子曰:事以密成。孫子曰:兵者,詭道也;上兵伐謀(用兵的上策是謀略伐敵)。李筌曰:軍不厭詐。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胡林翼曰:能腳踏實地,便是奇謀。魏源曰:從古教正不教奇,節制(帶兵指揮)可教,奇謀不可教。白毫子曰:實而示之以虛,虛而示之以實。故有餘示之不足,不足示之有餘。若環之無端,若水之無痕,若鬼之無跡。聲東而擊西,聲彼而擊此。”

  “我認為中國軍事最有特色的在於游擊戰和心戰。”胡鹿兒說,“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進;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以弱耗強,以強滅弱。以散耗集,以集滅散;出敵不意,攻其無備,聲東擊西,避實擊虛,集中兵力,爭取主動,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補藥,盤旋式打圈子,蘑菇戰術,等等游擊戰術,其實都是中國式智慧的發揮。古人云:遊軍不受命於主將,見利即攻,見急即救;戰欲奇,行欲速,將欲果(將領要果斷),謀欲密;密察敵之機而速乘其利(乘隙而動),復疾擊其不意(快速打擊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合變之形,妙在於乘(乘隙)。乘者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焉;速則乘機,遲則生變;倍(敵人有幾倍於我的兵力)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兵法說: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前後夠不著),眾寡不相恃(不能相互依靠),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一種蛇)。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中國心戰的思想也源遠流長,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敵望風披靡矣。故敵雖眾,可使無鬥;兵不接刃,而敵降服。收其內(收買敵人的朝中內臣),間其外(離間敵人的朝外將帥);無甲兵而勝,無衝機(進攻的武器)而攻,無溝塹而守……。中國人即是注重心理力量的民族。”

  菲耳士:“中國的軍事家在幾千年前就非常重視使用間諜。《孫子兵法》中說:用間有五,有因間(利用親友關係所作的間諜),有內間(收買敵人的官吏所作的間諜),有反間(反被我用的敵方派來的間諜),有死間(事發之後往往會被處死的間諜),有生間(能親自往返彙報情況的間諜)。曹操說:戰者必用間諜。《經武要略》中說:兵家之有采探(偵探),猶人身之有耳目也。《虎帳必知錄》中說:料敵(預測敵情)有不卜而會戰者,先知(預先知情)也。另外,中國人還善於觀察揣度,這是在人際關係複雜的中國社會鍛煉出來的,西方人之揣情摩意的本領差遠了;在中國有很多事情要靠猜,事事都如猜謎語,別人講的話是真是假也要猜。軍事上,姜太公說:勝負之徵,精神先見。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測算)其強弱,察其天地,伺(等待)其空隙。”

  胡魚:“今天的發言,大家準備得很充分,回去以後由黃白和菲耳士寫文章分別論述一下中國軍事家的戰略戰術理論。”(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