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抵債、開展資產證券化,重慶建工能否盤活150億應收賬款?

以物抵債、開展資產證券化,重慶建工能否盤活150億應收賬款?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未來 北京報道

在約150億元應收賬款的壓力下,重慶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建工”,600939SH)通過多種方式想把它提前變現。

近日重慶建工開展了兩項行動:一是開展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總規模不超過20億元;一是讓欠款方以物抵債,把重慶建工集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開發公司”)約2.81億元的物業資產抵償對重慶建工的工程欠款。

“現在市面上做這種(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的是比較多的,我們還算比較少,20億元只是一個計劃,實際不一定會有這麼大規模,而且這20億要分多期發行,要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來做。”重慶建工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

發行ABS

3月10日,重慶建工發佈了《關於開展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暨關聯交易的公告》,把重慶建工及子公司依據工程合同或應收賬款轉讓合同對發包人享有的建築工程應收賬款及其附屬擔保權益作為基礎資產,發行總規模不超過20億元的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期限為3年,由平安證券和申萬宏源作為專項計劃管理人。

這項計劃在2017年就已經提出,但遲遲沒有施行,彼時的專項計劃管理人只有申萬宏源,沒有平安證券,發行規模和基礎資產基本沒有什麼變化。

重慶建工方面表示,“公司利用應收賬款進行資產證券化,可以將應收賬款轉變為流動性較高的現金資產,達到盤活資產存量的目的;同時,資產證券化可成為公司現有融資方式的有益補充,拓寬公司融資渠道;本專項計劃方案的調整及實施,將加速推進專項計劃落地,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優化資產結構。”

根據重慶建工最近一期(2019年第三季度)的財務報告,截止2019年9月底其應收賬款約150.33億元,約佔其總資產的兩成。

以物抵債

在上述公告發布的同一天,重慶建工還發布了《關於關聯企業以物抵債暨關聯交易的公告》,擬將開發公司旗下的房地產項目用來抵扣其所欠重慶建工的約2.81億元工程款。開發公司與重慶建工屬同一個控股股東,此交易屬於關聯交易。

重慶建工方面稱,“因開發公司不具備現金償還公司工程欠款的能力,為確保公司應 收款項的回收,解決相關債務問題,經公司與開發公司商議,擬以開發公司持有的較為優質的物業資產抵償相關債務。”

據瞭解,本次擬用於抵債的物業資產涉及開發公司旗下8個樓盤的商業房地產,建築面積約1.56萬平米,1個樓盤的車位,建築面積3,718.06平方米。

根據評估報告,抵債的部分資產合計84項,賬面金額約1.29億元,其中:商業 12,532.00萬元、車位396.19萬元。而評估價值為2.81億元,評估增值率117%。

這一動作引起了上交所的問詢。據瞭解,開發公司以物抵債相關工程款主要為重慶建工承接開發公司建築工程業務形成,涉及抵債項目有6個,合同總金額28.34億元。截止2019年12月,重慶建工應收款24.46億元,已收款21.24億元,所以重慶建工與開發公司商量抵債2.81億元。

據重慶建工方面透露,這2.81億元債權賬齡較長,大部分在3年以上,“公司管理層為了防範與化解潛在風險,解決公司應收款項的回收,提高公司財務安全性,改善公司資產質量,保護公司和投資者的利益,故接受‘以物抵債’的支付方式。”

重慶建工還認為,上述均為開發公司所持有的較優質的物業資產,遠期具備一定的升值空間。

工程合同糾紛不斷

《華夏時報》記者採訪了浙江某工程建設行業上市公司董秘,其表示工程款的回收確實普遍存在困難,這些年回款幾乎成了比經營更為重要的事情,所以一般建築公司在中標之時就應考慮回款的風險性,比如評估甲方的信用。

因為工程款項問題,重慶建工屢與甲方對簿公堂。記者梳理了重慶建工近年來的重大訴訟案件,大多是工程合同糾紛。或者起訴甲方支付工程款,或者起訴甲方支付違約金,或者因涉案工程被凍結而引起糾紛,大小案件竟有40多宗,涉及金額大多在千萬以上。

根據重慶建工關於計提壞賬準備最新一期的報告,截止2019年6月底,其計提壞賬準備約11.89億元。

而重慶建工似乎對於鉅額的應收賬款並不擔心,其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建築行業形成應收賬款是很正常的,我們一個工程至少兩三年,修高速六七年的也有。我們一年有四百多億的營業收入,所以150億的應收賬款也屬於正常。”

她還說,“我們現在就是想調整一下融資結構,以前主要是依靠銀行借款,現在渠道多了以後可以降低我們的財務成本,比如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很有可能會比銀行借款的融資成本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