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產業鏈堵點 保障“菜籃子”供應

新華社重慶3月27日電 題:疏通產業鏈堵點 保障“菜籃子”供應——重慶養殖大區力促養殖業補損復產

新華社記者周凱、丁文嫻

在重慶葛興漁業公司剛建好的溫棚裡,工人正在給40多萬尾鱸魚苗投飼料,這些魚苗過段時間將轉移到戶外養殖池,有望在8月行情最好的時候上市。看著鱸魚養殖逐步恢復正常,企業負責人唐曉澤心裡的石頭總算放下了。

位於重慶市長壽區的葛興漁業公司是重慶主要的鱸魚養殖企業,年產量近40萬斤,約佔全市鱸魚年產量的四分之一。回憶疫情期間企業遇到的困難,唐曉澤告訴記者,重慶最大的水產市場春節前訂了12萬斤的鱸魚,還沒來得及交貨水產市場就因疫情暫停營業,這批魚只能養在池裡,流動資金也被壓著了;更嚴重的是,2月初企業儲備的飼料所剩無幾。

“那段時間真是心慌!如果飼料、魚苗都運不回來,不但這批魚會死掉,全年的養殖也會耽誤,那損失就大了。好在經政府協調,飼料、魚苗陸續從福建、廣東運來。同時,有關部門還給予技術指導,幫我們建好了溫棚……”唐曉澤對記者說。

長壽區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轄區內有重慶市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是重慶市畜禽和水產養殖大區。養殖業不但涉及諸多企業和職工,還關係到“菜籃子”供應,長壽區政府針對問題精準施策,幫助養殖戶降損失、促復產,守好群眾“菜籃子”。

長壽區牛犇肉牛養殖場400多頭牛原計劃在元宵節後集中出欄銷售,結果因疫情而積壓。“我們當時儲存的飼料不多,飼料買不到也運不來,一些牛餓得慌還把牛欄都給撞壞了,累計損失了200多萬元。”養殖場負責人韓學明說。

減少養殖企業的損失關鍵在疏通飼料、種苗運輸難和市場銷售難等堵點,打通整個產業鏈。長壽區畜牧局副局長劉海平、水產站站長靳濤介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長壽區一方面積極推動轄區內飼料生產企業儘快復工復產,協調物流運輸,將畜禽、水產品運出去;一方面為養殖企業加強技術指導和金融支持等服務。“疫情期間,長壽區累計進出飼料600多噸,運出畜禽產品110多噸,全力將疫情影響降至最低,保障了市場供應。”劉海平說。

養殖業週期性、季節性強,隨著物流、產業鏈的逐步恢復,連日來長壽區加快促進養殖業達產,把時間搶回來,將損失補回來。幾天前,數十頭小牛順利運到牛犇肉牛養殖場,記者看到工人們精心給它們配草餵食。韓學明說:“政府幫助解決運輸、銷路等問題,有一批牛已經賣了,現在就是抓緊購買飼料和小牛補欄”。

與此同時,當地一些養殖企業也在“修煉內功”,提高“免疫力”。長壽區長水禽業公司是重慶市最大的雞苗供應企業,年產約800萬隻雞苗。公司負責人廖長水介紹,湖北是該企業的主要銷售區,疫情期間雞苗運不出去,部分種蛋只好廉價處理,損失300多萬元。他說:“面對突發情況,除了政府的幫扶外,企業自身也要增強抗風險能力。我們正在開拓其他省市市場,提高產蛋率、孵化率,通過後續生產把損失補回來。”

在長壽區柒灃生態農業公司的稻蝦養殖基地,580畝稻田裡的生態小龍蝦正陸續上市。公司負責人冉鵬超說:“我們企業2月底復工的,當時真擔心小龍蝦賣不掉。現在各地餐飲企業逐步復工,上市剛一週已經賣了約1000斤,我們對未來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