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中文名: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外文名: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國籍: 德國

出生地: 法蘭克福

出生日期: 1749年8月28日

逝世日期: 1832年3月22日

職業: 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政治家

畢業院校: 萊比錫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

代表作品: 《致月詞》、《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普羅米修斯》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是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經歷了德國文學史上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三個階段,是德國曆史上少有的長壽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無須多言,除了馬克思、恩格斯都特別喜歡他的著作外,列寧在流放時攜帶的僅有的兩部文學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學家謝林說:“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貧如洗的,儘管它虛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

1749年歌德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是皇家顧問、法律博士,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泰克斯托爾的女兒。童年的歌德已顯出驚人的理解力。8歲時,他把文科中學最高學年的拉丁文練習題譯成德文,並開始學習法語、英語、意大利語以及希伯來語。10歲時他廣讀伊索、荷馬等人的作品,11歲時又博覽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1765年8月,在父親的堅持下,歌德違背自己學習古典文學的意願,到萊比錫學習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繼續完成學業。歌德的寫作生涯是從10歲開始的。1774年秋,《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樞密顧問官、軍事長官,主持過稅務署,等等。1786年9月,他開始為期數年的意大利之遊,這為他日後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1794年,歌德與席勒相遇,開闢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誼為特徵”的德國古典文學全盛時期。在10年時間裡,他們在創作上互相幫助,各自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在席勒的促進下,歌德創作了他的畢生鉅著《浮士德》。兩位文學巨人10年的相處與合作把德國古典文學推向了高峰,並使魏瑪這座小小的公園都城一躍成為當時德國與歐洲的文化中心。

作為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喚自由,歌頌反抗。《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後,立即轟動了全德和全歐,它表現了覺醒的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在當時封建社會環境裡的精神苦悶。小說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對個性解放、發展“天才”的強烈要求,喊出了當時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的內心呼聲,因此進步人士對之歡呼喝彩。這部書信體小說使多少人愛不釋手,就連一生戎馬倥傯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先後讀過七遍。恩格斯說它絕不是“一部平凡感傷的愛情小說”,而是“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批判的功績”。

歌德花了58年時間完成的詩劇《浮土德》則是其一生豐富思想的總結與藝術探索的結晶,是堪與荷馬的史詩、莎土比亞的戲劇媲美的偉大詩篇。當歌德於1831年最終完成此書時,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我以後的生命我可以當做是純粹的賜予了。我是否做什麼或將做什麼現在已經完全無所謂了。”《浮士德》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不斷進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屆百歲、雙目失明時,仍然認為,人生應當“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優秀傳統的反映。

歌德一生的戀愛生活豐富而曲折,充滿浪漫主義色彩。1775年,他在法蘭克福與16歲的莉莉·斯溫曼訂婚,使他度過一段“一生中最激動、最幸福的時光”,但終因家長反對,兩人未能結成連理。1806年10月,經過多次戀愛挫折之後,歌德與克里斯蒂涅結婚,10年後妻子先他去世。歌德在晚年又經歷了一次傳奇式的愛情—74歲時愛上了19歲的萊維佐夫。社會輿論的反對,使他的最後一次愛情遭到失敗。歌德生活的最後20年是相對平靜的,他竭盡全力從事創作和自然科學研究。這位文學偉人在完成他的鉅著《浮土德》的第二部後,於1832年3月22日與世長辭。

歌德為人類文明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除了不朽的文學作品外,他在美學、哲學、歷史以及地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發現。他發現了人的顎間骨,對解剖學做出過貢獻;他的《顏色學》向牛頓的機械觀提出了挑戰;他提出的生物進化學說比達爾文早了近百年。

歌德沒有到過亞洲,更未來過中國,但他與中國卻有著不解之緣。他在晚年閱讀了大量有關中國的書籍,從豐富的中國文化中汲取了創作營養。他的《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十四首詩是中德文化相互影響的範例。筆者的老師、著名詩人馮至生前講解《浮土德》時說,《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好概括了浮土德的一生。他還認為,歌德《闊夫塔之歌》中“你必須上升或下沉/……/你必須是錘或是鐵砧/”,與《盂子》裡“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是多麼相似。

歌德作品傳入中國大概是在戊戌前後。1922年,郭沫若全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正式出版,其後他又陸續譯出《浮士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對中國啟蒙運動發揮過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德文化交流的發展,歌德及其作品像一顆閃爍的明星,在中國放射出愈加燦爛的光芒。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彙集我國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譯家學術成果的十卷本《歌德文集》,成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大衛·勒文 畫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濱生 畫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德國作家歌德漫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