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湘偉 談徐錦全的儒商品性

張湘偉 談徐錦全的儒商品性

利己利人,儒商也

近日拜讀香港新聞出版社社長古廣祥先生大作《商之大者 利己利人——從徐錦全營商之道論儒商文化的重要意義》,深有感觸。徐錦全博士身為一代富商,待人接物以士為商,寬仁有禮;精湛豐富的知識儲備在港島中醫藥行業內而出類拔萃;其經商生涯以道義取財,以信義為本,對社會有極強的責任心,可稱一代儒商!

張湘偉 談徐錦全的儒商品性

儒學乃華夏民族文化之魂。直到今日,儒家已經遠遠不是一家之言,或者僅僅是士大夫階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立身之本。歷次工業革命後的世界,商人無疑是社會的精英,是物質文化的領路人,是精神文化的創造者。明清兩朝已經確立經世致用的義利合一商業價值觀,將商人職業與儒家道德結合,即“士魂商才”。中國儒商具有代表性徽商家族極其重視傳統教育,出身商業家族的名人比比皆是。尤其現代中國,儒家精神已經處處存立,必將與現代商業型社會深深契合!

張湘偉 談徐錦全的儒商品性

一日,子貢問老師:“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是孔子最親近的門生之一,也是一個成功的大商人,他們師徒之間這一段著名的對話,很好的詮釋了商人與道德的關係。做人不但要自尊自愛,也要“仁者愛人”。孔子不但告訴子貢對人的仁厚,還告誡了他不要強加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於他人。仁義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為商之道,寬厚仁慈,以德待人。寬厚優良的商業氛圍則是良性競爭的商業文化,所謂“以道取財”,“見利思義”,擺正商人在經營過程中的利益原則,首先利人,方能利己,乃是現代商人成功的法則!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認為“誠”是天道;“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古人也認為“信”是王道。我們講的誠信也許是商人的為商之道之一,事實上,每個時期的儒家學說,誠信包含的內容是遠遠不止這些的。儒家認為,“誠”是人的基本品質,“信”則是人對社會的責任感。所謂:“論必做,做必成”,又言:“言必信,行必果”。言出必行,一言九鼎!為商為人,古人早有論述!

張湘偉 談徐錦全的儒商品性

縱觀東亞商圈,近代日本企業家的道德與經濟合一說,都是儒家文化與商業文明相結合的體現。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取鑑西方科學法制,結合儒家精神,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商業經濟思維。日本儒商精神在加強現代企業管理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加速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使日本一度以農耕後髮型國家的地位,短時間內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一舉超越歐洲列強,名列世界第二,甚至新款萬元日幣上的頭像,都將更換為號稱“日本近代資本主義之父”的儒商澀澤榮一。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古代士大夫階層的非常典型的儒家思維。在今天看來,這些經典文化內容仍舊是社會精英的道德典章。倘若中國商人都如同徐錦全博士一樣以德律已,以儒治商,以誠為誡,以信為用,何愁中國不盛!


作者 張湘偉 責編 常小靠 審核 古廣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