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後我的焦慮也來了:回答這個問題,看看你能成為有錢人嗎?

八段錦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更多關於親密關係、情緒管理的內容,關注我~

復工後我的焦慮也來了:回答這個問題,看看你能成為有錢人嗎?

漫長的假期就要結束了,各地已經開始陸續復工。人們的擔心,也從生命危險轉到了日常的工作焦慮。有朋友曾經說,每到假期結束要上班的前一晚就會做夢,不是夢見快考試了還沒複習,就是壞人追但跑不動之類。

這感覺太親切了,辭職前的整整一年八段錦都是這麼過來的。一走進公司大門,心臟忽然就不好了;剛開始上班就琢磨幾點能下班;週五晚如入天堂,週日就重回地獄。

那段時間我沉浸在對上班這件事的無比仇恨之中,奇怪的是越拼命想逃避,越忍不住說“上班”如何如何。消極情緒總是比積極情緒更有吸引力,一不小心就會掉坑裡出不來。

那時閨蜜管我叫“上班祥林嫂”,意思就是沒完沒了抱怨上班不好,但又無法做出什麼改變的人。

圓桌派的調查中,有個話題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不想上班怎麼辦?結果圓桌派就真的做了一期節目,不過討論半天也沒找到什麼解決辦法。長期沉浸在不想上班又不能辭職的痛苦中,真是很讓人焦慮的。

還是先講個真實的故事吧。

02 找到那本書

從葬禮上回來的M,虛弱地躺在床上,淚水漣漣。她在心裡對丈夫說,等我,我馬上就去找你。

就在舉辦金婚儀式的前一天,丈夫心臟病發作,突然去世。M現在的問題不是不想上班,而是不想活了。

她躺在床上,兩天都滴水未進。第三天上午,就在感到天堂的門已經遙遙對她敞開的時候,M突然聽到門鈴聲。她不想開門,可門鈴聲一直不肯停下來。

原來是老友J,他遞給M一張紙條,支支吾吾地說:“這是你的丈夫生前託我轉交的,可上面的字不小心被我弄髒了。”

M趕緊搶過紙條,上面寫著“如果我先你而去,請到書架《 》那本書裡去找我的遺言。”確實是丈夫的筆跡,可關鍵的書名信息卻看不清。他的書不下上萬本,怎麼找呢?M發愁了。

她衝進書房,一本一本翻起來。老友看著她的背影,想起當初和她的丈夫一起追求她的情景,無比心疼。他轉身走進廚房,給M做了一碗濃湯。

找書很辛苦,三天都沒吃飯的M一口氣喝掉了濃湯。看著滿屋子的書,她還是很絕望,老友就安慰她,咱先定個小目標,每天找一百本!

從這天起,老友每天來給她做飯,陪她找書。每一本書都能喚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剛開始的時候,她一邊翻書,一邊對老友說起她和丈夫的往事。

後來,話題越來越多了,他們甚至還為書中某個觀點爭論起來。一年後,書雖然沒找到,M的精神卻逐漸恢復了,她又開始出門買菜、見朋友。

聖誕節的晚上,M約老友一起吃飯。在搖曳的燈光下,老友鼓起勇氣問:“你願意和我一起生活嗎?”說完,他掏出了一封信。

M打開一看,竟然是丈夫的筆跡。信中寫道,“我常常擔心如果我先走的話,你會過度傷心。還好,我和J商量出這個辦法。我相信他會好好照顧你的,我和他的愛與你同在。”

原來沒有字跡模糊,也根本沒什麼遺書。

“沒有遺書?那這一年來,我們到底在找什麼……”M忍不住掉下了眼淚。J把她輕輕地攬在懷裡,“親愛的,你在找活下去的力量,這才是你的丈夫最想看到的。”

半年之後,M和老友舉行了婚禮。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復工後我的焦慮也來了:回答這個問題,看看你能成為有錢人嗎?

02 情緒剎車

這個故事的結論是什麼?當然是找個聰明的丈夫和擁有一個肯等你一輩子的愛慕者是多麼重要啦~

不過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M本來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但“找書”的過程給了她叫停情緒的機會。

沒剎車的人生太可怕。一味沉浸在琢磨“怎麼不上班還能有錢”的人,最需要的是一個剎車。

情緒和認知密切相關,當你認定一件事只能如此的時候,就有可能陷入某種不能自拔的情緒。

上班就是痛苦;世上沒一個好男人;失戀是因為我不值得喜歡……

心理學家辛德爾·西格爾認為人們認識事物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事物實際上是怎麼樣的;比如,我在上班。另一種觀點是希望事物是怎樣的,或者事物應該是怎樣的。比如,我不想上班還想有錢。

這種比較引起對事物觀點的差異,又導致了新的兩件事:

  • 第一,它們會自動地引發某種形式的消極感受。
  • 第二、它們啟動了特定的心理習慣模式,這種習慣的目標就是減少現在的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比如,M為追隨老公想尋死,她就不吃飯了;我們想要辭職但不能辭,只能不斷地抱怨和焦慮。

如果不是富二代也沒被包養,工作基本是躲不開的。你可以辭掉不喜歡的工作,你可以選擇休息一段時間,但早晚還是要出來混的。

03 4個情緒剎車

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或者直接選擇有樂趣的工作是最好的,自我實現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投入地工作;不過做不到也沒關係,乾點別的小事分散一下注意力也挺好。

積極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認為消除過度的消極情緒有幾種方法:

第一,反駁消極思維。你好好想想,上班咋啦,不上班哪有那麼多同事陪你聊天?!找個女朋友都費勁。我有個朋友辭職兩個月就覺得無聊,又找了份新工作。

要經常質疑消極情緒,還有“不上班還有錢”這種引發消極情緒的坑人邏輯,必須把它們消滅在萌芽中,不工作誰給你飯吃?想明白就乖乖賺錢去。

復工後我的焦慮也來了:回答這個問題,看看你能成為有錢人嗎?

第二,打破思維反芻。

適當內省很好,但像祥林嫂一樣把痛苦拿出來反覆回味,只能讓你更痛苦。

有空乾點正事唄,打圈麻將喝小酒,聊聊八卦搶紅包;慢跑瑜伽也很健康,至少我聽說有好幾個抑鬱症病人堅持長跑結果病情都好轉了。

復工後我的焦慮也來了:回答這個問題,看看你能成為有錢人嗎?

第三,調整你對媒體信息的攝入。

手機狂魔都注意了,“流血的新聞可以橫行無忌”,負面新聞最吸引人眼球。整天看人家炫富也一樣,好像錢都是從天上刮來的,看多了不是想去搶銀行就是抑鬱。

復工後我的焦慮也來了:回答這個問題,看看你能成為有錢人嗎?

第四,應付周圍的消極源。

如果能改變環境就改變環境,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認知。跳槽還是辭職,努力還是認慫,總有一款適合你吧?

總之,不管高端人士如何完美,低端人士如何放蕩,我們還是那個上有老小有小,連任性尋死的權利都沒有的小民,還是老老實實給自己找個活下去的意義吧!

朋友說看完一線海景大房子她也打算努力賺錢了,嗯嗯,通常來說錢都是不錯的意義。

有錢你還樂意工作嗎?

從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看出你能不能發大財呦~據稱大富豪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 End ·

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