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了”的美國正在發生什麼

面對這場大流行

美國開始“自下而上”發動一切力量來抗疫

“醒了”的美國正在發生什麼


“醒了”的美國正在發生什麼

3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 (前右) 在華盛頓聯邦緊急措施署總部參加電話會議。


“醒了”的美國正在發生什麼

本刊記者/彭丹妮

安靜、空曠,勞麗·加勒特望向窗外,世界第一大城市紐約已經完全沒有了昔日的繁華景象,她自己也大幅減少了在外活動的時間,Zoom、Skype等視頻電話軟件成為新的工作手段。恐慌情緒讓商店的貨物被搶購一空,但食品供應還算充足。


這位至少寫過三本有關傳染病著作的紐約客,曾因為在公衛領域的報道而獲得普利策獎,此時看起來並不難適應疫情籠罩下的生活。在研究和觀察了人類社會的多次傳染病流行造成的災難後,對於新冠疫情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她認為,只有9·11恐襲事件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資本在逃離。


在3月9日至18日的十天裡,美股觸發了四次熔斷機制,一次次刷新歷史紀錄。人們調侃道,如果3月8日股神巴菲特還可以說“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一次美股熔斷。”那麼現在他都要覺得自己“還是太年輕了。”


3月19日,當地時間週四晚12點,在美國西海岸的加州洛杉磯,居住了20多年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流行病學資深終身教授張作風開車回家,發現路上的車流量是他從未見過的稀少。洛杉磯的道路從來都是川流不息的,但這天晚上,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剛剛宣佈了居家令——該州自新冠疫情以來最嚴格的強制性措施。張作風擔心學校可能會關閉,便在晚上趕回學校取一些必要的文件,做好居家辦公的準備。


僅在兩週以前,洛杉磯只有十幾例確診者,張作風住所附近的醫院出現了一例感染者,但在當時,只有華人去買米、囤水,其他人似乎並不緊張。兩週後,新冠疫情在美國已經呈暴發式的增長,社會氣氛陡變。


同樣在3月19日這一天,中國湖北的新增確診人數為零,而美國確診病例破萬。最新的實時數據顯示,截至3月23日下午5點,美國確診感染人數超過3.5萬,成為全球確診人數第三多的國家。


美國陷入全面停擺,從經濟,到社會生活。


美國“醒過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朱厄爾和他女兒都是流行病統計學方面的專家。早在1月中下旬,當疫情似乎還只是太平洋對岸的事情時,他們就在密切地討論新冠病毒,並開始給家裡做一些儲備計劃,準備好居家兩週所需的貨品。那時候,他們試圖給人們傳達這個疫情嚴重性,但得到的反應是讓他們無望的。


即便到了2月末,特朗普還在說美國只有15例感染者,比哪兒都少,“他一點都不擔心”“完全在掌控之中”。2月29日的白宮發佈會上,美國衛生部長亞歷克斯·阿扎爾也說,“就像感染了重感冒或流感。”但尼古拉斯·朱厄爾說,“每個流行病學家都知道將要無情地向我們逼近的是什麼。”


3月13日,尼古拉斯·朱厄爾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美國至少有1700餘感染者,他預計到下一個週三,亦即3月18日的時候,美國的確診人數會達到8000,然後,疫情將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真到了3月18日那天,美國報告其實際確診感染人數為8736——超出他的預測。


3月11日,好萊塢巨星湯姆·漢克斯及夫人在澳大利亞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這一天新冠疫情經評估定性為“全球大流行”;第二天,因NBA爵士隊球星戈貝爾感染新冠,NBA宣佈賽季中止。美國公眾情緒的轉變是一點點累積的,其間被這些消息一次次震動。3月8日至14日這周,尼古拉斯·朱厄爾相信,人們都受到了衝擊,而這種感受之後將只會有增無減。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3月14日接受《大西洋月刊》採訪時說,顯然過去幾天以來,美國人開始醒過來,意識到新冠病毒的威脅究竟有多嚴重性。同時醒過來的,還有此前有意淡化疫情嚴重性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美國東部時間3月13日下午,特朗普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他將可以使用國會授權撥出的500億美元聯邦資金來應對新冠危機,此舉被認為是特朗普政府轉向積極防疫的標誌。


同樣這一天,美國聯邦政府文件《病毒行動法案》警告政策制定者們,這場流行病將持續18個月或更長,並可能暴發多次,導致大面積供應短缺,給消費者和美國的醫療體系帶來壓力。


3月13日之後,美國聯邦政府在提高檢測能力、調動資源、經濟補貼等方面開始動作頻頻。“如果要說什麼的話,那就是我們反應不足。”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位呼吸道傳染病專家說。美國3月中旬在響應和檢測上的速度,本應該在一個月前就達到。


勞麗·加勒特認為,現在看起來,全球能比美國新冠疫情應對更糟糕的,也只有英國了。當有記者問她,政府應該做哪些事情時,一向犀利的她直接回答:我們沒時間列出這個完整的名單,因為政府幾乎沒做任何他們該做的事情。


一個被多位專家引用的預測是,美國疫情發展的速度大約只比意大利晚8~10天。勞麗·加勒特認為,可能就在3月的最後一週裡,將會看到新冠病例數突然激增。在某些地方,比如紐約,醫院會完全超負荷運轉。而全國範圍內,疫情以不同的步調流行著,從現在起,一直持續到夏天。


科內利亞·格里戈斯是紐約市一家大型醫院的醫生,她曾在哈佛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接受過長期培訓,見過太多臨終的病人,“恐慌”本不在她的詞典裡。但她3月19日發表的一篇自述,取了個看起來“危言聳聽”的標題——《天要塌了》,因為她看到人們在急診室門口排著長隊等待檢測,醫護人員不停歇地工作卻仍應付不了激增的病人,還有日趨耗竭的防護設備和遙遙無期的疫苗。


“我們正生活在一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中,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我們醫療和金融體系的裂縫正像一道傷口一樣裂開。無論結果如何,對我們所有人來說,生活將永遠看起來有點不同。”格里戈斯寫道。


與這句話意思不謀而合的,還有英國流行病學家尼爾·弗格森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這一句: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生活的世界會與以往截然不同。3月19日,他在推特上說,自己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尼爾·弗格森領導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從1月份開始就在持續深入研究新冠疫情。近日,他的團隊通過模型預測,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美國可能會有220萬人死於新冠疫情,如果問他最樂觀的情況是什麼,他給出的死亡數字也足夠大——100多萬。


“醒了”的美國正在發生什麼

3月21日,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不復往日的熱鬧,街邊一個巨型屏幕上顯示著“感謝醫務工作者”英文字樣。攝影/本刊記者 廖攀


檢測,檢測,確診人數飆升


劉季高是亞美醫師協會會長,同時也是紐約市一傢俬人診所的醫生。包括他在內的很多私家診所醫生,聯繫的是一家叫Bio-Reference Laboratories的商業實驗室。3月13日,這個實驗室正式得到政府許可開展檢測,第一天的檢測量是1400個,隨後的兩天檢測量就達到了2000個。對方跟他說,最大的檢測量能達到每天5000個,所以檢測能力根本不是問題。


也是在這天,雖然還是很緊張,但格里戈斯感到,紐約的新冠測試變得更容易了,她辦公室旁邊的一個實驗室,正在被改造來進行新冠檢測,有望達到一天1000次的檢測量。


3月13日,在美國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同時,特朗普發佈了一系列提高檢測能力的政策,包括給州、醫療機構和商業實驗室以最大的便利、在接下來的一週提供多達兩百萬個額外的檢測試劑盒、任命衛生部助理秘書佈雷特·吉羅伊爾專司檢測事宜等等。


根據民間統計項目COVID Tracking Project的數據,截至3月17日,美國大約有4.1萬人接受過檢測,以這一數字計算,美國每百萬人檢測人數僅為125人,大幅低於英國、意大利和韓國。但情況正在好轉。佈雷特·吉羅伊爾報告,截至3月19日,美國實現了103000次檢測,比兩天前的58878次幾乎增長了一倍。


在美國中部的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大型醫院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威廉·沙夫納鬆了口氣,因為檢測能力終於上去了,一週以前,他工作的這家醫院一天能做200個檢測,現在一天能達到10000個。醫院設立了篩檢中心,一個在醫院,三個在市裡別的地方,他的很多同事都在裡面工作。


特朗普希望模仿韓國設立的“免下車”檢測——填寫調查問卷,如果確需檢測,可就近在美國大型百貨超市沃爾瑪、Target與連鎖藥店Walgreen和CVS等的停車場檢測中心進行取樣。但這一做法目前還沒有大面積鋪開來。威廉·沙夫納所在的州還未開展,但他覺得讓待檢測者下車來,讓醫生能夠看到病人做個快速麵診也很重要。紐約州已經設立了一些這樣的檢測點,不過,劉季高不覺得此舉能有多大效果,至少在像紐約曼哈頓區這樣的地方,因為停車位不足,有車的人並不多。


從3月16日開始,因為社區要求檢測的人明顯多起來,在新澤西州聖名醫院急診科工作的吳昕(化名)被抽調到科室的四道防線之一:醫療帳篷快速篩查,負責初步問診,測體溫,維持隊伍流動速度。這是一個分開的通道,登記和檢測都在戶外,與醫院隔離。次日中午,吳昕被調換到檢測崗位。接手檢測後,她描述“一個接一個檢測,沒有休息的機會。”而她早上負責的篩查那邊,她離開時不過只有幾個人而已,半個小時後竟已在外面排起了長龍。


這家醫療機構是新澤西州新冠肺炎病人的主要收治點之一。醫院CEO在3月14日說,CDC的檢測靠不住,送去的第一個樣本到現在還沒確診,州立實驗室也超負荷運轉,目前醫院正在與一家商業實驗室LabCorp合作。


3月20日,新澤西州政府在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等幾個機構的幫助下,開設了一家檢測中心,早上八點開始接受檢測,4個小時就達到了當天檢測能力上限,不得不叫等候的人們提前離開。該州計劃再開兩家“免下車”檢測點,而一些私人醫院已經開設了幾個這樣的檢測點。


儘管各種途徑的檢測渠道都在開放,但檢測依然供不應求。劉季高說,檢測權限下放才兩週多,很多檢測實驗室都需要有一個物資準備、人員培訓的過程,這需要時間,他覺得再過一兩個禮拜,檢測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劉季高有別的擔憂。因口罩緊缺和沒有戴口罩的意識,檢測過程本身可能會帶來更多傳染。這種風險似乎處處都有,比如,來檢測的人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在篩檢中心或急診室排隊候檢時,讓家人開車載病人來檢測時……“非常糟糕!”劉季高說。他與亞美醫師協會的會員們正在想辦法,其中一個方案是對那些家庭醫生初篩後認為有需要檢測的病人,檢測人員開車上門去取樣做檢測。他們正積極推進這種方法,並且希望能夠得到政府重視並推廣。


為了避免這類風險,以及不必要的檢測對口罩和防護服的浪費,在受疫情衝擊比較嚴重的地方,包括紐約、華盛頓和加州的部分城市,政府希望醫護人員、重症病人和高危人群優先檢測。紐約市的一位CDC官員說,新冠已經普遍流行,又沒有確切治療方法,對於一些出現咳嗽發燒等較輕症狀的人,就應當假定他們已經罹患新冠並進行自我隔離。對於這些人來說,檢測與否不會給他們的病程帶來什麼改變,反而還會浪費檢測人員的防護設備。且一旦出現“假陰性”結果,也不利於自我隔離。


美國政體是分權結構,在公衛領域也是如此。勞麗·加勒特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從1700年代末開始,美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就是自下而上推動的。美國聯邦政府層面的公共衛生(職能)大多是建議性質的,缺乏強制行動的法律權威。比如,美國CDC可以建議紐約關閉學校,但它不能在法律上強制這樣做,只有紐約市市長可以合法地關閉當地學校。


在此次疫情中,被網友比作“蝙蝠俠”的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就多次開懟特朗普,行事作風強硬。2月28日,美國CDC將檢測權限下放至州一級,但在3月8日,科莫批評CDC對私立實驗室的檢測權限下放太慢,耽誤了病例發現,紐約州有7個實驗室可以開展檢測,只等聯邦CDC一聲令下。


從3月18日至20日三天的數據來看,紐約州的檢測人數一直佔據美國總檢測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大量檢測讓紐約已經成為全美確診人數最多的州。美東時間3月20日下午,該州官員披露,僅僅在一夜之間,紐約就進行了1萬多次檢測,結果發現感染新增病例2000多例,累積確診者達7845人,約佔美國當時確診人數的40%左右。到了22日下午,該州檢測人數約6.14萬,佔全美總檢測量的27%,確診人數飆升到15168人,接近翻了一倍。


身處加州的張作風說,紐約疫情之所以如此嚴重,除了因檢測增多之外,也與這裡年輕人多、社交活動多、人口稠密等因素有關,容易交叉感染。他還指出,這同時意味著加州、華盛頓州等明顯存在社區感染的州,目前存在由於檢測不足而導致感染者低估的情況。隨著檢測量增高,這些地方的病例會同步上升。隨著越來越多的感染者被確診,戰場轉移至一線醫生。


“醒了”的美國正在發生什麼

3月15日,在美國加州卡爾弗市,一家槍支商店外人們排起了長隊。


沒口罩,向馬斯克喊話


美國西雅圖Franciscan醫療機構心臟科醫生高磊最近每天都在更新他的新冠“抗疫”日記。3月7日,儘管當時華盛頓州是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地方,高磊接到醫院的電子郵件稱,尚有足夠的N95口罩使用。但到了3月20日,醫院的電子郵件稱,整個醫療機構的防護設備只夠一週的使用量,要求大家節約使用口罩和一切防護用品,並希望下週能夠得到更多的進貨。這一天,他只用了一個口罩,到下午,他在口罩內墊了兩層面巾紙。中午,高磊碰到醫院內科的一個助理,對方正看護3個新冠病人,但一次性的面罩薄膜要用一整天。


據美國媒體報道,有位在紐約前線抗疫的醫護人員,懷著身孕,卻沒有N95口罩可用。這周早些時候,格里戈斯在醫院值班時,看到裝手套和其他防護設備的盒子裡,物資正在不斷減少。在她那篇《天要塌了》的文章底下,有讀者回復說,她女兒也是紐約一家醫院的內科住院醫生,她現在正幫女兒做口罩。這位母親說,如果醫療系統不能保護她女兒,至少她的補救可以讓孩子不至於徹底暴露在病毒中。她做的口罩是紅色的,上面縫著一顆心型圖案。另一個讀者說,自己也翻出了舊縫紉機,在網上看了幾個教學視頻,試著拿些舊布料和鬆緊帶開始做口罩,他希望可以為一線醫務人員做些貢獻。


美國CDC在“口罩供應最優策略”一文的結尾處指示說:在沒有口罩的情況下,作為終極手段,護理新冠患者的醫護人員可以使用自制口罩(如手帕、圍巾)。


前述《病毒行動計劃》預測,美國可能會出現各種物資短缺,進而影響醫療服務,特別是急救物資和關鍵醫用設施缺乏,包括診斷、醫療用品(防護裝備和藥品),最後導致某些臨床專業人員嚴重減員,比如急診室與傳染病專科人員等。


張作風說,儘管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況,但因為很多生產口罩和防護服的生產線在國外,遠水不救近火,現在才開始製造,有一個等待期。另一方面,中國疫情緊張時,很多華人華僑留學生把美國市面上大量防護用品買空寄到國內,也是短缺原因之一。


劉季高擔任會長的亞美醫師協會大約有1100名亞裔醫生。在武漢疫情嚴峻時,醫生們到處幫著張羅買口罩和其他防護設施寄回國內,但在一個多月之後,紐約成為美國最大的“震中”,這類物資卻變得非常匱乏,一盒裝50個的普通醫用外科口罩以前6.9美元,現在已將近100美元。劉季高說,他們中許多人所在的醫生診所,口罩、防護服已經快要用光了,他們正想辦法去別的州購買。

而美國醫院的急診室普遍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所以也就沒有足夠的儲備。


3月22日,特朗普試圖向焦慮的大眾保證,幫助正在路上,一些私企,包括服裝公司Hanes等,都已同意生產和提供急需的醫療用品,但特朗普和副總統彭斯都沒透露這些物資多久能到位。23日,幾個州的州長向特朗普發出緊急請求,要求提供口罩和其他醫療設備,儘管多方施壓,但特朗普在決定是否啟動《國防生產法》上搖擺不定。該法案將允許政府訂單優先化,公司需要生產美國國防部規定的對國家安全優先的產品。


但美國的地方政府沒有坐以待斃。3月19日,紐約市長白思豪在推特上向特斯拉老總埃隆·馬斯克喊話:“我們的國家正面臨著嚴重的短缺,我們需要呼吸機,越快越好。我們會竭盡所能去尋找呼吸機,但我們需要你的幫助!”馬斯克很快回應,23日開始的這周,馬斯克說已經可以向醫院提供1200臺呼吸機,還有大量N95口罩。自下而上的動員形式,在美國的抗疫中充分體現。


3月19日開始,劉季高的助理的朋友圈多是關於物資捐贈求助的信息。次日,劉季高等醫生把募集到的醫療用品送到了長老會皇后醫院,這裡當時新冠重症病人已經超過150人。


在更大的層面,不僅是防護設備,美國醫院的呼吸機、床位、醫護人員數量等都可能會面臨挑戰。英國《金融時報》3月17日發表的文章指出,美國和英國的醫療體系都存在弱點,如果這兩個國家遭遇類似意大利那樣嚴重的新冠疫情暴發,這些弱點可能會引發其醫療體系的崩潰。文章的證據之一是,據統計,美國和英國每1000人擁有約2張醫院床位,而德國有6張,日本為7.8張。


3月18日,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宣佈,美國海軍“安慰”號醫療船預計將於4月停靠在紐約港,最大病床容量為1000張;他同時下令曼哈頓時代廣場附近的酒店準備用作隔離中心和醫院,1000名退休醫生和護士也已開始提供醫療服務。他聲明他支持繼續開展檢測,而且希望聯邦可以通過抗體檢測的方式發現那些感染過並恢復的人,解決醫護人員短缺的部分問題。但劉季高認為這些依然是不夠的,

“在紐約,新冠暴發目前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醒了”的美國正在發生什麼

3月17日,美國舊金山灣區一家超市的部分商品被搶購一空。攝影/本刊記者 劉關關


社交距離與空無一人的時代廣場


在3月13日一場中美呼吸科、重症科、感染以及其他相關頂尖專家參與的抗疫經驗分享會上,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介紹,上海抗疫的一條成功經驗是,確診之後,醫院將盡快收治患者入院,縮短他們在醫院外的停留時間,以防止進一步的本地傳播。但張作風說,為避免醫療資源擠兌,美國採取的策略是重病人收治入院,輕型病人居家隔離,原因是首先大部分家庭具備條件,比如獨立的臥室、衛生間,其次家庭醫生、CDC等也會提供很多具體的居家隔離指導。


疫情防控主要有兩大種策略,一是抑制(contain),目的是把再生傳染數R的數值降低到1以下,徹底清除人傳人現象。目前中國與韓國的防疫措施證明,抑制措施在短期內有效,但這些措施需要一直維持下去,直到疫苗上市,否則一旦放鬆,就會有二度暴發的可能。二是減緩(delay),它做不到阻止病例傳播,但通過保護措施,不讓病例在某個時間段內猛增,以有效地調配醫療資源,讓死亡數字降到最低。

目前,意大利、英國與美國都走了減緩路線。


張作風算了一下,前一段時間美國確診病例數量4天翻一番,到了3月20日左右,確診病例基本是每隔兩天增加一倍。對此,流行病學和臨床專家們一致把希望寄託在同一件事情上: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這是將發病人數曲線從激增變為平緩的重要措施,而後者會減輕醫療機構的負擔——因為醫療需求會平緩地分佈在長達數月的時間裡,不至於短短几周內沖垮醫療體系。


美國各州密集出臺的隔離措施難以一一列舉,至少包括:俄亥俄州推遲了總統預選;華盛頓與馬里蘭州宣佈關閉餐館和酒吧;3月16日,舊金山灣區的馬林、舊金山、聖馬特奧等郡縣發佈“就地避難令”,要求居民在未來三週內儘量待在家中,若因“必要活動和工作”出現在公共場所,須與他人保持至少6英尺的社交距離;3月19日加州州長加文·紐森發佈“居家令”,要求加州民眾在未來幾周儘可能待在家中,次日,紐約州和伊利諾伊州也加入加州的行列……


在這些措施宣佈之前,許多人已經在家辦公有一些時日了,“情況非常被動,但大家現在都知道嚴重性了,至少現在已經在行動了。”張作風說。不過,即便是較為嚴格的加州“居家令”,也與武漢的封城完全不一樣,政府只是下令關閉了一些商業與公共場所,但對於公民的個體行為沒有強制性,只是建議他們不進行聚集性群體活動,居民仍可以出去騎自行車、遛狗、買東西。


威廉·沙夫納說,美國有50個州,各州行事都有些不一樣。田納西州沒有采取類似加州的嚴格措施,但3月18日威廉·沙夫納去上班時,看到路上交通車流量可能只有往日的5%,人們自願待在家裡,書店、酒吧和一些餐廳閉店了。


《紐約時報》指出,在某種程度上,歐洲人正在為生活在開放富裕的民主國家而付出代價。在這樣的國家,人們習慣於自由行動、方便的出行和獨立決策,政府擔心公眾輿論,不習慣於下達嚴厲的命令。而這同樣適用於美國。


相比之下,東亞許多國家行動迅速。美國CDC前任主任費和平就認為,儘管中國起初錯失了幾周的時間,但隨後它比西方國家行動得更快、更果斷。“你必須在社區傳播開始後的一週內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否則就會暴發,一旦暴發就很難控制。”


“在美國,全都是靠自覺。”威廉·沙夫納說到這裡笑了一下,他解釋說,他們沒有采取加州的做法,是因為州長覺得田納西州是一個自覺自願的典範。但他也強調,這麼做的州不止這一個。昨天,他從電視上看到一張時代廣場的照片,那裡幾乎空無一人的景象令他感到非常吃驚。“事實上,我非常驚訝於整個美國的民眾如此認真和嚴肅地對待市長和州長們的建議。”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規矩行事。威廉·沙夫納某次就看到電視新聞裡說一些年輕人認為自己不會因為新冠病毒染病很重,所以還是照舊出去玩、三五成群。另一條新聞是佛羅里達海邊有一大堆年輕人,就像往常一樣,州長非常生氣,叫海灘所在地的市長清退這些年輕人。


在3月22日的新聞發佈會上,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對紐約市還有些居民繼續聚集在公園和其他公共場所的“麻木不仁”和“傲慢”的行為提出了異議。他指示將給紐約市24小時的時間來提出一個減少這些地方人群密度的計劃。


對人們自我隔離的呼籲,幾乎是所有專家都在強調的一點。“這意味著我們都需要承擔責任,即使我們認為自己相對不易感。年輕人很容易看到數據就會想,‘好吧,萬一我感染了呢?我可能也不會有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柯林斯說,但你也要考慮其他弱勢人群。即使你認為自己沒有必要為了自己進行隔離,你也是在為國家其他人在做這件事。


美國最好的結局是什麼?費和平說,通過限制社交距離和人群聚集,美國有降低感染人數的可能性,然後開始採取新加坡式的策略來減少新感染病例。另一位專家也表示,新加坡、韓國、中國等國家儘管經歷了最初的衝擊,後來都把發病人數曲線平緩下來了,美國也可能可以模仿他們的經驗。


如果說韓國與新加坡等國的例子給了美國以希望,那麼,英國流行病學家尼爾·弗格森質疑,這些國家是否可以將這種成功持續18個月,直到疫苗上市?近來,新加坡、中國香港及臺灣也有疫情反彈的趨勢。他的一個同事也認為,一個大問題是,不管是政府還是個人,我們能維持當前這些措施多久?“如果我們在接下來的一年到一年半內不能指望疫苗,那麼就需要找到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應對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