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該何去何從?

最近新聞報道說很多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開始停止出口糧食,這對於因為大量土地拋荒和用於城市建設而不得不從外國進口糧食的中國來說,算不算是已經敲響了警鐘呢?

關於糧食生產,儘管國家取消了農民的公糧統購,也給農民進行了糧食直補,然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依然沒有絲毫上漲,究其原因,種子、農膜、化肥、農藥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斷攀升,加上多年來糧食價格依舊穩定在十幾年前的水平,農民種糧食非但無利可圖,能夠保本已屬萬幸!現在之所以還有農民種田種地,那是因為農民心裡對土地摯愛的情懷而絕非利益。在不賺錢的情況下,農村當前的狀況是(是普遍而非絕對)農民種點來夠自己一家人吃就行,剩下的土地即使拋荒也不願意再去種植。有的甚至於全部拋荒,自己去城裡打兩個月零工也比在家種地划算——畢竟春種秋收,一斤糧食還買不到一瓶礦泉水,誰願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去辛辛苦苦白忙活?

由此可見,提高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刻不容緩,那麼,農民的公糧統購取消了,糧食直補也拿到手了,國家似乎該做的都做了,為什麼還是沒有效果?於是有人說,糧食該漲價了,不能一直停留在多年以前的價位上了,這看似有道理,但是如果糧食漲價,養殖成本和食品工業成本是不是就水漲船高了呢?答案是肯定的,由此物價上漲是必然性的,結果自然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

那麼,糧食生產是否就已經走進了出不來的死衚衕了呢?我們又該如何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呢?

家裡有糧,心中不慌,對於個人對於家庭對於國家,最基本的糧食又該如何得到起碼的保證呢?

歡迎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們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大家一起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