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潛艇篇:潛艇的分類和特點(一)

1.潛艇的分類 按動力推進方式,可分為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核動力潛艇在艇 上設有堆艙,艙內有核反應堆、熱交換器等,同時還設有主機艙,內有帶傳 動裝置的蒸汽輪機等。由原子核裂變產生的熱能,經熱交換器和蒸汽輪機轉 換為動能,帶動螺旋槳推動潛艇航行。常規動力潛艇一般採用柴油機、電動 機推進。在水下潛航時用蓄電池和電動機推進,在水面或通氣管狀態航行時, 用柴油機推進,同時帶動發電機給蓄電池充電。

世界潛艇篇:潛艇的分類和特點(一)


按任務和武器裝備情況,可分為彈道導彈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和常規 潛艇。彈道導彈核潛艇是以遠程彈道導彈為主要攻擊武器,並配有魚雷等自 衛武器的一種戰略潛艇,主要裝備國是美、蘇、英、法。攻擊型核潛艇是以 魚雷、導彈為主要攻擊武器的潛艇。它包括裝巡航導彈、各種飛航導彈的核 潛艇。其主要任務是實施戰役戰術攻擊和作戰。常規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作 戰任務等基本相同,主要區別有兩點:一是動力不同;二是以執行戰術任務 為主。此外,還有雷達哨潛艇、佈雷潛艇、偵察潛艇、運輸潛艇等輔助潛艇。

2.潛艇的主要特點 潛艇的主要特點有三個。首先是隱蔽性好,在茫茫大海中,一旦潛入水 下航行,雷達和光學儀器等都無法進行探測,僅靠水聲和一些非聲探測設備 很難發現潛艇的行蹤。其次是續航力大,一般大型常規潛艇,水面狀態續航 力可達 2~3 萬海里,水下中速航行時可達 80~100 海里,通氣管狀態可達 1.2~1.5 萬海里。核潛艇基本全部在水下航行,續航力均在 10 萬海里以上。 核潛艇一次裝滿油、水、食品等補給品之後,一次可在水下連續航行 60~90 晝夜。第三是突擊威力大,裝備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反潛導彈、防空導彈 和魚、水雷武器之後,潛艇能在海洋上攻擊世界上任何一塊陸地,能對艦艇、 飛機和潛艇發起攻擊,並能進行佈雷作業。

世界潛艇篇:潛艇的分類和特點(一)

潛艇發展史上的“第一” 1.世界上第一艘潛艇的誕生 古人對水下航行堅信不移,曾製造過多種潛水器進行水下探索,但真正 將這種潛水器用於軍事目的還是 17 世紀的事。 世界上第一艘潛艇是荷蘭發明家科尼利斯· 德雷貝爾於 1620~1624 年間 製成並進行試驗的。這種潛艇是用木料製成,外面蒙了一層塗油的牛皮潛水 船,船上裝載 12 名水手,船內裝有羊皮囊充當水櫃。下潛時,羊皮囊內灌滿 水;上浮時,就把羊皮囊內的水擠出去;航行時,就用人力划動木槳而行。 2.潛艇首次執行作戰任務 潛艇第一次執行攻擊任務是在 1776 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當時美國的 戴維·布什內爾發明了一種“海龜”號潛艇。“海龜”號潛艇形似鵝蛋,尖 頭朝下,艇內僅容一人,艇底設有水櫃和水泵,另裝有手搖螺旋槳,艇外還 掛有炸藥桶。戰爭中,美軍命令一陸軍中士駕艇偷襲停泊於紐約港的英國軍 艦“鷹”號。這位中士向艇底水櫃內注水後便潛入水下,通過手搖螺旋槳以 3 節速度驅艇前進。當駛至“鷹”號艦底部時,便用木鑽在其船底鑽孔,準 備吸附炸藥桶。誰知該艦底部全以銅皮包封,鑽不透。“海龜”號艇內空氣只能維持 30 分鐘,這位中士只好倉皇逃走。

世界潛艇篇:潛艇的分類和特點(一)


世界潛艇篇:潛艇的分類和特點(一)


行駛不遠便浮出水面,不巧被英 軍巡邏艇發現,“海龜”艇便乘機點燃掛於艇外的炸藥桶,方得以脫身並安 全返航。 3.潛艇攻擊成功的第一個戰例 世界上第一次用潛艇擊傷擊沉水面艦艇是 1861~1865 年美國南北戰爭 時期。當時,南軍造了一種“大衛”號蒸汽機驅動的半潛式鐵甲艦,艇首設 一長杆,杆端捆有炸藥,以此來炸燬敵艦。1863 年 10 月 5 日,“大衛”艇 向北軍的“克倫威爾”號鐵甲艦出擊,將該艦炸傷。次年,又建造了一艘可 潛入水下、由 8 名艇員搖槳航行的“亨利”號潛艇。它長約 12 米,航速 4 節,主要武器是魚雷。攻擊時,潛艇潛入敵艦下面,裝有 90 磅炸藥的魚雷拖 在艇後約 81 米處,靠觸及目標來摧毀之。

1864 年 2 月 17 日傍晚,“亨利” 號潛艇用魚雷擊沉了北軍的輕巡洋艦“休斯敦”號,自己因被吸入被炸的巡 洋艦中也沉於海底。 4.潛艇攜載飛機的成功嘗試 本世紀初,當飛機剛剛問世後,人們就開始試驗用艦艇攜載飛機,從而 發展成航空母艦。艦空母艦雖能夠攜載大量飛機,但易遭敵襲擊,且需大批 艦艇護航。潛艇隱蔽性好,能不能用它來攜載飛機,上浮時把飛機彈射升空, 潛入水下時進行隱蔽機動,進而出其不意地對敵發動突襲呢?

世界潛艇篇:潛艇的分類和特點(一)


早在 1925 年,法國人就在“絮庫夫” 號潛艇上裝設了一個水上飛機機庫, 用於試驗。美國海軍於 1922~1924 年購買了 14 架小型飛機,計劃由潛艇攜 載。首先進行這項試驗的是 S-1 號潛艇,在其指揮台圍殼後安裝了一個鋼質 圓筒,內裝一架水上飛機。1923 年 10~11 月間,該艇曾攜載 MS-1 型水上 飛機進行試驗,在狹窄的潛艇甲板上將散裝的飛機組裝起來就用了四個多小 時,最後也未能起飛。1926 年,S-1 號艇又載 XS-1 型飛機試驗,潛艇浮出 水面後,從圓筒狀機庫內取出飛機進行組裝,然後潛艇下潛,飛機脫離潛艇 後浮在水面再行起飛。這樣,組裝和起飛用了 12 分鐘,收回並將飛機放進機 庫用了 13 分鐘。

世界潛艇篇:潛艇的分類和特點(一)


二次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建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潛水航母Ⅰ -400 級,它長約 122 米,排水量 5700 噸,和一艘輕巡洋艦差不多。艇上裝 有可容納 3 架飛機的機庫,裝備 1 門 140 毫米甲板炮和 7 門 25 毫米高射炮, 還裝有 8 個魚雷發射管和 20 枚魚雷。Ⅰ-400 級潛艇水面航速 18.7 節,水下 航速 6.5 節,機庫直徑 4.2 米,長 30.5 米,裝在前甲板的彈射器長 26 米, 彈射起飛間隔為 4 分鐘。1942 年下半年,Ⅰ-400 級潛水航母曾向被圍困的 島上運送過飛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