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節,地菜花煮雞蛋!

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春秋時就在流行。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老少都去河邊沐浴洗濯,這時節季節交替,陽氣上升,陰氣還未褪去,人容易生病,人們認為去水邊沐浴,可以怯病去災。後來逐漸變成郊遊踏青,王公貴族文人雅士們臨河水邊宴請飲酒。唐代以後,這個節日逐漸淡化。

三月三,上巳節,地菜花煮雞蛋!


農曆三月三是很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壯族最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農曆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漢族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的說法。


三月三,又叫女兒節。在我們湖北境內,有很多的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其“情人節”,節日當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欲選佳婿的女子服飾很有特色,上身左襟大褂衣袖短寬,滾有多道花邊,下著內長外短、衣分多層的百褶長裙,佯裝趕集,出售土產,等待意中人的出現;而欲選佳偶的未婚男子,則身背空簍,佯裝購物。如男子看上哪位女子,便會上前“購物”,如女子中意“購物”男子,便會將土產低價售之,以示願意以身相許,並隨之退出鬧市,擇靜處互通情愫。


在湖北,有三月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相傳在楚地,人們因為風吹雨打,頭痛病很常見。三月初三,神農路過雲夢澤(今孝感),見鄉民頭疼難耐,他找來野雞蛋和地菜,煮給人們充飢。當人們吃了以後,頭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一年不頭疼”的習俗也延續至今。

三月三,上巳節,地菜花煮雞蛋!


科學研究證明,地菜花有很好的治療頭痛的作用,而且可以預防腦膜炎。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了這種作用,每年的農曆三月又正是地菜花開得正茂的時候,每年農曆三月,大家都紛紛去採集地菜花煮著雞蛋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俗,為了方便記憶和把這種好的傳統傳下來,人們就把三月初三定為吃地菜花。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雞蛋不僅是湖北,南方地區、中部地區以及中北部地區都有這個習俗。


李志輝 - 溪行桃花源.mp300:0005: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