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平時都吃啥水果?看看大理寺少卿的“水果排行榜”

在中國傳統飲食理論中,素有“五果為助”的說法,人們把果類看作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輔助食品,廣泛用於宴飲、正餐和閒暇品嚼之間。

唐代的果品供應格外豐足,是因為唐代的果樹園藝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從城市郊區到農村,到處都佈滿了人工栽培的果樹。

正如孟浩然《田家作》詩云:“敝廬隔塵喧,惟先養恬素。卜鄰勞三徑,植果盈千樹。”大面積的果樹種植,反映了唐代果業繁榮的可喜景象。

許多官宦人家的山莊別墅也開始遍栽果木;哪怕是寺剎廟宇,亦往往帶有果園。總而言之,大抵可以利用的地面,唐人總會栽植果樹。

在唐代,果品是招待客人必備之物,尤其是貴客臨門,若不設糕餅果茶,則為不敬;到佛寺參謁,寺僧也會準備果盤,供香客食用;即便是君王召見近臣,有時也要擺上果盤,以示恩寵。

唐人會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儘可能地多培育一些水果品種,從而使自家果園更加充實。如杜甫《豎子至》詩云:“楂梨且綴碧,梅杏半傳黃。”一句就提及楂、梨、梅、杏等四種水果。水果種植的品種增多,使得唐代水果消費有了充足的貨源。

唐朝人平時都吃啥水果?看看大理寺少卿的“水果排行榜”

杜甫畫像

在此種背景下,李直方對當時食用的水果進行了排名——“以綠李為首,楞梨為副,櫻桃為三,甘子為四,蒲桃為五。”李直方是唐宗室後裔,曾任大理寺少卿,他根據唐代長安的飲食風俗來進行排名,相對客觀。

李為首

李不僅滋味甘美,酸甜適口,而且有豐富的營養,因此被唐人李直方評為第一。

唐代史籍中常見綠李和苦李。洛陽嘉慶坊出的綠李最有名,而“嘉慶李”還被當作優良果種,移植於他鄉。

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忠州刺史時,曾與萬州刺史楊歸厚饋贈胡餅,詩歌唱和;他在《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中,又記述了楊歸厚寄贈“嘉慶李”的事:

東都綠李萬州栽,君手封題我手開。

把得欲嘗先悵望,與渠同別故鄉來。

白居易感嘆自己像“嘉慶綠李”一樣,離別故土,從東都迢迢千里來到四川盆地。

唐朝人平時都吃啥水果?看看大理寺少卿的“水果排行榜”

白居易畫像

杜甫在成都時,也曾在果園坊覓取綠李果,其在《詣徐卿覓果栽》詩云: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坊裡為求來。

此詩是杜甫四十九歲在成都杜甫草堂所寫,他計劃在庭院裡栽種果樹,不問是桃樹、李樹或梅樹。

有關苦李,孫逖則說:“果林餘苦李,萍水覆甘蕉。”在夏末秋初,天氣漸涼之際,涼風整日吹著,果林中只剩下苦李樹,水上浮萍將甘蔗也遮住了。“晚蕭蕭”的蒼涼之景,浮現於眼前。

梨為副

梨鮮嫩多汁、清甜有味,是北方的大宗水果。

李頎在《送裴騰》中說:“香露團百草,紫梨分萬株。”農家種梨,動輒以萬株計算,足見其種植面積之廣大;岑參也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此詩雖是形容雪景,但也可知道唐人種梨經常大面積栽種,所以才有詩中之美景出現。

從隋唐至五代,梨的品種不斷改進,優良品種之梨,層出不窮。其中以紫梨為梨中佳品。

在唐代,紫梨是適應力最強、分佈區域最廣的一個品種,從中原到河西走廊、成都平原都有種植。紫梨體型碩大,甜脆多汁。

李遵作《進梨表》,將梨子從開花至結果,以及口感、味道都寫了出來——“紫花開處,擅美春林。縹蒂懸時,迥光秋景。離離玉潤,落落珠圓。甘不待嘗,脆難勝口。”

唐代梨子除紫梨外,還有紅梨、棠梨、張梨、山梨、赤梨等許多梨的品種。

紅梨因其皮顏色微紅而得名,在唐詩中亦多次出現。杜甫說:“翠柏深留景,紅梨迥得霜。”他推薦將紅梨經霜後食用,其味更佳。而李德裕雲:“醉憶剖紅梨,飯思食紫蕨。”可知紅梨可以解酒,所以醉後最想剖開紅梨吃。

唐朝人平時都吃啥水果?看看大理寺少卿的“水果排行榜”

李德裕雕像

棠梨,果小、味道酸澀,並不味美。人們常把它當作嫁接各種梨樹的砧木。有藥效,可用來潤肺止咳,清熱解毒。杜甫在《病橘》中說:“惜哉結實小,酸澀如棠梨。”他認為棠梨又酸又澀。

也因為棠梨之性,唐詩人經常借棠梨以諷喻。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就是以棠梨花、映白楊樹描繪清明情景寒瑟悲慼。

唐人食梨,除生吃外,還喜歡蒸著吃。貫休詩云:“田家老翁無可作,晝甑蒸梨香漠漠。”彩繪的蒸籠蒸梨,香味四處散逸;這正是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平實而親切。

梨子還可釀酒,白居易的《杭州春望》,是他於穆宗長慶二年秋至長慶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時所寫的。其中一句“青旗沽酒趁梨花”,說的就是:人們在青旗門前爭買美酒——“梨花春”。

梨還可入藥。王建說:“細問梨果植,遠求花葯根。”由此可知梨雖為唐人常食之水果,亦可作為藥用,實為一佳果。

櫻桃為三

櫻桃自春秋戰國時代即已載之於典籍,《禮記》雲:“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鄭玄注曰:“含桃,櫻桃也。”《呂氏春秋》也有相同的記載。從這些典籍可知櫻桃從秦漢以來,早為人們所喜食。

景龍四年,唐中宗曾與侍臣們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櫻桃宴。對於此次盛會,許多詩人也寫詩讚之。王維說:“芙蓉闕下會千官,紫禁朱櫻出上闌。”便是敘述此次櫻桃會,以及皇上賜予大臣櫻桃之事,以彰顯君臣和樂之情景。

唐朝人平時都吃啥水果?看看大理寺少卿的“水果排行榜”

王維畫像

杜甫在長安任拾遺時,參加過宮廷的櫻桃宴。後來他在四川時,有人送來櫻桃請他嘗新,櫻桃相同而景物迥異,引起了他對自己身世飄零轉蓬的無限感慨。

杜甫在《野人送朱櫻》中,回憶了長安“櫻桃宴”的情景。作此詩時,杜甫住成都草堂,時年五十一歲。

詩的前半首對贈櫻著筆,寫西蜀櫻桃成熟時,當地鄉民送來滿竹簍櫻桃,都是現摘的鮮果,紅豔欲滴。

由於送來的櫻桃數量多,杜甫要重新整理、分裝以便保存。他小心翼翼地拿器皿來分裝,唯恐有所損傷。細看這紅果,碩大飽滿、勻圓,每一顆都屬上品。

詩後半從現實中跳脫而出,懷舊思今。回想數年前,在長安朝廷為官,皇上將進貢的櫻桃分贈眾臣。早朝完畢,將此珍貴貢品櫻桃捧回家,真是皇恩浩蕩。如今國亂方殷,皇上的生活不知如何?

杜甫雖然漂泊西南,流浪在外,卻能夠品嚐如此鮮果,真是感慨萬千。

又如白居易將吳地櫻桃之香味、特色介紹得細膩生動——“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穠氣味殊。”

唐朝人平時都吃啥水果?看看大理寺少卿的“水果排行榜”

杜牧畫像

杜牧對櫻桃之美味和形狀、香氣,讚不絕口——“新果真瓊液,未應宴紫蘭。圓疑竊龍頷,色已奪雞冠。”他將櫻桃之形色描繪得生動逼真,其色鮮紅奪雞冠,其漿液如瓊液,不僅味美,且可養身。

甘子為四

“甘子”即是柑橘。唐代,柑橘的需求量非常大,甚至連皇宮內也開始種起柑橘。

《酉陽雜俎》中有“近日於宮內種甘子數株”的記載。數株“甘子”竟能結實一百五十顆,而且與江南、四川地區所獻“無異”,足以證明當時柑橘之種植技術已經有相當的水準。

唐代詠橘的詩,更是層出不窮。如“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柳宗元到柳州後,一上任就“手種黃柑二百株”。春天來的時候,黃柑新發的嫩葉,開遍了城中各個角落。

柳宗元種黃柑不是為了增值財富,只因喜愛之心。當柑橘花開的時候,柑林裡一片白霧霧的,花香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聞到。他不管花開花落,所結的柑橘也任人摘取;他只盼結了柑橘後,可以先嚐嘗。

這正是柳宗元真實生活的寫照。

唐朝人平時都吃啥水果?看看大理寺少卿的“水果排行榜”

柳宗元雕像

柑橘雖然好吃,但不易保存。在唐代,為了適應長途運輸的需要,柑橘的包裝與保鮮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當時流行的做法,主要是用紙或布將柑橘包裹起來。

《大唐新語》中還有一個關於“運輸柑橘”的笑話。

益州每年進貢的柑子,都是用紙包裹的。有一位官員認為將貢物用紙裹不夠恭敬,於是改用細布。柑子運走後,他又擔心柑子損壞,忐忑不安。

不久,正好有一位名叫甘子布的御使出使益州,驛騎提前報告:“有御使甘子布至。”一聽“甘子布”,這位官員誤以為是朝廷派人追查用布裹柑子之事,急忙前去迎候,並反覆解釋自己用布裹是為表示敬重。

御使莫名其妙,良久之後才瞭解事情的原委,眾人鬨堂大笑。

蒲桃為五

桃,花可觀賞,果實多汁,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唐人對桃甚為喜愛,白居易有《種桃歌》:

食桃種其核,一年核生芽。

二年長枝葉,三年桃有花。

憶昨五六歲,灼灼盛芬華。

桃不僅可以食用,還可有多種用途。

首先“避邪”。由《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所載“使巫以桃茢先祓殯。”可知中國很早以來就以桃木驅邪。

其次“象徵長壽”。民間習俗以壽桃為祝壽佳品。《神異經》記載:“東方有樹……名曰桃……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壽。”此即後世將桃賦予長壽之意的淵源。

再次“觀賞”。桃花開放在陽春三月,紅白爭豔,美麗芬芳。以桃花觀賞為主題,唐人常以詩表之。如韓愈:“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玲瓏。”

唐朝人平時都吃啥水果?看看大理寺少卿的“水果排行榜”

韓愈雕像

又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此詩膾炙人口,有兩個場景,“尋春遇豔”與“重尋不遇”。

桃花依舊,人面不見。雖然場景相同,卻物是人非,令人不勝唏噓。

別忘了——荔枝

荔枝,因杜牧的千古名句而聞名天下。

事實上,漢代時荔枝就是名貴的水果。漢武帝收集許多奇花異草,修建“上林苑”,還特別為荔枝修建了一個“扶荔宮”,意圖將南方之荔枝,引種於北方。

唐朝人平時都吃啥水果?看看大理寺少卿的“水果排行榜”

楊貴妃劇照

唐代時,由於楊貴妃喜食荔枝,不僅使荔枝聞名於天下,而果農栽種荔枝更形普遍。嶺南生產之荔枝,由於天氣炎熱,故其味甘酸甜,為唐人所愛;每當荔枝大熟豐收之際,嶺南居民都能一飽口福。

也因如此,唐皇室才會千里迢迢將嶺南之荔枝快馬加鞭運送至北方宮殿。

張九齡在《荔枝賦》中說:“百果之中,無一可比。”凡是涉足南境的唐人,無不對嶺南荔枝投以崇羨驚賞的目光。

較之其他果品,荔枝最大的特點,是保鮮要求特別高,在北方極為罕見,所以李直方將這種稀罕的水果品第為“寄居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