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社科研究及論文寫作的幾個注意事項


乾貨:社科研究及論文寫作的幾個注意事項

引自網絡

近期,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在互聯網上組織舉辦了一場教育學研究生的論文預答辯會。會後,高金嶺教授就社科類研究生論文的寫作與研究進行了總結性指導。立哥覺得很有學習借鑑意義,現將其講話大意整理如下,供各位同好參考:

一、“選題”

“選題”可謂“研究之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選題將決定論文的一切。不論作碩士研究、博士研究,選題永遠都將是一個值得不斷審思的話題。要做好研究選題,我們要著重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問題意識。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要審視我們提出的問題,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是好問題還是壞問題?是大問題還是小問題?是理論問題還是實踐問題?是一個問題還是多個問題?

二是專業相關性。

研究學問的根本目的,還是在於要學以致用,通過自己的專業來解決社會問題。在研究生論文寫作中,我們要更加註重提出問題是否與研究領域相關、是否與學習專業匹配,力求避免出現研究不深、研究不通的情況。

三是可操作性。做研究立戒好高騖遠,必須腳踏實地。研究過程中,我們提出的問題不能光有科學性,更重要的是問題的可操控性,要注意審視研究基礎,要多看看研究者自身是否能夠較好地駕馭問題的研究,避免製造“空中樓閣”,出現“問題大研究小”無法支撐的情況。


二、“方法”

“方法”如同“研究之手足”,採用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順利開展研究,如期完成任務的前提條件,這對於完成研究生論文的寫作來講尤為重要。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層次體現:

一方面可以從哲學層面來構建方法體系,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層面來探討選取合理的研究策略。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注意要根據問題實質,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把握好研究方法,比如上位的質性研究、量化研究等,下位的文獻研究法、觀察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分析法等。


三、“邏輯”

“邏輯”猶如“研究之血脈”,體現出論文內部結構以及論證關係,要力求有理有據,科學嚴密。在這其中應注意三個層面的要點:

其一是核心概念。如果把研究論文看成一張網,核心概念則是這張網上的關鍵節點,節點不明則“網將不網”,就無法實現研究意圖。

其二是理論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研究論文更加強調學理基礎,要加強調查研究和文獻積累,為論文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其三是問題推理。總體上看,研究就是問題推理解決過程。一般來講,由研究者通過現狀調查、推理發現等方式去發現問題,依據相關理論就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歸因,進而提出解決對策。在此過程中,要避免因果不分,將問題當成歸因,將歸因寫成問題等情況。


四、“觀點”

“觀點”(結論)彷彿“研究之首腦”,是研究智慧、研究精華、研究價值的最高呈現。

研究中,我們要關注研究結論的獨創性、新穎性、科學性,既要善於開拓創新,在未知領域中發掘新問題,也要善於大題大做、舊題新做,於細微之處見精神,提煉總結出有價值、有內涵、有支撐的新觀點,為推進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新參考。

同時,研究觀點表達過程中也要虛懷若谷、心懷感恩,注意尊重意識形態要求、尊重前人貢獻和已有規則,在措辭上體現出研究者應有的修養。


五、“規範”

“規範”好比“研究之臉面”,一篇優秀的研究論文不僅要問題合理、內容豐富、論述完備,還應在此之上更深一層,達到“規範之美”的境界。

一是要追求行文之美,在用詞精煉精當上下功夫,杜絕錯別字、錯別符號,使研究論文具有求實、求真的語言美感。

二是要追求學術之美,要充分運用好學術語言和學術概念,充分體現出研究者的應當的學術修養。

三是要追求排版之美,要注重論文格式文字、圖表及排版的各種細節,使人有“拿起來愛不釋手,放下去悵然若失”之感。


(大意如上。囿於記錄及立哥水平,箇中演繹成分不一定合乎原意,敬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