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從事業單位到鄉鎮公務員,我人生中的一些彎路


36歲,從事業單位到鄉鎮公務員,我人生中的一些彎路

人生的一些彎路,後知後覺

上岸後一直想寫點什麼,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說在前面的話:去年大齡上岸異地鄉鎮,半個黨政辦材料狗,天天加班,四年後,36週歲,恐怕要定格在鄉鎮了。略安慰的是在房價低點買了兩套房,在當地成了家,老婆和岳父母都很好,多少有了一些歸屬感,待遇在公務員裡還說的過去。

一晃畢業六年了,如果五年是一個階段的話,我想我是全班混的最差的,沒有之一。六年前從排名很靠前的某985高校文科小眾專業碩士畢業,當時手裡幾個offer,央企、銀行、二本大學老師、江蘇某市985人才引進事業編,還有本校讀博。最後選擇了事業編。

畢業的時候對公考沒什麼概念,裸考了國考和浙考緊缺專業公務員,都進面了。國考裸面,最後綜合成績差了一兩分;浙考筆試第二,因為沒有去浙江的打算,就放棄了。

於是按部就班的去了E市事業單位報到,被分了到開發區。

大概一起去的有十幾個小夥伴,大部分都是外地人,相處的很融洽,和很多人成了兄弟。一開始大家覺得人才引進,領導重視,摩拳擦掌。慢慢意識到了事業編和公務員的差距,才發現很雞肋。小夥伴們去留各半,有點辭職去了公司,有出國繼續讀書,有的考了當地的公務員。

而我選擇去了其他城市。當時帶我的領導公選去了某國家級新區,我和科室小領導本來處的也不開心,覺得也沒有留下去的必要了,正好當時省內其它城市有事業單位招考,於是報名,開啟了畢業後的第二份工作。

換了城市,一切又是從頭開始。區直事業單位,沒什麼風雨,中途換過一家單位,內部考調。從熱血青年變成了大叔。

覺得不考公心理總是少些什麼,去年在崗位選擇的時候,在省紀委和鄉鎮之間權衡之後,選擇了鄉鎮,也就是在發展的大餅和現實待遇之間做出了選擇。

在鄉鎮開啟了打仗一樣的日子,分到了黨政辦,辦文辦會,幾乎天天加班,無比充實。比以前事業單位忙了幾倍不止,得失都是自己選擇的路。

一路走過來,有幾點感悟,希望大家能少走一些彎路。

1. 不踏實,跳槽過多,六年換了四個單位。中途有領導想提拔我,但是擔心我會走。自己也不夠成熟穩重,一直覺得乾的不爽,大不了老子換一家做,一直到鄉鎮的大坑,跳不出來。其實不爽是常態,自由在高處。

2. 工作不認真,隨便應付。工作後新東西,不願意學習。特別是後面幾年,基本都快成了老油條,能拖就拖,能退就退。甚至弄砸過非常重要的會議,工作能力沒有提升。

3. 情商低,沒有跟著領導。本來公選的領導讓我和他一起去國家級新區,思考再三沒有去。後來單位的領導一開始也看好我,但是我沒有跟緊,錯失了很多機會。

4. 事業單位呆的太久,缺乏職業規劃。前後在事業單位呆了五年,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對職業發展缺乏規劃,有幾個小夥伴,發現情況不好,立馬去考公,上岸後,又謀劃遴選,基本都在省直和部委,自然發展不可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