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獎26所高校斬獲110項,華工中大廣工獲獎數居前三

3月25日,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共有179項成果(個人)獲得獎勵。其中突出貢獻獎2人,自然科學獎24項、技術發明獎14項、科技進步獎135項、科技合作獎4項。

南都記者統計發現,在三大獎項(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中,廣東26所高校共獲獎110項,其中17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68項,9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一等獎24項。

華工原校長王迎軍獲突出貢獻獎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的獲獎者分別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王迎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生態工程專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偲。

獲得突出貢獻獎的王迎軍紮根華工已40年,也是華工首位女校長,2018年10月卸任華工校長後,她全身心投入科研和教學,開展抗菌材料和抗菌技術的研究,現擔任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廣東研究院首任院長。

王迎軍從事生物材料基礎研究與工程化工作,在骨、齒和血液淨化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材料等前沿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她提出了類骨仿生構建創新理念,建立生物適配理論雛形,豐富和擴展了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理論體系。

广东科技奖26所高校斩获110项,华工中大广工获奖数居前三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高校獲獎總數榜。

華工、中大、廣工獲獎數居前三

據瞭解,大會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2項,二等獎12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9項,二等獎5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9項,二等獎105項。此外,授予4名專家科技合作獎。

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3項獲獎173項中,廣東26所高校榜上有名,共斬獲110項,佔獲獎總數比超6成。

華南理工大學總獲獎數26項,獲獎總量居於全省高校之首。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11個,參與完成單位獲獎15項。

中山大學獲獎24項位列第二位。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15個,參與完成單位獲獎9項。

廣東工業大學則以獲獎數13項排在第三。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7個,參與完成單位獲獎6項。

值得一提的是,從獲獎具體獎項看,中大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6個一等獎、9個二等獎,“含金量”最高。華工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4個一等獎、7個二等獎。廣工以第一完成單位取得4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

據悉,廣工繼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取得歷史性突破,以第一完成單位摘得兩個獎項後,這次“開足馬力”在廣東科技獎高校總數榜和第一完成單位榜都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

广东科技奖26所高校斩获110项,华工中大广工获奖数居前三

廣東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一等獎的項目(項目包含高校附屬醫院及所屬地方研究院)。

17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68項

根據統計,共有26所高校上榜此次廣東科技獎獲獎名單。在高校總獲獎的110項中,17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68項。

總獲獎數超過5個的還包括以下高校:

暨南大學9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4個,參與完成單位獲獎5個);南方醫科大學7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6個,參與完成單位獲獎1個);華南農業大學6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2個,參與完成單位獲獎4個);深圳大學5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5個)。

此外,廣州大學4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4個);廣州中醫藥大學4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3個);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3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2個);廣州醫科大學3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2個);華南師範大學3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1個);汕頭大學2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2個);廣東石油化工學院2個(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1個);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項(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1個);廣東技術師範大學2項(參與完成單位獲獎12);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項(參與完成單位獲獎2個)。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大學5個獲獎項目均為第一單位完成。其中,深大校長李清泉教授團隊《重大基礎設施結構形變精密三維測量技術與裝備》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廣州大學的4個獎項也均為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教授周福霖團隊完成的《港珠澳大橋隔減震(振)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

深職院成獲獎名單中唯一高職院校

記者查詢獲悉,另有廣東海洋大學、廣東藥科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個;廣東財經大學、肇慶學院、惠州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東莞理工學院、五邑大學、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以參與完成單位獲獎1項。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成為獲獎名單中唯一高職院校,參與完成2個項目獲獎,比如深職院與創維合作《遠場語音交互及OLED圖像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等。

採寫/製圖:南都記者 賀蓓 周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