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落實網絡生態新規 共建清朗網絡空間

【背景鏈接】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和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的發展,網絡治理也面臨許多新的課題。加強網絡生態治理,是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的需要,也是維護互聯網行業和廣大網民合法利益的需要。為了營造良好網絡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構建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於2019年12月15日發佈《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稱:《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綜合分析】

當下,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正在漸入佳境。隨著互聯網技術、商業模式的不斷變革,網絡內容的生產與傳播也更加專業化、多元化、智能化,為網民提供了更加豐富、精彩、實用的網絡信息。但也隨之帶來了大量垃圾信息、不良或有害信息。尤其是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招搖撞騙等網絡違法活動表現活躍,呈現出技術含量高、影響範圍廣、危害性較大的新特點,廣大網民一直深感憤慨和憂慮,要求治理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申論熱點:落實網絡生態新規 共建清朗網絡空間

【新規解讀】

一、《規定》首次以法規形式提出“生態治理”概念。從管理內容上看,《規定》將“不良信息”從“違法信息”中區分出來,要求網絡平臺加強“防範和抵制”;從執法對象上看,以往治理多以“信息內容”本身為考量,如某段視頻是否屬於淫穢色情信息,《規定》則在這一基礎上,增加了對產品版面、頁面、榜單、推薦等重點場景的考量,這些顯示,互聯網治理更具整體觀和系統觀。

二、《規定》是對互聯網發展管理新課題的回應。近年大數據、算法推薦、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虛擬現實、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發展較快,同時,大數據的隱私數據使用、算法推薦的價值觀缺失和信息繭房,深度偽造的侵犯隱私和造假等,也引起各界的關注研討。《規定》首次以法規形式對此進行規範,通過“三不”基本要求和傳播正能量信息的鼓勵,回應了對算法價值觀的要求。同時,對深度學習、深度偽造等技術應用也劃出了禁區和紅線。

三、《規定》為網絡黑灰產治理提供了更完善的依據。標題黨、流量造假、虛假註冊賬號、非法交易賬號等網絡黑灰產行為,影響了用戶體驗,違反了平臺價值觀,但過去相關行為法律界定不清晰,比如平臺在打擊標題黨、刷流量、誘導分享等行為時,被處罰的賬號常以“不違法”抗辯,發起投訴。《規定》將“使用誇張標題,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的”標題黨行為認定為“不良信息”,將“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虛假註冊賬號、非法交易賬號、操縱用戶賬號等行為”認定為破壞網絡生態秩序,為治理這些黑灰產行為提供了法規層面的依據。

四、《規定》明確了平臺、用戶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模式。同時根據網絡信息傳播模式,將規制主體分為內容生產者、內容服務平臺和內容服務使用者,根據各自角色區分其應承擔的權利和義務,確立了“責任共擔”的治理基礎,並以用戶服務協議等方式予以明確。這是對網絡協同治理的明確指引,有利於捋清平臺責任邊界,強化用戶自律,讓網絡服務的參與者成為網絡治理的參與者。

申論熱點:落實網絡生態新規 共建清朗網絡空間

【責任主體】

一、網民。網民在行使自己權力表達自己意願的同時,又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擔當相應的義務,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加以自律和規範的問題。因此,網民無論在網下還是在網上都要遵守規則,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要有一種“主人翁意識”,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樂享網絡,把網絡生態維護好,把網絡空間建設好,共同營造億萬民眾更美麗、更乾淨、更安全的精神家園。

二、企業。企業要貫徹落實《規定》的要求,進一步推動平臺生態的優化,為此:一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制定細化方案,組織開展專項清理行動;二要建立完善生態治理制度和機制,從機制上推動平臺生態的持續優化;三要加強綜合治理和群防群治,在指引做好面向用戶的宣傳的同時,以服務協議等方式與用戶約定平臺管理規則,鼓勵用戶文明上網,理性表達,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三、國家。一方面需要加大法治力量,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

申論熱點:落實網絡生態新規 共建清朗網絡空間

【權威論述】

做好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需要率先承擔責任,規範自身行為。——人民日報

規定所稱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網民等主體,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網絡信息內容為主要治理對象,以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建設良好的網絡生態為目標,開展的弘揚正能量、處置違法和不良信息等相關活動。——新華社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我們不僅能締造健康的網絡空間,還能擁有更有歸屬感的互聯網精神家園。——人民網

【案例拓展】

英國

英國政府大力推進網絡監管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出臺了作為網絡規範的《R3安全網絡協議》,對網絡內容分類標準作出了詳盡的規定:一是將煽動種族仇恨等網絡言論和內容明確為“非法內容”,使網絡沒有成為法外自由之地。二是對不違法、但可能引起用戶反感或涉及敏感問題的內容進行分級和標註,由用戶自願選擇接受或是拒絕。


本文由132公考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