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四林: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艾四林: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隆重開幕,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部署。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已進入決勝攻堅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不能有緩一緩、等一等的思想。自即日起,本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論述為主題,推出系列專家訪談。

“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孜孜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也是億萬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渴望。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是我們黨的歷史責任,也是最大光榮。如何理解“向人民、向歷史”的內涵,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圍繞同一個宏偉目標進行總體設計並接續奮鬥?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艾四林教授。

艾四林: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交出的一份歷史答卷,必須經得起歷史檢驗

記者: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向人民”大家相對好理解,因為這一目標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向歷史”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艾四林:首先,小康社會不是無本之木,它植根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之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承載著中國老百姓孜孜以求的“千年夢想”,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歷史追求。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交出的一份歷史答卷。

其次,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承接的光榮歷史使命。新中國成立後,建設小康社會被正式提上日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用“小康”來表徵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隨後幾十年的時間裡,我們黨始終緊緊扭住這個奮鬥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小康社會建設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鬥的歷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中國共產黨90多年為之奮鬥的歷史使命的最好詮釋。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人民也是對歷史立下的軍令狀,必須在2020年如期實現。時間能說明一切,歷史是最好的裁判官,即將建成的小康社會,是實實在在的小康,必須經得起歷史檢驗。

記者:人們對奮鬥目標的選擇,不會是隨性而為。我們為什麼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什麼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艾四林: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對於凝聚民心、彙集力量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黨對奮鬥目標的選擇是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和人民意願來確定的。而歷史的發展,總有些關鍵時間節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就是一個重要歷史節點,這個節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正好相契合。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明確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為什麼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奠定堅實基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棒跑好了,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才能順利起步,並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國的綜合國力邁上一個新臺階……這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也極大提升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能力。

二是增強信心。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會極大增強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信心。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切實提高,這會極大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和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另外,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會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顯著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

三是開啟新徵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承接歷史,也連接未來,具有繼往開來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與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目標要求是相銜接的,沒有全面小康的實現,民族復興就無從談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站,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艾四林: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二、小康社會的具體指標具體表述在變,但黨的初心使命沒變

記者:有人說,中國道路,一頭連接著國情,一頭連接著理想。“小康”這個奮鬥目標最早是1979年鄧小平提出的。幾十年來,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內涵又在不斷豐富。您如何看待“小康社會的內涵不斷豐富”?

艾四林:首先,小康目標的提出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理想必須立足現實。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奮鬥目標,並將在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確立為黨的戰略目標。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這是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小康社會內涵的發展,同樣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當1995年原定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目標提前完成,提前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都是基於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實際情況對小康社會建設提出的更高標準、更新要求。

小康內涵的豐富也反映了事物發展的辯證法。事物的發展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是變和不變的統一。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再到“全面建成”,反映的是小康社會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同時一個個階段又構成一個循序漸進的整體,這個過程是個不可分割的過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連續性。小康社會的具體指標、具體表述可以變,時間表、路線圖也會有新表述,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立足點沒有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沒有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沒有變。

同時,這種內涵的豐富符合人的認識規律。人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由少到多、由淺到深的過程。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對實踐的反映,實踐發展到哪裡,理論創新就跟進到哪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發展,一些新的問題凸顯出來。比如,當社會和諧等問題凸顯出來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總體佈局由“三位一體”拓展為“四位一體”,社會建設就成為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當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時,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佈局由“四位一體”拓展為“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就成為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反映了我們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入。

記者:“小康”目標提出以來,我們黨始終緊緊扭住這個奮鬥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一個執政黨持續圍繞同一個宏偉目標進行總體設計,在世界上是很少見的。我們黨能夠堅持不懈為這一目標努力的原因在哪裡?

艾四林:我認為,以下幾個原因很重要:首先,中國共產黨因初心使命而生,也因初心使命而興。這一初心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發展史中,雖然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具體目標、任務,但這一初心使命貫穿始終,確保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具有穩定性,制定的發展目標具有長期性。

其次,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持續不斷地艱苦奮鬥才能完成。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這段話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我們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能夠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襟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朝著宏偉目標接續奮鬥,真正做到對歷史和人民負責。

另外,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隨著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日益彰顯。這一制度優勢,保障了我們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不動搖、不放棄,一以貫之地貫徹;確保對所辦大事有統一、長遠規劃,堅持全國一盤棋,保持戰略定力,做到一張好的藍圖一干到底。

艾四林: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三、我們的小康社會是五位一體的全面小康,是一個人都不能少

記者: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您覺得要想保證這一目標實現,我們還有哪些難點要攻克?

艾四林:我主要講兩個方面:一是聚焦深度貧困地區以及老弱病殘等特殊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全面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沒有全面脫貧,就沒有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地區都不能少。目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但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這些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剩下的一段時間,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就是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因此,脫貧攻堅戰要更精準,要向深度貧困地區、老弱病殘貧困人口聚焦,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對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對沒有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要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實現應保盡保,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二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面小康社會,是五位一體的全面小康。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積累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生態環境與新時代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和建設美麗中國的熱切期盼相比,還有一定距離,生態環境問題也會影響著人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因此,必須大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力度,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讓即將建成的小康社會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面小康。

同時還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環境。


(嘉賓簡介:艾四林,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3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