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站得穩,走得遠,就教孩子“四修”

每每提到教育孩子,家長滿腦子都是語數外以及成績,對於升學這些當然重要。

可是,也不能忘了,孩子的一生不僅僅是為考試和名校而來的,他要立足於這個社會,還需要學科知識以外的很多能力。恰恰,就是這些無用於考試的學科知識外的東西,能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

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的文化修養,才可以幫助孩子在未來站得穩,走得遠。


修境界看得遠

境界包括一個人的格局和眼界,境界越高,看得越遠。

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故事裡面藏智慧

清代名將年羹堯,以平定青海之亂而立下赫赫戰功,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然而他為人驕橫,甚至在雍正皇帝面前也很放肆。

年羹堯在鎮守西安時,曾經廣求天下人才。有個讀書人,名叫蔣衡,去投靠他。

年羹堯很欣賞蔣衡的才華,便對他說:“我會讓你成為下一科的狀元。”

要是別人聽到這句話,肯定狂喜,但是蔣衡卻感到年羹堯口氣太大,並且不遵守制度,是一個膽大妄為的人。

蔣衡對一些關係很好的同事說:“年羹堯德不勝威,知進不知退,早晚會受到皇帝的猜忌。年羹堯將來必有大禍,我們應該及早脫身。”

當時年羹堯的權勢如日中天,多少人巴不得能投奔到他門下,而蔣衡執意稱病回家。年羹堯挽留不住,取1000兩黃金給他,蔣衡不要,最後在年羹堯的堅持下只收了100兩。

蔣衡回家不久,年羹堯果然獲罪,被賜死,牽連了很多人。

年羹堯一向奢侈,送人不到500兩黃金不登記,而蔣衡只要了100兩,在年府的登記簿上根本沒有蔣衡的名字,由此蔣衡得以平安無事。

蔣衡正是因為境界不同,才得以高瞻遠矚,他認為得到利益未必是好事,所以才不被牽連。


修肚量看得寬

古人說:“肚量如同藏金庫,量大福大不可量;天包萬象天寬大,地藏萬物地無疆。”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裡,這杯水立即變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藍色的大海。為什麼?因為兩者的肚量不一樣。

人亦如此,肚量大就看得寬,不會因別人的一點冒犯和不敬而臉紅脖子粗。厚德方能載物嘛!

故事裡面藏智慧

南北朝有個沈驎士,凡事都看得寬。

有一次,鄰人一口咬定沈驎士腳上穿的,正是他早幾天丟失的那雙鞋。

沈驎士說:“是您的鞋嗎?”立即脫下給人家了,自己赤著腳。過了不久,鄰人發現是自己搞錯了,又將鞋送還沈驎士。

沈驎士說:“不是您的鞋嗎?”又笑著接過來,重新穿在腳上。

蘇東坡對沈驎士的肚量很讚賞,認為“處事當如沈驎士”。

俗話說,“百人百性百脾氣”,人總是有差別的。接受這個現實,也就能夠寬容別人了。

處世為人,要有肚量,要有氣度,對別人的批評、誤會,或者冒犯等等,都要看得寬,有容人之雅量。

肚量大,看得寬,可以避開人生路上的很多深溝險坑,這樣的人,往往無心求福而得福,不求避禍卻無禍。


修慧眼看得穿

明察秋毫,獨具慧眼,才能看得穿謬誤與詭辯。為人處事要有慧眼,才能看得穿虛情假意和別有用心。

為人和善不是軟弱,而是善良卻又不失底線,與人方便卻又不失自己的立場和原則。善良沒有錯,只是需要有點智慧。脾氣再好,也要懂得拒絕,否則,就成了沒有原則的老好人。

揮灑善意、發動善舉的時候,要看清對方,別讓自己的善良遭到了他人的踐踏。

真正的善良不是有求必應,不是一股腦兒的幫忙,不是遷就,而是睿智的,適度的。

善良如果不加以選擇和辨別地進行,只能成為人的弱點,“好仁而不好學,其蔽也愚。”

孔老夫子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面對善行時,用善良回報,面對惡行時,要用正值回報。

故事裡面藏智慧

藺相如以超人的勇氣和智慧,讓趙國的鎮國之寶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趙國,功蓋朝廷。後來,在秦趙兩國的澠池之會上,當趙王處境非常尷尬的之時,他又憑藉自己的睿智和膽略,幫助趙王擺脫了受辱的困境,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他功勞顯赫,得到趙王的重用和封賞順理成章,天經地義。可是,生性剛直粗獷的廉頗卻對藺相如很不服氣,揚言一定要找個機會羞辱居己之上的藺相如。

而藺相如聽說後,沒有嫉恨和報復,而為了避免發生不愉快,寧願一直躲著廉頗,即使是兩人的馬車在路上不巧相逢,藺相如也讓車伕退避以禮讓廉頗。

藺相如以寬厚和仁義回報廉頗的盛氣凌人,最終感動了廉頗,使廉頗意識到自己的小肚雞腸和無理取鬧。

後來,慚愧難當的廉頗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請求藺相如的原諒和懲罰,從此結為生死之交,在戰國後期風雨飄搖的形勢下,共同支撐和維護著趙國的江山社稷。


修涵養看得淡

古人云:“涵養功夫深,君子貴自持。”

一個有涵養的人是有自持能力的,會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會被焦慮和逆境、不適與差錯所激怒,更不會遷怒於他人,導致人際關係惡化。

修涵養就是善養浩然之氣,就是不自持清高,不強加於人,不亂髮脾氣,不盲目承諾。

看得淡,榮辱得失就不重要了,懂得如何給自己和他人都讓出一條路,讓彼此都好走,不至於狹路相逢,各自落水。

看得淡,就不會強求別人理解,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不必為五斗米而折腰。

看得淡,有所為,有所不為,花看半開,酒飲微醉,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凡事看得淡,就少一份失落,少一份困擾,多一份滿足,多一份快樂,涵養也就有了。

故事裡面藏智慧

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經過二十二年, 終於滅掉了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但范蠡沒有因為自己功大名大而自恃,而是在越過最強盛的時候,向勾踐請辭,信上說:“我聽說主上心憂,臣子就該勞累分憂;主上受恥辱,臣子就該死難。從前君王在會稽受侮辱,我所以沒有死,是因為要報仇雪恥。現在已經報仇雪恥了,我請求追究使君王受會稽之辱的罪過。”

勾踐看到范蠡的信,立刻把他找來,沉著臉說道:“我把越國的江山分一半給你,讓我們共享有。不然的話,就該懲罰你。”

范蠡從容地對勾踐說:“君王執行自己的命令,臣子實踐自己的意願。”

離開越國之後,范蠡一家浮海到齊國,他改名換姓,自稱“鴟夷子皮”。他們在齊國吃苦耐勞,勤奮努力,沒多久,就累計了數十萬的財產。齊國人聽說他有才能, 就讓他做了相國。范蠡嘆息說:“住在家裡能弄到千金財產,做官到卿相,一個普道人能這樣,也就達到極至了。長期享受尊貴的名號,是不吉利的。”於是歸還了相國的印信,把家財全部分給相知的好友和鄉親們,然後悄悄地離開了。

范蠡一家又到陶地住了下來,自稱“陶朱公”。父子耕田畜牧,囤積儲存,等候時機,轉賣貨物,只求十分之一的利潤,待了不久,范蠡又積累了萬貫的家產。

范蠡正是懂得功成身退,不貪名利,才免於一死,名傳後世。


學習推薦:書籍《福田心耕 青少年要上的十二堂國學課》蔡禮旭

覺得好看,敬請點贊,與人分享,手有餘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