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他人即環境

【浮世繪】他人即環境 | 留學二三事

張鉑鐳 晚上八點 昨天

【浮世繪】他人即環境 | 留學二三事


他人即環境


在我準備留學的階段,時常在嘗試擺脫某種無力感。


最開始還只是一種模糊的認知,覺得高中的自己是那麼的厲害,又是那麼的快樂,做了那麼那麼多的事情,有那麼那麼多的成就,有那麼那麼多的朋友,而現在的自己似乎怎麼都做不到。


當時的我能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把自己封閉起來,獨自發狠來奮起直追。既然周圍的人都不給力,那我就自己飛奔起來努力就好了。


我讀了好多熱血的帖子,積極學習他們在大學裡獨自努力拼搏的感覺。每天早睡早起,在圖書館開門的時候就進去蹲著,開始制定一天的計劃,把自己想做的,該做的,覺得可以做的全部都列上去,然後按部就班地去認真完成。當我看到自己一天的計劃上全部劃的是勾勾的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整個世界最棒的崽兒。


【浮世繪】他人即環境 | 留學二三事


而問題也在之後的幾個月裡不斷地積累。睡眠成了最開始出現的問題。我每天按時洗好熱水澡躺到床上開始準備入睡。而隨著眼睛閉上,夜幕降臨,腦中開始有越來越多奇怪的想法在不斷地冒出來。它們有的對現在按部就班的推進感到不耐煩,覺得應該用更加激進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單詞背不下來,每兩天看一本英文小說,能力就可以提升了啊;有的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覺得你這個樣子什麼時候可以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啊;有的懷念高中的生活和同學,有的就直接在半夢半醒間開始思念高中在意的女同學。裡面就像個大雜燴,一團糊。


當我開始積極地對我的舍友們尋求隔離治療時,人際關係成了新的問題。我跟我舍友說的話越來越少,大家開始呈現一種半冷戰的狀態。一些平時打聲招呼就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只能彼此像生悶氣一樣忍著。而拒絕了幾乎所有朋友們聚會的邀請之後,班上的朋友們慢慢也不太知道怎麼跟我繼續交往,大家開始有了許許多多我不知道的過往和故事,當他們相識一笑的時候,我一臉懵逼。


長時間待在圖書館裡卻也沒有做出什麼成就來,讓我越發急躁,很多計劃做了一半就流產了,也有很多計劃,一開始做得很順感覺很好於是加了過多的擔子,結果後面沒法保持同等的輸出量就不了了之了。新的計劃不斷取代著舊的,新的想法不斷挑戰著以前的堅持。我每次見到同學們,都只能說自己新嘗試的方法有多麼多麼好,慢慢地,我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誇耀的了。只有沉默。


【浮世繪】他人即環境 | 留學二三事


當計劃進行到第三個月,我感覺我基本上就是一個悲催的狀態:打不贏戰爭,也不願意投降,身心俱疲,也不願意談論放棄。


我發現我開始喜歡網上聊天,碰到很多陌生人也願意多說兩句。講述我的努力,講述我的境況,講述我的成就和憂傷。話不自覺的越來越多,而在傾訴當中會讓我感覺到舒服,感覺到放鬆,感覺太好,不自覺地越聊越多。在圖書館裡越聊越開心,驚覺之後覺得要趕緊打住,我感覺自己在圖書館已經太頹廢了,決定換個環境繼續學習,於是揹著書包回家。到家以後不自覺地又找別人開始繼續聊天。


而就在這時,以前一個班上的同學把托福考出來了。他喜極而泣,朋友們圍著他不斷地恭喜他。我放下身段去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自己其實挺懶的,每天也就是把老師教的東西隨便做了些。我才恍然。


最開始我就是因為堅信老師教的慢才開始慢慢進入自學的狀態的,也是覺得別的東西浪費時間,應該把所有的時間和資源全部押注到學習上,才會這樣選擇的。而他每天開開心心的和同學聊聊天,扯扯淡,跟著老師的節奏慢慢做,省下來的是我崩潰的時間,自我懷疑的時間,更換計劃的時間,和人聊天的時間,而這些都是時間啊。


周圍的人構成了我們生活所依賴的生態環境,高中的時候在班上有氣味相投的知己,有可以嘻嘻哈哈的死黨,有自己暗暗心儀的對象,有心底裡視為對手的競爭者,有願意捧自己的同黨,這些都是我高中過得很開心的小秘密。而當我感覺到整個周圍的環境並不舒服,對周圍有不認可的東西,而想要克服環境中的難受點繼續自己高歌猛擊的時候,我才知道這個能耗有多麼的巨大。


【浮世繪】他人即環境 | 留學二三事


後來的畢業,讓我意識到,我不喜歡我身邊的這群人,但是我比自己想的更加需要他們。


當他們都畢業了,在幾天之內齊刷刷地從我眼前消失的時候,我還要每天去新東方上課。所以每天回來都能看到一個空無一人的宿舍。大家走得都匆忙,許多東西來不及帶走的都放在房間裡。當我從走廊裡穿過的時候,他們打鬧的場景歷歷在目。我可以準確地叫出他們每個人的名字,記得跟他們每個人發生的互動和故事,記得他們的音容笑貌,而現在,他們都走了,各奔前程,留下我一個人,獨自面對未來的不確定。


那是我最崩潰的一段時間。每天早上,一個人來到巨大的盥洗室裡,以往都是要排著隊,聽他們吵吵鬧鬧,互相搶著懟著來洗漱的,現在我可以隨便挑,20幾個水龍頭,隨便擰開一個,默默刷牙。回來洗澡也是,老舊的招待所裡是集體浴室,開始不習慣和別人一起洗,現在不習慣偌大一個浴室自己一個人洗。那種感覺真的很難受。


不僅僅是因為孤獨,還因為我似乎在一個被人遺忘的地方,做著什麼看不到結果的事情。而我不能後退,我已經退出了高考的系統,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


我意識到了所謂夢想其實存在另外一面:當你打開周圍的枷鎖去積極尋求一飛沖天的可能性的時候,你同時也有了摔死在地面上的可能性。追求美好既是動力也是壓力,短期有可能靠激情驅動解決,當時間拉到中長期,體力精力和激情隨著時間慢慢褪去,追求變成了要求的時候,我剩下的只是不願意投降的執拗。


現在想想當時的我拿自己做了個比較極端的實驗,把周圍的東西都砍掉,把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學習會是怎樣的?這是我收到的答案。


【浮世繪】他人即環境 | 留學二三事


接下來我就積極地改變策略,去報了新東方的託福班,讓老師幫我負責拖動進度,同時自己去學校裡面旁聽自己喜歡的課程,去打太極拳,去交別的朋友,去堅持跑步。慢慢地我感覺自己裡面才有所恢復。


而當我真正感覺到自己放下了,是拿到學校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才停止。直到今天想起,還是願意稱那段時光為“泥潭”。


回顧

Law

人是複雜的,其中的運轉總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麻煩需要被調試,而環境其實幫忙承擔了很多部分,而當我完全自己單幹的時候,這些原本由環境承擔的問題就全部變成了自己的內耗:我需要自己計劃未來,自己調試狀態,自己找人傾訴,自己去建立成就感,自己去不斷地應對自我懷疑和疲憊和孤獨感。


這個成本會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高,所以如果非要用的話,短期決勝一下是可以的,長期使用太考驗自己了。


這段經歷讓我在被問到對於孩子的留學準備的時候會很認真地考慮環境的重要性。


傳統的眼光往往把重點放在師資,自己的天資,學習努力程度上。似乎自己牛逼,學的努力就會有成果,而努力了沒成果就是自己不行。但實際操作中,我感覺到環境是不可忽視的。這不僅僅是說有沒有宿舍老師,有沒有軍事化管理,有沒有生源保證。即使這些都很好,等到自己進入一個環境學習的時候也是要重新去調試這個環境讓整個場與自己相合的。


這段經歷讓我到美國後開始積極尋找支持的環境,也對自己單兵突進有了更多的認識。後來雖然有新的麻煩,但這樣難受的經歷就沒有再發生了。


現在想來,這些都是些傳統上爛大街的道理: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人是環境的產物;我們需要朋友也需要老師。


老師早就教過了。


當這些道理用自己的血汗換來的時候,才感覺到它的真實與價值。

【浮世繪】他人即環境 | 留學二三事


作者系“晚八點”特約撰稿人

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研究生

【浮世繪】他人即環境 | 留學二三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