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5歲腦癱男孩成了“老師”?這並非勵志的故事

一個5歲的小男孩被診斷為腦癱,他有腦積水,雙眼窩不對稱、凹頸、雞胸、在背部中央有大量突出的骨質、左腿瘸和右腿畸形,他是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學生。

心靈總能折射出美醜

一位從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老師來到這所學校,她發現這個小男孩,除了在坐姿的情況下能夠支撐住自己的身體保持平衡和進食外,其他所有的事幾乎都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完成。

由於這所學校是政府資助的,所以經常會有許多參觀者。有些參觀者會用友善的方式與孩子們互動,而有些則會表現厭惡的神色。

一個5歲腦癱男孩成了“老師”?這並非勵志的故事

作為一名老師,她對一些人感到反感,覺得她們就像動物園裡的動物被遊人們參觀著。

有一次,她的面部表情和語調語氣出賣了她。這名男孩關心的問老師發生了什麼,她試圖用一種隱晦的方式向孩子進行解釋,這些人沒有權利把消極的反應強於她們。

但這名男孩則只是簡單地說:“也許他們不習慣被這麼小孩子圍著吧。”

這名男孩的簡單的回答,讓這位老師內心受到了觸動。

一個外表異於常人的腦癱男孩,竟有如此敏銳的直覺力,在其孱弱的外表下卻擁有一顆包容而善良的心,由此及彼,每名教育者都應該向他學習,重新找回真實的自我,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

一個5歲腦癱男孩成了“老師”?這並非勵志的故事

無論老師,還是家長,一提到學習,一面對孩子,就會使自己變成了權威的專家,總是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以極其苛刻的態度來審視孩子,即使自己曾經的表現不如孩子。

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捕捉老師和家長的情緒變化時,常常很敏感,哪怕你試圖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也能被他們所感知。

因此,他們不得不在老師和父母面前偽裝,時刻揣測大人的心情,又如何能夠專心地去做好自己的事呢?

其實,當我們放低姿態,不是以一種苛求別人的態度苛求孩子,與他們更加平等的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往往改變就會一點一點發生。

信任就是對未來的投資

有一次音樂課上,這名腦癱男孩突然說想要跳舞,因為他們都非常喜歡音樂課,這時就會變得異常興奮。

包括這名老師在內的幾名成人,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是好。她們擔心如果這名男孩做不到,就會讓他覺得十分沮喪。

正當老師們不知所措時,這名男孩要求將他放到地上。這名老師不得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

此時,她的內心緊張急了,她真的不願意這個不不幸的男孩受到打擊。

但令她驚訝的是,這名男孩竟然慢慢地直起了上半身,還跟著節奏搖擺起來,準確地踩中了“節拍”。

一個5歲腦癱男孩成了“老師”?這並非勵志的故事

這名老師簡直不相信她所看到的一切,無論是她所接受的教育,還是她的所有經歷,都沒辦法證明這一切,但奇蹟就是這樣發生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成長力量。他們從出生以來,就渴望著嘗試,渴望著挑戰困難,渴望著被大人所認可。

但往往由於受我們自身學識和經歷的制約,總是不願意放開手讓他們去嘗試,去試錯,去自由地成長。

回顧嬰兒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從爬到站立,從站立到行走,從行走到奔跑,所有這一切都不是教出來的,尤其不是靠說教讓他們學會的,都是他們不斷嘗試、不斷犯錯,才最終學會的。

一個5歲腦癱男孩成了“老師”?這並非勵志的故事

那麼,為什麼當他們越來越快地成長以後,反而需要我們不停地用語言教他們學習。難道從他們開始學會第一詞以後,後面成千上百的字詞、語句都是老師或家長一點一點教會的嗎?

如果我們仔細回想,就會發現,兒童的成長超乎想像,十年前後,他們判若兩人。而我們自己卻幾乎沒什麼變化,甚至停滯不前。

所以,兒童入學前後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往往都是由於老師或家長的限制和不信任所導致的。

這一根源在於,兒童的成長速度與我們的成長速度不同步,結果大人們太過自信,太過依賴自己淺顯的認知和經歷,變得不信任他們,反而限制他們的成長,讓他們無法做回真正的“自我”。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

這名小男孩由於家庭原因,從小養成了嘴巴里含著食物的習慣。

因此,在這所特殊學校,教他如何吞嚥放進嘴裡的食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他五年時間裡都在練習正確的進食方法。

每天,老師都會告訴他午餐是什麼,他也總會笑著說:“太好了!”

有一次,老師像往常一樣把奶油玉米擺在他面前。

他深吸了一口氣,突然嚎啕大哭起來。這把老師嚇壞了,因為他從未發過牢騷,從未生過氣,也從未大哭過。老師們猜測他可能是哪裡不舒服,於是輕聲地安慰他。

一個5歲腦癱男孩成了“老師”?這並非勵志的故事

再又啜泣了一會兒後,他深吸了一口氣,哽咽著說:“老—老—老師,我不喜歡奶油玉米。”

顯然,在這麼長的時間,儘管老師們很關心這個孩子,但卻從未意識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在對待孩子們時,也會用這樣的態度,即我原以為,但事實往往與此相反。

比如,當看到孩子的作業寫得不太工整,或者有一些錯誤,就會認為是孩子不認真;

當我們看到孩子某一次成績考得不理想,就會認為他沒努力;

一個5歲腦癱男孩成了“老師”?這並非勵志的故事

也有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孩子寫得工整且與答案一致的作業,就認為他已經完全理解了這些題;

當我們不厭其煩地告誡他要為自己的未來好好學習時,就認為他真的理解了學習對未來有多麼重要……

其實,當老師或家長從自已以為的視角看待孩子時,常常就會犯主觀的錯誤。

而這也是導致孩子青春期出現叛逆的主要原因,久而久之的偽裝和欺騙常常會產生更大地反彈,就像那個善良的小男孩一樣。

一個5歲腦癱男孩成了“老師”?這並非勵志的故事

老師不一定總是對的,家長也經常會犯錯,這就是作為一個完全的人應該有的姿態。

但我們試圖將這些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偽裝起來,又如何能夠以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又如何能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又如何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又如何能夠成為他們未來發展的促進者呢?

羅傑斯說過:“要想成為別人學習的促進者,教育者必須首先成為自己學習的促進者。”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才是對孩子成長的最有力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