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軍:書畫市場的春天有多遠

吳克軍:書畫市場的春天有多遠

常玉《曲腿裸女》,2019香港蘇富比秋拍成交價為1.98億港元。常玉已成近兩年書畫市場現象。

疫情期間,哪個行業最熱,盡人皆知——醫藥行業。書畫市場最冷,可能知道的人不一定多,本來就是小眾參與,現在已冷到很少有人提及,甚至剩下來的行內人也大多隻是搖頭,惟餘苦笑而已。

以畫廊年茶葉的消耗量大致可以相對準確地衡量市場寒溫,行情好的時候,客人一年要喝掉二三十斤茶葉。現在有朋友說,對進到店裡的客人要收座位費的,50元/位。這當然是玩笑,但現實的殘酷由此可見一斑。

今時不同往日,五年前,玩字畫還有點高大上白富美的驕傲感,現在敢透露這種身份是要被同情的。此時的書畫市場,用兩句成語來形容再恰當不過:“冷若冰霜”“苦不堪言”。

書畫市場的春天有多遠?其實是個愚蠢的問題,正確的問法是:還能堅持多久?或者,駱駝何時倒下?

書畫市場需要冰化

有鑑於此,我對書畫市場有一個最新定位:冰化。趁著現在無事可做,有必要把書畫市場那點事大致說說清楚。比如,市場何以慘淡若此。書畫市場淪落到今日,政策層面、經濟層面、疫情層面的問題,甚至歷史慣性問題、文化屬性問題等等,暫且放在一邊,辯證法中有一條,外因是條件,這些都是條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內因才是根本,根本就是我常講的,藝術市場一切問題的源頭都來自藝術家本身(這並非意味著整個鏈條上的其他環節就是無辜的),這個群體的藝術認知問題、自我膨脹問題、質量問題、數量問題,價格問題、交易不公平問題、失信耍賴問題、良心良知問題等等是導致藝術市場腐壞的根本。

多年以來,書畫家對市場各要素的操控導致了虛假繁榮,最後陷市場於失控狀態,書畫家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毀掉了這個行當的聲望和信譽,沒有人對自吹自擂的疑似藝術品會一直保持信任,沒有人會吃一百顆豆還不嫌腥,人們總會清醒的,當人們普遍對書畫家失去敬意並將其視為利潤工具,對這個行業的品質表示強烈的反感甚至不屑時,泡沫破了,市場就冷下來了。

當下市場的冰化早在中國大規模、高強度反腐之前就已開始,反腐對書畫市場像是“屋漏”又遇的“連夜雨”,“連夜雨”不是破屋倒塌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屋子夠堅固的話。在當時,部分掌握了藝術市場規律的先知先覺者見微知著,已經做出了預判,於是在2014年甚至更早時候便已明智地選擇了收手。

現在市場的交易也是對2005年至2015年之間書畫家瘋狂漲價斂財進行的理性而無情的回擊,是對價格平衡藝術品供需關係的駁斥,結果現在價格降到過去的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也無人問津,書畫家的報價雖然還遠超市場實際成交價格的一兩倍,但底氣不足已寫在臉上,說明還是虛高。書畫家把自己捧得沒個落處,說透點,虛高就是不值的意思。不值的背後是書畫家“陷身於手段的迷宮之中並由此遺忘了最終目標”,這就是藝術的悲哀了。但讓書畫家降價形同割肉,世界上再沒有比在中國當個書畫家更好的職業了,這個背後的意思,我想借用西美爾的話來說明:“金錢超越於藝術之上,相對於藝術形式和質量的差異,金錢是最高的無差異的完全的抽象,它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價物,把個別的、高貴的東西拉到最低的平均水平。”

過去,基於傳統和傳說,我們對藝術和藝術家給予了一些不切實際的預設,事實告訴我們,最起碼在中國當代,藝術只是一個行業,很普通的行業而已,誰把它看高了,誰就是天真,天真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原來一直鼓吹藝術家的道德重建,倡導對“藝術愛好者”的普及教育,提出過書畫家退出市場迴歸畫室,也曾設計過一個‘藝術家——經營者——評論家——收藏家’理性閉環共治模式,這樣二十年過來,我天真了。

書畫市場只能自救

那藝術市場怎麼辦呢?一般而言,救市需要政策,但書畫市場只是文化產業中很小的一塊拼圖,它的GDP貢獻率可以忽略不計,不太可能專門出臺一個新政。即便有新政,以我對政策制定規則的瞭解,基本也是對書畫家有利的。藉助整體經濟形勢的好轉也是慣常思維,且不說何時好轉,即便明日好轉,這個東風也借不上,對藝術價值的信心不建立起來,還是無法吸引人入市,何況很多貨還砸在手裡呢,傷心人的眼淚還在流,更何況房地產市場、能源市場、金融市場、股票市場、汽車市場、IT產業、醫藥產業等等資金黑洞的吸蝕能力遠超書畫市場。再就是書畫市場徹底放下臭架子,承認自己就是禮品市場的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關鍵還反腐著呢,所以偷偷摸摸地送,戰戰兢兢地收,量上不去呀,杯水不解渴。外力顯然借不上,書畫市場作為一個依附性的行業又沒有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復活,何況這個市場百弊叢生。沒有利益驅動,書畫市場將死寂一片,過分強調利益又會把這塊人們以為的淨土搞得烏煙瘴氣。那就在商言商,不談理想,言利不恥,雖是力有不逮,自家事還得自家辦,書畫市場只能自救,不然還要繼續沉淪。

藏家進場是當務之急

書畫市場的高低起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是常態,它適宜在繁榮甚或是虛假繁榮的環境中運行,持續穩定的不間斷的交易是維繫市場正常狀態甚至製造繁榮景象的根本,抓住這一點,書畫市場還可以徐徐圖之。我給出的對策是:藏家進場。書畫市場的冬天從來都是藏家的春天。

目前,書畫市場行情低迷有利於優質藝術品的流通,對收藏家而言是福音。一定數量的佳作會浮出水面,這既是收藏家採貨的良機,也是市場重拾信心的有力步驟,交易會刺激更多的交易,會吸引老客戶回潮,也會製造更多消費者;更是市場正本清源的可能方案,應酬之作、隨意之作、荒率之作、不成熟之作、試筆之作會被市場自然淘汰,存量將被收回庫房,間接倒逼書畫家收起對藝術的輕慢之心,傾力創作。價格當然仍是巨大的障礙,這個障礙永遠都會存在,合適就是世道人心,重要的是能成交。合格的收藏家要有五十年之外的遠見,何況,價格壁壘早已被打破,收藏家放眼未來,大可不必被仨瓜倆棗絆住,計利當計十年利。賣家也要靈活變通,抓住客戶比盯住利潤永遠重要,老子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現在沒有什麼經濟模型可以扭轉書畫市場的蕭條慘淡,也不是幾個點子可以反轉藝術市場的行情,藝術迴歸藝術本身是根本之計,畫家不貪,賣家不假,炒家離去也是合理訴求,但就眼下青黃不接的書畫市場,藏家進場才是當務之急,這是上帝關上一扇門後打開的一扇窗。

書畫市場有史以來不就是這樣艱難地走過來的嗎?收藏家進場之後,大有作為,堅持下去,久久見功,世上何曾有過不去的嚴冬呢?

吳克軍:

美術學博士、美術批評家,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學術委員,西安美術學院史論系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