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北京街巷衚衕名稱的構成涉及面很廣,得名原因也很複雜,既和北京人的風俗、方言有關,也和我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及北京的經濟發展有關。

分析、研究這些街巷衚衕名稱的產生和演變,可以從側面瞭解北京的文化內涵與特徵,瞭解北京的建築佈局、經濟發展以及北京人的社會構成、階級地位、風俗、語言等等,從而加深對北京古代社會的瞭解與認識。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北京的衚衕

“衚衕”與“條”的由來

衚衕,也寫作“衚衕”,源於蒙古語gudum。元人呼街巷為衚衕,後即為北方街巷的通稱。也有人認為衚衕一詞是漢語方言詞。

“衚衕”一詞最早見於諸元雜曲:關漢卿的《單刀會》中,就有“殺出一條血衚衕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答:“我家住磚塔兒衚衕。”磚塔衚衕就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沿用。

說到衚衕的命名方式,其實沒有特定的規則可言,但大多由衙署官方機構、宮壇寺廟、倉庫作坊,橋樑、河道、集市貿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決定。比如,帽兒衚衕、金魚衚衕、菊兒衚衕等。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磚塔衚衕

仔細觀察的人會發現,北京很多街巷衚衕的名稱裡並不帶“衚衕”二字,如南鑼鼓巷、菸袋斜街、潘家河沿、東交民巷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衚衕,以“條”相稱,如東四、西四的衚衕群,多以“條”來命名。

被稱為“條”,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呢?

衚衕裡“條”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明代張爵所著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已開始有“某幾條衚衕”的記載了。彼時,北京城的面積和規模比元代大了很多,街道、衚衕的數量隨之增加。為了更好的區分這些地名,曾對街道名稱“序列化”。最初,對這些衚衕的官稱為“某某衚衕頭條”“某某衚衕第二條”等,可一段時間後,人們覺得這種叫法過於拗口,便逐漸演化為“某某頭條”“某某二條”。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老北京胡同舊照

“條”是北京本土化的創造,且最具特色,在幾百年的時間裡與街、巷、衚衕等稱呼共存延續至今。據 1987年出版的《北京市城區街巷地名全圖》記載,北京共有422個以“條”命名的街巷和衚衕。

細說“條”的特點及命名方式

相較於衚衕、街巷,北京的“條”有以下特點:一是相對來說,其長度和寬度,較之尋常的街巷衚衕更短更窄,且常見於兩條街巷之間,與衚衕並存;二是多由東西向或由南北向依次排列的居多,並以數字順序命名。“條”的排列順序至少要三條以上。如果條數太多,還可以在數詞前加上“東、西、北、南、中、上、下”等方位詞。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東四頭條到十四條

以地鐵“東四十條”站為例,它指的就是東四第十條衚衕。東四頭條到十條,早在明朝就已存在,是指東四路口東北處,自南向北排列的十條衚衕,後來又增加了四條,從頭條一直排到了十四條,在北京胡同中序列數最多。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東四三條

還有一些以“條”相稱的地名,是在歷次調整地名時,為了雅化和簡捷易記而更改的,就是將原來的地名直接以“條”相稱,如西四北頭條到八條的名稱,就是1965年北京整頓地名時改的。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西四北頭條

西四北頭條

西四北頭條在明代稱驢肉衚衕,因衚衕有驢肉集市而得名,1911年改為禮路衚衕。

西四北二條

西四北二條在明代稱西帥府衚衕,永樂年間在東西兩城設了兩個元帥府,因西元帥府設在這條衚衕裡而得地名,清代被改稱為帥府衚衕。

西四北三條

西四北三條在明代稱箔子衚衕,清代改為報子衚衕、豹子衚衕和雹子衚衕,1911年統稱為報子衚衕。

西四北四條

西四北四條在明代稱熟皮衚衕,因衚衕裡有一制皮的作坊而得名,清代稱臭皮衚衕,1911年改為受壁衚衕。

西四北五條

西四北五條在明代稱石老孃衚衕,因衚衕裡住著一位姓石的接生婆而得名。

西四北六條

西四北六條在明代稱燕山衛衚衕,因燕山前衛衙署在這條衚衕而得名,清代改為稱魏兒衚衕、衛兒衚衕、衛衣衚衕,1911年改為魏南胡同。

西四北七條

西四北七條明代稱泰寧侯衚衕,因永樂重臣泰寧侯陳珪的府第在此而得名。後因清代道光皇帝的名字叫旻寧,為避諱“寧”字而改為泰安侯衚衕。

西四北八條

西四北八條在明代稱武安侯衚衕,因永樂皇帝所封的武安侯鄭享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稱五安侯衚衕。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西四整改前地圖

關於以“條”相稱的地名,一些史學家還認為,與工匠作坊、店鋪和兵營有關,並有一定的史料為依據。

西城區有個叫香爐營的地方,現在有頭條至六條。明朝時期,政府從全國各地徵募各種工匠,香爐營是鑄造香爐的工匠聚集的地方。像這樣的工匠聚集地,還有東城區一處草廠,現稱草廠頭條至十條。東城區幸福大街南口一帶,曾有一處細木廠,也是按條來排列,共九個條,現在已消失了。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草廠九條衚衕

明朝年間,前門外往西,有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四條,這些房屋是專為出租出賣給商戶經商的,其中廊房四條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柵欄。老北京還有一些與商家店鋪有關的“條”,如崇文門外的西花市大街附近有十六條以花市命名的衚衕。從明朝這裡就有許多出售絹花和鮮花的店鋪,地名也因此而得。這些衚衕所出售的絹花和鮮花各有特色,老北京人要買花,大多來這裡。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大柵欄

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將一些八旗兵營由內城遷到外城時,多以“條”來表示八旗兵所駐紮的街巷和衚衕。西城區的槐柏樹街,它的西頭俗稱寬街,也稱營房,因清朝時曾是鑲藍旗的兵營而得名。這條街的南北兩側依次排列著21條衚衕,北面的自東向西,稱槐柏樹街北頭條至十條;南面的自東向西,稱槐柏樹街南頭條至十一條。

北京胡同中的“條”是怎麼來的?


校場頭條簡介

由此往東不遠的宣武門外大街西側,還有一個叫校場的街區,自東向西稱校場北頭條至六條及小五條、小六條、小七條、小八條、小九條等十一個以“條”相稱的街巷,顯然這些名稱也與兵營有關。

地名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名稱,但其內涵卻極為豐富,想多瞭解一個地方,多研究研究地名可能會讓您收穫多多。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