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縣龍門街道辦事處:把準良田“方向盤”打造特色高效綠色農業產業

平原縣龍門街道辦事處:把準良田“方向盤”打造特色高效綠色農業產業

龍門街道辦事處農技畜牧技術人員為水坑王大棚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

德州新聞網訊(平原融媒記者 於晶琪 通訊員 王海波)今年以來,龍門街道辦事處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堅持以土地規模經營為方向,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重要抓手,深入推進土地、產業、人口“三集中”,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近日,在龍門街道辦事處水坑王高檔蔬果生產基地種植戶董丕升的大棚裡,一畦畦甜椒鮮紅飽滿,長勢煞是喜人。“這種甜椒口感特別好,肉質厚,顏色還很鮮豔,而且營養成分和市場價格也比咱市面上普通的菜椒高出2、3倍,我們的產品是出口的,全部銷往俄羅斯。”說起自己的甜椒,種植戶董丕升滿臉歡喜。

據瞭解,該蔬果生產基地共流轉土地300餘畝,建有7個溫室棚,6個春秋拱棚,其中兩個長450米的拱棚,是目前全亞洲最大的單體拱棚。基地引進了索菲亞甜椒、早熟油桃、柿子等高端蔬果品種,嚴格實施標準化、品質化、現代化種植管理模式。基地預計年可實現畝均增收1萬元,村集體增收90餘萬元,滿足附近村民300餘人就近就業,輻射帶動周邊2000畝耕地發展特色種植,真正實現產業興、百姓富、村莊強。

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實現農民增收。辦事處許鋪社區林莊村的村民王金龍,2019年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流轉了8畝土地,建立了自己的草莓採摘基地。基地共有兩個高效集約棚,有甜寶、桃燻等品種,統一採用無土有機栽培,蜜蜂自然授粉,水肥一體化溫溼光智能控制技術。

“雖然受今年疫情影響,客戶不能實地採摘,但因為我們的草莓不打農藥,只用有機肥,管理好,草莓品質信譽都有保障,訂購草莓的人還是很多。為了方便大家購買,我每天會在朋友圈裡發佈銷售信息。除了網上銷售,我們還供應著幾家大型超市。我這一個棚一年差不多能收益10多萬元。”王金龍說。

同為許鋪社區的陳莊村村民陳明明,也通過流轉土地,發展採摘農業,將南方種植的火龍果變成了增收“致富果”。通過微信、快手、抖音等平臺宣傳,陳明明的綠豐家庭農場現在已經成為觀光采摘的明星農場,年均收入30餘萬元。

今年,陳明明和丈夫馬強在火龍果上做起了“新文章”,利用火龍果枝培植技術,帶動周圍村民種植、管理,真正實現集體、村民雙增收,共同致富。下一步陳明明計劃繼續與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合作,在原來基礎上把種植規模擴大到100畝。

為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改變傳統漫灌方式,減少田間勞動力投入,龍門街道辦事處選取平恩路以北10000畝土地肥沃、水澆條件好的良田,充分利用截鹼溝、馬洪乾渠、馬浹河充沛水源,打造高標準農田節水灌溉項目。項目可滿足4個社區17個村莊的灌溉用水需求,建成後可大大縮短灌溉時間,保障適宜作物生長的土壤溼度,提高農業生產質量。截至目前,該項目硬化道路施工已全部完成,節水灌溉主管道、支管道全部完成,噴灌機已安裝完畢,6個泵站開工建設。橋涵開工4處,現正在進行林網植樹,預計植樹量達10000棵。

下一步,龍門街道辦事處將“一張藍圖繪到底”,按照“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個數達到100%,流轉土地面積達到100%,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的村莊達到100%的“三百”工作標準,繼續圍繞“1+2+7”的工作思路,加強與山東沃森利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街道土地整體流轉,成立街道黨工委領辦聯合社平臺,建成平恩路北側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南側田園綜合體兩個園區,打造富硒林果、富硒旱水稻、食用菌、高效農業種植、特種水果種植等7個產業板塊,真正把“龍門探索”打造成可推廣、可複製的“龍門經驗”,實現“齊魯樣板看平原”的戰略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