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被稱“上巳節”的三月三竟有這麼多來歷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被稱“上巳節”的三月三竟有這麼多來歷

今日是農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每到這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文人墨客們更是邀約曲水流觴、賞景賦詩,魏晉王羲之作《蘭亭集序》,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盛況。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被称“上巳节”的三月三竟有这么多来历

我童年的時候還沒有電視機,少數的家庭會有無線電收音機,挺稀罕的,於是,有的人家會把收音機開的很響,生怕人家不知道他家賅(滬音近gai,擁有的意思)無線電。當時,無線電的節目不多,總是不斷地重複播放彈詞、說書、越劇、滬劇等曲藝節目。至今記憶尤深的,是評彈《唐伯虎點秋香》中祝枝山唱段:“三月初三,白相虎丘山,人是多的來交交關,儂來碰碰我,我來碰碰耐(你)……”。三月初三的節日叫做“上巳”或“上巳節”,下面講講“上巳”的故事。

【天干記日中的巳】

西方的公元歷以7天為一個週期,稱之為weeks,漢譯為“星期”、“禮拜”,西方的有些節日就是用“星期”固定的,如“復活節”定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天;又如,“母親節”固定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等。“天干紀日”,古人以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10個依次排列的“天干”來記錄時間。於是,中國古代有以“天干”固定節日的習慣。如孔夫子是聖人,中國的孔廟每年兩次祭祀孔子,定於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個“丁”日進行,祭孔的活動就被叫做“丁祭”。所謂“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

是月(指三月)上巳,官民皆潔與東流之水,曰洗碟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

“疢”是祖國醫學認為的熱病。許慎《說文解字》:“疢,熱病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其字從火,故知為熱病。《小雅》:“疢如疾首。”箋雲:“疢,猶病也。”以此,疢為煩熱之稱。

段玉裁的分析已很清楚,疢是中醫稱之為內熱、上火的疾病的統稱。

“巳”是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第六個數,古人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是“子月”,第六個月即四月,稱之“巳月”。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巳,巳也。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見(出現),成文章,故巳為蛇。

這段文字比較簡單,但理解起來頗費功夫,大意是講,巳月就是四月份。此時,冬至已經過去了百餘日,大地早已還春,而陰氣消耗殆盡,大地草木繁盛,鳥獸繁衍,冬眠已久的蛇也早已甦醒而進入交配、繁殖後代的季節。所以。“巳”是一個象形文字,很像一條蛇。漢代王充《論衡·物勢》中也講:“巳,火也,其禽蛇也。”十二生肖中的“蛇年”也由此而來。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被称“上巳节”的三月三竟有这么多来历

古代把“日南至”的那個月叫做“子月”,“日南至”就是太陽在天空中到達了最南點,就是冬至了。第一個月定下來後,第二個月就叫做丑月,第三個月叫做寅月,依此類推……這裡“月”的概念,在當今的天文學中稱為“朔望月”。

四月是“巳月”,是“陽氣已出,陰氣已藏”之月,人也容易患上虛火旺盛的內熱之疾。於是,古人就趕在“巳月”到來之前,用一種活動驅逐陽氣,以防患內熱之疾,這一天就被定為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叫做“上巳”,而活動的形式就是大家到東流的河邊去潑水、玩水。水與火是相互制約的,即水可以剋制火,也就是講,通過潑水、玩水就可以預防或治療人的內熱之疾,使人們在一年之中不會得病。

古代的科學很不發達,如今的人最好不要用當代的科學去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否則一定會陷入死衚衕。古文“醫”寫作“毉”,上部左側的“醫”是一放箭的箭袋,右側的“殳”是古代打仗用的有稜無刃的兵器,表示人被箭射傷或被兵器打傷,而下面的“巫”就是巫術或會巫術的人,“毉”合起來就是:巫人用巫術治療傷口;“醫”也寫作“醫”,下面的“酉”是古代的“酒”字,“醫”則是用酒來鎮痛或治療病。

幾乎在任何一個原始民族裡,“巫”和“醫”都是難分難解的,巫就是醫,醫就是巫。而在中國,醫生被叫做“巫醫”沿用的時間更長。古人深信,在“上巳”潑水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

【“上巳”固定為“三月初三”】

“上巳”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它可以在三月初一,也可以在三月初十,記憶和使用不太方便。後來,人們把“上巳”固定在三月三日,它雖仍被叫做“上巳”,但不必一定在三月第一個“巳”日了。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中講:

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右軍王羲之《蘭亭序》雲:“暮春之初,修禊事。”杜甫:《麗人行》雲:“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愛慕。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黃河流域的緯度偏高,三月初還是“料峭輕寒結晚陰,飛來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時節,光著身子到河裡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大概到了晉朝,到河邊潑水的風俗活動就被文人改變為“曲水流觴”——用小酒杯放到小河裡任其漂流,酒杯停留在哪一位仁兄處,他即飲此杯酒,並賦詩一首。形式完全變了,但它的風俗意義照舊——“修禊事也”。中國的南方緯度較低,農曆三月早已是大熱天,古代上巳的潑水風俗傳到雲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就變成了“潑水節”,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如今雲南三月三日的“潑水節”,還成了旅遊觀光的重要項目。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被称“上巳节”的三月三竟有这么多来历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曲水流觴

《夢粱錄》作者哀嘆三月三日上巳風俗古風不再時,講“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情景“至今令人愛慕”,說明到了宋朝,這種風俗已不熱鬧,甚至消失了。不過,三月三日是月逢三、日逢三,畢竟還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所以上海及江南地區,三月三的節日仍延續了很久。

上海的豫園內有一“流觴亭”,亭築在水溪之旁,顯然是取“曲水流觴”之義,上海西部的青浦城廂鎮有“曲水園”,園內也有供“流觴”的曲水。這些園林當年都是私家花園,並不對社會開放。“曲水流觴”畢竟是文人們白相相的附帶文字遊戲的活動,所以,其只能是古代之遺風,而成不了民眾性的風俗活動。

從“詩酒關辰樂事多,翩翩裙屐共婆娑。一觴一詠至修禊,風景依稀繼永和”的詩句來看,上巳的曲水流觴只是應景而已。

【有關三月三的民間傳說】

其實,民間關於三月三的傳說還有很多。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還有說是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三月三,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被称“上巳节”的三月三竟有这么多来历

民諺曰:“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是薺菜生長繁茂的季節,春食薺菜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薺菜,《本草綱目》稱之為“護生草”,浙江叫香田薺,上海叫枕頭草,廣東稱菱角菜,廣西稱欖豉菜,湖南稱地菜子,四川稱雀雀菜,湖北叫地米菜,還有的地方稱之為清明草。它是一種藥膳兼優的時鮮蔬菜,初春嫩薺,尤為清香可口。古時,人們搗薺為泥,名為“百歲羹”。

到了三月三,薺菜大都開花了,並長出了很長的菜梗。俗話說:“三月三,地米菜梗掛門閂。”意思是,用地米菜掛在門閂後,熱天夜晚蚊子少,家裡清潔平安。

農曆三月三,上海過去有“卜蛙聲”(也叫做“田雞報”)的習俗,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找青蛙多的地方,傾聽蛙聲裡的“潛臺詞”,來預測年景和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