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網評:善用統籌觀精準推進“新基建”落地

  近日,“新基建”成為廣受關注的熱詞。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提出,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3月21日,工信部發布《關於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從加快“新基建”等6個方面出臺20項具體舉措。多個省份陸續發佈的2020年重大投資項目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樣佔據了相當比重。一時間,“新基建”熱潮已成席捲之勢。

  大力發展“新基建”,短期看有利於緩解疫情衝擊,穩定增長。長期看,則為經濟發展注入“數字動力”,推動實現結構升級和動能轉換,有利於升級“新消費”,形成增長新動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如5G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的結合,會帶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如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物聯網、智能醫療等,將給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複雜性,決定了加快數字技術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之下,“新基建”有助於穩投資、穩增長、促消費,是化解疫情不利影響,實現經濟平穩有序發展的重要舉措,被很多人視為應對挑戰、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然而,抓住用好這個機遇,需要從實際出發、找準著力點、有序推進,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風,隨意為之。

  抓住機遇,先要看清機遇,並非簡單地加大投入就能帶動發展。所謂“新基建”之機遇,源自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與經濟社會轉型的疊加,是順勢應時的需求。傳統制造成本高,企業生產要用新的模式;經濟下行壓力大,消費拉動需要開闢新的空間;社會發展使城市治理面臨新的矛盾,客觀要求公共服務提高效率等等,這些變化都需要提升信息化水平來衝破瓶頸。

  加快推進“新基建”,就是通過提升硬件基礎給創新加力添火,加速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新模式的孵化、新業態的湧現。如向雲“遷徙”,實現零售轉型;數字“賦能”,提升製造效率;精細飼養,確保農牧質量;智慧管理,破解“大城市病”,都需要“新基建”夯實基礎。也就是說,“新基建”的指向並非個別企業、某些行業,而是廣泛面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新動能。

  抓發展機遇在於對需求的敏感把握。發展數字經濟很重要的一點在於生態的打造,需要共贏思維,因地制宜,切忌一哄而上,搞重複建設。如建設大數據中心,就不適合每個城市都來建。如果都去爭先恐後的建大數據中心,結果就很難形成“中心”。發揮“新基建”的優勢,同樣離不開立足當地稟賦、產業分佈,考慮市場需求和本地發展實際來統籌,離不開周密規劃和科學評估,需要根據財力和債務的承受情況循序漸進推進,避免浪費型發展,形成新的過剩或風險隱患。

  數字技術作為新興產業,投資建設同製造、消費是一個完整鏈條。讓數字動能充分釋放,同樣需要暢通經濟循環。加大“新基建”的同時,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到智慧生產和產業轉型中來,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發展“雲上”經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新基建”才能建有所值。只有築牢基礎、暢通循環、加強融合,不斷挖掘數字經濟深度,“新基建”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張全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