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靖聊國學:四書漫說,《中庸》解讀-《中庸》要告訴我們什麼?


莘靖聊國學:四書漫說,《中庸》解讀-《中庸》要告訴我們什麼?

《中庸》相傳為子思所作,後傳給孟子。原列於《小戴記》第三十一篇。與《大學》相似,北宋程頤將它當做是孔門傳授的“心法”,便把它同《大學》一同單獨列出,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才有了後來“顯貴”地位。《中庸》裡的一些概念和言辭,很多與《大學》有相互關聯,當時的儒生以為,《大學》是《中庸》的門戶,《中庸》為《大學》的閫奧。因此,閱讀《中庸》,應較為關注程朱理學的思想觀點。

《中庸》全書的前半部分,表面上看,主要是講“中”的意義,不過說的有些近於玄學,沒有可靠依據和有效論證,屬於“強詞奪理”的推銷。前半部分主要講“道”字含義。確立“道”本於天,且無處不在者。“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的存在為天所定,當然就不需要人來做什麼論證。文中所言“中”的觀念,皆以天定之“道”為前提展開,“執中”不過是循“道”而已,所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所言“執中”,僅是一種方式。保持“中”的狀態,與《大學》所言“止於至善”同理,二者概念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完全一致。

文章後半部分,主要說“誠”字。既然大道出之於天,萬物和人皆不可須臾而離,大道本無不“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心也不列外,人心之“誠”本於天,本於道。唯“中”與“誠”本於天,能“循中”就是“得道”,就是依“天意”而為。“中”與“誠”都具在自我心中,要戒懼慎獨,方可讓我心保持“中”。至於中與道都具體包含什麼,與《大學》之“明德”同源同理,換個說法而已。“中”本於道、本於天;人心亦本於道、本於天,故觀自己之心,便能領悟天下萬事,只要保持“誠”,不自欺就行。“誠”即為天下“實理”。所以在末章極力推“為己之心”,將其說成是“學問源頭”、“功夫要領”。此說實在就是王明陽“心學”之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